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作坊模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020-06-09陶然张驰
陶然 张驰
摘要:定义美术课的性质,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受、理解和创造”为限定语,与其他学科区分开的。换言之,就是要学会观察视觉形象的外形、质感、颜色等,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心理感觉与相应的文化内涵。为更进一步丰富感知力和思考力,单是观察远远不够,还要说出自己对视觉形象的所思所想,或欣赏或批判,能用自己的价值意识来评论视觉形象也是理解的重要一环。工作坊具有较高的自主参与性、实践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欲。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训练课程,更是人文教育的一环,工作坊模式融入美术教育,运用工作坊参与、协助、创造、讨论、学习等特点,将学生引入情境,主动参与实践,填补传统美术教育只注重技能训练的短板。
关键词:工作坊 小学 美术教育
“工作坊”一词虽是由英文“workshop”演变而来,却比“workshop”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工作坊”是一种自主参与,共同创新,并一起找出解决问题对策的短期学习方式。工作坊学习方式是先提出问题,参与者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再将讨论出来的结果付诸实践,并在短期内拿出成果。它是脑与手相结合的形式,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坊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是产、学、研的良好体现方式,也是让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城市、认识周围的生活、从身边感受美的重要手段。工作坊教学模式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体验模式,以现行教材中的某个主题或时下热点问题为教学内容,比如说生态保护、非遗保护等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进而将讨论结果应用于实践,最终得出成果。因此,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想付诸行动,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想不做,缺乏动手能力的缺陷,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美术教育的性质及发展现状
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感性教育,也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和想象力。1913年,鲁迅先生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美术必利于世”的主张。当代美术教育更是以其独特而又丰富的教育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从单纯的学习技能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美术不仅是绘画、欣赏,还能够了解他人的思想觀念,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来感悟情感,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美术与人生观、世界观、个性培养紧密相关,具有道德、励志、艺术方面的价值。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脱离应试教育,着重突出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关注文化与生活,并注重创新精神。
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并没有重视通过增加多种体验的形式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更像是任务布置者,没有给学生太多创造的机会,对于最终作品的鉴赏仍停留在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上,忽视了学生如此创作的原因,也熄灭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其实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市面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培训班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大多数培训班会直接让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甚至有自己的一套创作路径,只要遵循这个路径就可以达到“像”“好看”的结果。然而,创造是没有套路可言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习惯以套路去解决问题,缺乏去改变去创造的冲动,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缺失了这种冲动,到了大学创造力也会受到限制。如果连最基本的创作激情都不能激发,那我们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美术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得到灵感,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实践,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视觉去思考、观察,还要学会创造视觉形象,进而创作出有魅力、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能够给鉴赏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并能够通过作品去传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工作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以传统的标准评分,实现了课程间、专业间、校企间的交叉与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工作坊模式下的课堂可以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开展工作坊模式时,要根据社会、行业潮流发展进行开发、完善和规范,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到工作坊带来的有效成果。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模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随着主题、达成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组织方法,现在市面上培训机构的工作坊形式主要三种。
(一)单场工作坊,即选定一个固定主题,由导师和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讨论结束后,一般会安排一些交流活动,但不会再单独组织一场同主题的工作坊。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随报随学,缺点是价格比较贵。
(二)系列工作坊,一般是指导师精心选择的一系列对心理咨询师或是参与者成长比较有益处的工作坊主题,进行系统的讨论、学习,数量一般在两场以上,即我们俗称的“连报”。好处是可以享受到很多优惠,坏处是容易遭遇商家的捆绑销售,选课形式不自由。
(三)自主配课型工作坊。以华夏心理智慧卡为例,通过学习储值卡等手段,让学员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工作坊,优点是可以获得和“连报”相同的价格,也可以有学员自由选择需要的课程,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坊再报名,随报随学。缺点是一次性预存的金额较高,通常是几千块到上万块的一次性投入,虽然性价比高,但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通过文献资料查询以及研读我们可以知道,工作坊教育模式在中国并非初露锋芒,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已经在工作坊的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然而研究者大多是对高校、职校以及成人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小学领域的研究非常少,尤其是工作坊模式在美术教学方面的研究更是极少。
事实上,小学教育中融入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也极为重要,小学生通常在6~12岁,正是对周围事物感到新奇和渴望探索的年纪。工作坊模式是强调通过自主参与性、自身的体验感、创造性、与伙伴的协作性来达成“学会学习”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的一种方法。
三、研究价值
“美术”不是某个人的特殊技能,“美术能力”不单是指“绘画能力”,它涵盖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造型能力。这些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样是社会生存下的本能之一,这种基本能力的育成是基础教育应该重视并加以培养的。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铺天盖地的图像信息席卷而来,客观地说,由于信息更迭过快,以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现代美术与学校的美术教育之间已经产生了较大的隔阂,如何改善现代美术无法与学校的美术教育无缝衔接的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美术能力,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坊以一种社会连接学校的方式穿插在教育中,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一种尝试。传统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课程普遍比较沉闷、枯燥,以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进行新的尝试,希望以此能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合作意识,同时对本民族文化的内涵美有全新的认识。
美术课程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最有效的学科之一,从古至今,美术作品都是在人们的创作下诞生,大多数美术作品的价值都来自作者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都是美术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思路。工作坊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學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性格喜好来进行创作,教师在工作坊中不再是任务布置者、监督者、传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的情景、设计课程走向来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探究与发现,同时保护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思,并敢于对他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良好人格品质养成的黄金阶段。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过:“有出生就很聪明的人,但没有出生就有智慧的人,智慧,从辨认自己的心开始,别容许自己成为一个对内心无可奈何的人。”而美术课,就是一门探索内心的课程。将工作坊模式穿插在美术课中,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素材,在探索中交流,在实践中磨合,在协作过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通过工作坊的模式,可以让教育活动更多样化,以保证美术教育的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旭.儿童戏剧工作坊模式研究[J].戏剧文学,2018(11).
[2]“穿越分界”美术与设计的个性化教育国际学术论坛[J].装饰,2018(07).
[3]王克祥.基于“工作坊”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8(21).
[4]董占军,乔凯.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作坊教学的特点及过程[J].创意与设计,2016(02).
[5]何志森,李迪华,刘悦来,汪原.中国设计教育探索:从课堂到工作坊[J].景观设计学,2018(05).
★基金项目:本文系黔南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7B004)。
(作者简介:陶然,女,硕士研究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美术教育;张驰,女,硕士研究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级,研究方向:产品设计)(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