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学科命题误区辨正

2020-06-09李胜凯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误区命题

李胜凯

【摘   要】学业质量监测有助于提升美术学科教学质量,高质量命题是有效质量监测的保障。然而,当前美术学科命题特别是校级命题质量不高,存在检测标准不清晰、试题学科特征不明确、不适切学生答题心理、考查维度不全面等误区,一定程度掣肘了检测的效度,需要广大美术教师切实提升命题水平,真正发挥教育质量监测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美术学科;命题;误区;辨正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1]检测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有效性依赖高质量的命题。命题能力一直是语数英等考试学科的研究话题,但自2016年国家首次面向全国开展艺术学科的学业质量监测后,各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所有学科的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然而,随着各级学业质量监测的常态开展,暴露出美术学科检测命题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校级命题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掣肘了检测的效度,也误导了美术课堂教学方向。只有“确保检测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为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结果,进一步提高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质量”[2]。笔者以近几年部分市、县、校监测命题中的客观题为例,剖析当前美术学科命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建议。

一、检测标准不清晰,命题缺乏针对性

题例1:中国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用(    )法做青铜制品了。

A.失蜡法  B. 灌注法  C. 浮雕法   D. 锈色法

本题源自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以下简称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一课“知识窗”板块——“到了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学会用‘失蜡法来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了”。这是中国美术史中有关古代青铜块范法、失蜡法等铸造方法的阐述,且教材建议学生能够“了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本题作为五年级下册学生检测试题之一,命题依据非常明确,但把该题放在五年级上册的监测试题中,就偏离检测的目的了。美术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3],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命题的主要依据,然而部分教师常通过网络拷贝进行“拿来主义”式的命题,缺少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致使试题与学生美术所学不适切,出现类似所测非学生所学或还未学的现象,影响检测的效度。

其次,美术教材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美术课程总目标要求,教材中图片、文字则是课程标准精神的分解落实。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学习领域均有明确的评价建议,应该是相应学段学生美术素养达成的最基本要求,也应该是命题的最基本依据。命题时,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课程标准中相应学段的“评价要点”编制试题,以考查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达成情况。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评价要点为“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3] 。这与教材五年级上册直接相关的是《学学构图》《版面设计》等课例,铅笔淡彩、丙烯画、风景画等创作方法,以及诸多体现“评价要点”要素的学习建议、知识点,教师应以课标要求为导向,以美术教材为基本依据编制试题。这样的命题才能真正体现质量检测的目标与价值,考查出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二、学科特征不明确,命题缺乏专业性

题例2:羊皮筏子是(    )上一种古老的运输工具。

A. 多瑙   B.黄河   C.长江   D.京杭大运河

题例3:我国在(    )时期,已能造出漂亮的木船。

A. 春秋战国   B.汉代   C. 唐朝   D. 隋

题例2、3均出自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船》一课,题例2源于教材图片及“羊皮筏是黄河流域的原始渡河工具”这一图片说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得知,学生在语文课《黄河的主人》学过该题干信息,对黄河、羊皮筏子这一对关键信息较为熟悉,故答题正确率为90%;题例3源于美术教材“知识窗”板块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能造出漂亮的木船。到了漢代……”的原文。美术教材呈现的知识一般包括“社会类、学科类”两类,社会类知识“能够帮助少儿理解社会问题”,学科类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问题”,学科知识又可分为一般学科知识、核心学科知识(亦称大概念)。“速写、素描、油画、多立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写实主义、浪漫主义”是一般学科知识;“整体、多样统一、风格、对比与和谐、节奏、形体、结构、空间、构图、明暗、色彩、质感、比例” [4]就是核心学科知识,是学科大概念。从知识类型看,题例2、3均属于社会类美术知识,学生只需要了解即可,没能聚焦学科知识特别是学科核心知识,不适合作为检测试题。这种问题在校内检测命题中较为常见。

《船》一课倾向“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让学生从古今中外不同造型、不同材质船的绘画作品、复原图以及有关船的照片欣赏中获取创作灵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活动”[3]。 教材中“画感兴趣的船,用黏土或废旧材料做属于自己的船”的文字,说明创作的船可以是现实的船,也可以是想象的船。如果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本课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可编制如下试题。

[题例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    )。

A.顾恺之      B.张择端

C.齐白石      D.徐悲鸿

题例5:用绘画方式表现右图的船,

(    )元素可以不考虑。

A. 外形                        B.色彩

C.动力原理     D.构图]

题例4源自本课教材图例及图例说明,考查学生一般美术知识,指向第三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3]这一评价要点;题例5考查学生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标及学习活动建议,指向“形状、色彩、构图”等学科核心知识,既检测学生美术表达图式,也可作为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回顾,强化他们的表达图式,丰富美术学习经验。

