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学习名师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2020-06-09陈晨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5期

陈晨

【摘   要】对于“为何学名师”“向名师学什么”“怎样去学”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都存在方向性迷失。因而在学习名师之前,一线教师有必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重审与深思,以免发生“南辕北辙”的错误。

【关键词】一线教师;学习名师;明师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关键的“最后一公里”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去走。这已经成为教育界所共知的真理。名师作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榜样,引领作用不言而喻。于是,各地均涌现出一波“学名师”的热潮。然而,对于“为何学名师”“向名师学什么”“怎样去学”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都存在方向性迷失。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放到今天,也颇为适用。说它好,是因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激励导向,使得一批批名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说它坏,是因为部分一线教师在学名师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染上了功利的色彩,恨不得自己也能速成名师。因此,一线教师在学习名师之前,有必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重审与深思,以免发生“南辕北辙”的错误。

一、为何学——时代呼唤“明师”

常识告诉我们,在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真正能处在教育之巅的名师数量永远不会太多。如果试图去抹杀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性,乐观地以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是极为愚蠢甚至是危险的。

由此看来,并非每个教师都能通过学名师进而迅速成长为名师,但可以通过努力成长为“明师”。何谓“明师”?顾名思义,“明师”就是“明白”之师,即明白学生、明白自己、明白教育。

毋庸置疑,这个时代需要名师,他们站在教育发展的潮头,引领着课程改革的方向。但这个时代更期待千千万万个“明师”的涌现,他们不一定有名声、名誉、名望,但他们内外澄明,通晓教育之道。他们注重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和理论的实践性解读,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行为绽放着理性的光芒,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点起一盏盏明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为何学名师”的议题上将做“明师”作为成名师的反题出现,并非要陷入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提醒一线教师,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要关注行动背后的立场,究竟应该坚持“名利场”还是“学习场”?窃以为应该是后者。

二、学什么——术、法、道

有人说,古今凡成大事者皆离不开“术、法、道”三字。学习名师也当如此。

(一)仿“术”:名师的经典课例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名师皆是从课堂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经典课例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能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感性的借鉴,树立一个标杆。通过反复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可以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感悟名师的教学智慧,将名师的经典课例“复制”到自己的课堂上。像这样模仿个十几节课,慢慢地,一线教师就能惟妙惟肖地演绎名师的课了。虽然这种学习还停留在“模仿秀”阶段,但这种模仿,对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之“术”的提升,作用是很大的。

(二)探“法”:名师的教学论著

技术的背后是方法的支撑。因此,一线教师在模仿名师课堂教学之“术”的同时,还需要探求出名师课堂教学之“法”。名师的教学论著能让一线教师透过“开满鲜花的课堂”,发现课堂教学所隐含的“法理”。系统地阅读名师撰写的文章和教学专著,能让一线教师领会名师课堂教学行为所隐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 悟“道”:名师的教育思想

不论是模仿名师课堂教学之“术”,还是探求名师课堂教学之“法”,可能更多停留于“技”的层面。学习名师,还需要触及“道”的内核——感悟名师的教育思想。例如,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動中,一线教师现场观摩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的授课。虽然贲老师的课堂不煽情,课件也制作得很简单,但在看似朴实无华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乐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以至于在场的不少教师都发出了“把真课上得跟假的一样”的感慨。原南京师大附小校长闫勤如此评价贲友林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蓬勃向上。如此“尽情生长、蓬勃向上”的课堂景象,是贲友林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开出的绚烂之花,更是贲友林“以学为中心”教育思想结出的甜美之果。以学为中心,是贲友林孜孜以求的教育之“道”。一线教师学名师,唯有内化其“道”,即名师的教育思想,学习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三、怎样学——起、承、转、合

那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学习名师呢?学习名师要科学、有效,需要经历起、承、转、合四个阶段。

(一)起:择其一家入门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值得学习的名师实在是太多了。但就入门而言,绝不可贪多。如同练习书法,切不可今日赵体,明日欧体,后日颜体,否则写出来的字就是“无体”了。一线教师在学名师之始,可以根据自身的气质、禀赋选定一个合适的学习对象,为之后的“专注学习”做好准备。

(二)承:专注学习达境

一线教师在确定好学习对象后,就进入了对名师的“深度学习”阶段。回顾自己学习名师的经历,至少有5年时间,笔者一直追随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听了华老师所有的公开课。这些课有的是现场课,有的是录像课,还有的是课堂实录。将这些课与华老师从教以来发表的所有文章和专著配合起来学习,由此感悟华老师课堂理答艺术的本质和化错教育思想的精髓。现在想来,如果没有那几年定于一尊、心无旁骛的“专注学习”阶段,就不可能有之后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斩获的荣誉。后来才知道,有的教师甚至追随华老师20多年了,不离不弃,几乎可以算从一而终了。

(三)转:转益多师丰翼

择其一家,仅是入门之需,并非学习名师之终极目标。当一线教师通过“专注学习”把追随的名师对象学像、学深、学透后,还需转益多师,再去研究几位与其教学风格类似或相关的名师。从名师的课堂中发现不同名师身上的专属气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进而为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合:自成一家出师

当一线教师努力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后,就可以试着摆脱名师,迈入“整合”阶段。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建构出“属己”的课堂标识乃至教学主张。到那时,一线教师会发现,原来所有的名师都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面镜子,最终照见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从燃起学习名师的心态起步,择其一家入门,溯源而上,直至自成一家。当然,学习名师的内容与路径不仅限于此,一线教师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正如尼采所言:世界上没有两样事物是完全一样的。让我们一路学、一路思、一路做……如此下去,即便成不了“名师”,也能渐至“明师”之境。

参考文献:

[1]黄晓波.精准定位:学习名师的应有之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9(3):111-113.

(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小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