“幽灵战机”
2020-06-09
即便有实力强大的U-2高空侦察机作保,美国狂妄无比的越境航空侦察行动还是一头撞上了各国的防空天网:在U-2服役的前两年里,中情局和美国空军就损失了9架该型飞机,多名熟知高级情报的飞行员被俘或身亡,一时间让美国人颇为抬不起头。
飞机损失事小,飞行员的折损乃至于被生俘才是重中之重——这不仅会让被侦察的国家“耀武扬威”占据有利位置,更会从飞行员的口中暴露出包括人事部署、整体意图在内的战略情报。
由此一来,美国各情报单位难免将和平时期航空侦察的重点放到了无人机身上——相比起有人侦察飞机,无人侦察机在被击落后完全没有战略情报泄露的风险,更不会带来人员损失和叛逃的风险,而隐身技术的成熟更大大增强了这一优势。
一失足成千古恨:坎大哈怪兽折戟
在21世纪关头前后的几场冲突中,美国空军和中情局这才发现已经退役的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是何等重要:他们仍旧需要一种高度隐秘,无法被地面威胁发现/击落的侦察手段,以取得高威胁地区的实时情报。
于是乎,基于飞翼设计的RQ-170“哨兵”应运而生。当然,读者必定更加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就是用它首次“现形”的机场命名的“坎大哈怪兽”——造化弄人,这个名字之所以几乎“家喻户晓”,反倒是因为在2011年伊朗使用先进的电子战技术把一架RQ-170诱骗到手,继而将这一战绩大肆宣扬的结果。
但平心而论,从RQ-170“哨兵”在2005年开始向阿富汗战区部署之后,直到两年后世人才偶然于坎大哈机场发觉它的存在——在此之前,中东周边国家的雷达和防空系统在这架高度隐身的无人机面前都形同虚设,在寻得本-拉登的行动中,该机也成功地持续瞒骗了巴基斯坦的防空网。
当然,美国人自己可能也没想到,和传统无人机不同,RQ-170高度自主的导航备份最终成了伊朗人捕获它的“命门”,这最终让绝密且昂贵的RQ-170功亏一篑。
层层谎言掩盖住了二十年时光
从高度隐身到几乎全能(光学、红外、雷达乃至放射性物质探测),如此强大的RQ-170并非是横空出世的“石猴”: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于F-117隐身战机上开始染指航空器隐身技术之后,这家美国最神秘的航空器研发单位就始终没有放弃对这项技术的探索和挖掘。
而在X-44乃至RQ-170曝光之前,为外界所知的“臭鼬工厂”隐身无人机便是RQ-3“暗星”。但那是一款在90年代和RQ-4“全球鹰”竞争失利的“败者”,甚至还有气动布局不合理,以至于飞行品质不佳,成本过分昂贵的致命缺陷。
但在公众忘却了RQ-3的同时,臭鼬工厂已经拿出了另一个验证无人机方案X-44——该机于1999年就已完成,几乎还要比RQ-3的完全下马更早一些。而除却绝密的托诺帕试验场(即外界为之津津乐道的51区)之外,X-44还很有可能被运抵伊拉克等国接受测试,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短短几年之内,洛克希德-马丁研发侦察无人机的进展如此迅速。
当然,即便X-44已经由洛克希德-马丁自己在2018年完成解密,与该机有关的飞行和测试档案仍在保密期内,世人要想洞彻这段传奇恐怕仍需要很长时间。
全新设计 “黄貂鱼”上演王者归来
可以这么说,在21世纪起头的前十年时间里,飞翼+机头背部进气道这个“经典设计组合”就完完全全地和“下一代无人隐身战机”这个概念画了等号:无论是上文提过的X-44、RQ-170,还是上过航母的波音X-45,诺斯洛普-格鲁曼X-47B、抑或是BAE的“雷神”、米格的“鳐鱼”、中航沈飞的“利剑”,无一例外都使用了这个设计布局。
但在波音于2018年公布MQ-25“黄貂鱼”无人机之后,外界不免要为之疑惑:熟悉的进气道不见了。
从设计角度来看,应用机头背部进气道的初衷无非就是要降低“从地面往上看”的雷达反射效果,而MQ-25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敌方防空系统,更有完备的预警机-战斗机雷达网,把进气道“挪”到机身背部也算是无可厚非。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波音如此前卫,甚至可以说离经叛道地在无人机上应用吸入式进气道布局的同时,必定也有一款高度保密的验证型无人机在为MQ-25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