三、解答心理不适切,命题缺乏艺术性

题例6: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    )的形美化生活中的陶器了。

A. 重复        B.渐变       C.扭曲       D.折叠

题例6是某校五年级学生非考试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中的一道美术题,得分率不到5%。从题面看,本题源自教材五年级上册封三“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你理解了以下哪些词汇并能用它们来表述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呢”中“重复”这一词汇,涉及的知识点有“重复的形(三年级下册第18课)”“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截至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呈现陶瓷图片89幅)”等,且核心知识点“重复”是课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重要形式原理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渐至熟练运用。

通过访谈,学生答题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生A:我看到过许多陶器,上面的花纹都很好看,我不知道5000年前陶器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我就随便选了一个。

学生B: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过的一个陶器,上面有一只鸟一件兵器,书上也有对这个陶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介绍(四年级下册第20课),我就选“扭曲”了。

学生C:我制作陶罐的时候采用了渐变的装饰方法,蛮好看的,我就选了“渐变”。

学生D:我喜欢陶罐的形状,但上面的纹样记不清了,就随便选了一个。嘿,我蒙对了!

……

访谈可见,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够了解陶器的形状及相关的纹样,但要根据题干分析知识点相关元素,回忆新石器时代重复纹样的造型图式,并与已学、已知的知识进行有效链接,最后甄别出最有代表性、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重复纹样等要求,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有点高,且核心知识点“重复”所学与所考间隔时间也略长。况且本册教材仅在《非洲雕刻艺术》一课介绍某青铜浮雕作品时,图例说明以“这件铜浮雕构图有聚有散,手法有虚有实,还有对称和重复元素”一句带过,不是本课欣赏的重点,大部分学生对该术语已然陌生。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对该题题干做如下调整,在平行班测试后,该题得分率上升至75%。

题例7: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    )的形美化生活中的陶器了。

A. 重复        B.渐变

C.扭曲        D.折叠

该试题的调整,看似仅增加了两幅图片,实则让学生“以搜索、阅读、思考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5],通过对图像的识读,辨别陶器纹样的形式美感,巩固对重复的形、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图像识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读图时代,这样的题例也更加契合小学生的答题心理。

四、知识维度不全面,命题缺乏技术性

题例8:(    )构图画面较为严谨。

A. 三角形      B.井字形      C.S形     D.满构图

题例8是某市组织的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的一道试题,源自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学学构图》一课的导语:“三角形构图稳定,井字形构图严谨,S形构图流动,满构图显得热闹丰盈……”然而教材图例中没有呈现井字形构图的典型图例,学生对此构图形式较为陌生,部分美术教师对它也关注甚少。从教学观察看,日常教学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图例重点讲解三角形、S形、满构图等构图知识,品读相关美学趣味。学生需要有导语内容的记忆才能完成该题干,这样的题型在各级美术学科命题中比比皆是。正如胡知凡教授所言,以往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需要学生事先去记忆一些知识,才能应对考试”[6]。

安德森等人将布卢姆认知领域的一维分类改为二维,即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个水平;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等级,各个维度的难度等级都是依次增加(见表1)。[7]

表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修订版

[ 认知过程维度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知识维度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 ]

题例8考查的是学生对“井字形构图”这一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属于认知过程维度。《学学构图》一课中,构图知识与相关图片一一对应,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将教材理解迁移至更多图片,并與“构图实践练习切实连接与融合”,再内化为自己所得,让“学生具备能够将所学构图学知识、原理及时运用于具体绘画实践课程以及创作中的思维习惯与动手能力”[8]。因此,本课考查的重点不是构图理论知识,而是学生构图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3]。由于客观题难以考查学生构图表现能力,命题时可以通过对不同构图的图像识读,判断相应图片的构图形式、形式美感,达成检测目的。因此本题可做如下改变。

题例9:斜线构图有主次、疏密的变化,主体间朴素呼应,给人生动有趣之感,(    )图具有这样的特征。

A                B    C                     D

改变后的题例9,从知识维度来看,考查是从事实性知识转变为概念性知识,从认知过程维度看,考查是从知识的记忆转向对知识的运用与分析。学生需要理解题干中的文字信息,将斜线构图的课堂所学顺利迁移到试题中,并对四个选项图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终甄别出正确选项。这样的过程“不仅要针对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针对学生如何将所学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真实和复杂情境中”[7]。但无论是知识的维度还是认知过程维度,该题均较好地指向学生美术学科关键能力。

毋庸置疑,学业质量监测的常态开展有助于美术学科教学质态的提升。当前,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特别是校级命题中出现的问题,亟须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关注。命题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研究,才能切实提升命题水平,真正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并以此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306/153185.html.2013-6-3.

[2]周丐晓,刘恩山,黄瑄.高质量的探查工具是开展科学学业质量监测的关键[J]. 生物学通报,2018(3):22-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4]尹少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大概念”[J].美术,2018(7):18-19,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

[6]胡知凡.基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与测评[J].教育参考,2016(4):9-17.

[7]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

[8]孙荣生. 绘畫构图学课程应注重构图的实践性教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6):118-120.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211400)

猜你喜欢

误区命题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细说“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浅谈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