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抗疫复学”阶段“体能恢复”的教学策略
2020-06-09包国勇
包国勇
【摘 要】抗疫背景下的小学生体能恢复,已然成为复课初期体育教学的新难点。教师可从单元化设计、多样化练习、常态化抗疫三个方面破解难题,以实现抗疫要求与体能恢复的有机融合,练习方法与学练形式的有效兼容,教学规范与学练要求的长期互融,为学生安全复学,有效恢复体能,提升身体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关键词】抗疫复学;体能恢复;教学策略
随着疫情消退,全国中小学校陆续开始复学,做好抗疫复学工作也成为当下学校的主要任务。2020年4月20日,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组对复课后的体育教学提出八条建议,其中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建议:教学内容要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以恢复性体能、简单类技能学练为主,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再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强度;练习形式上以独立学练为主,避免近距离肢体接触的对抗性、合作类学练。
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体育教师依然觉得无从下手。以体能恢复为例,面对3个月没有上体育课的学生,该如何构建体能单元?面对疫情下防聚集少接触的要求,该如何避免练习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不适切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教师可从单元化设计、多样化练习、常态化抗疫三个方面施策,以实现抗疫要求与体能恢复的有机融合,练习方法与学练形式的有效兼容,教学规范与学练要求的长期互融。
一、单元化设计:实现抗疫要求与体能恢复的有机融合
学校体育教学一贯重视运动卫生和健康教育,体能恢复是抗疫复学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体能恢复并非仅指身体有氧耐力水平的恢复,还包括柔韧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跳跃能力、平衡能力等。这些素质与能力谁先恢复,如何恢复,要遵循运动规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化整体设计,实现抗疫要求与体能恢复的有效融合。
(一)单元目标:以体能恢复为主,突出运动卫生
抗疫复学背景下的“体能恢复”单元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养成户外体育活动的运动卫生习惯,如活动中做好身体的安全防护,活动后做好洗手清洁等;二是帮助学生在一种平稳的情况下,安全地恢复体能素质,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三是增强身体素质,复习和铺垫相关练习方法,为后续本学期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体能恢复”单元的教学目标要以恢复动力性柔韧性和身体灵敏性为基础,力图通过多样化的有氧耐力练习提升体能,并用增加肌肉力量来巩固体能,体现了以体能恢复为主,突出运动卫生的教学意图。例如,六年级学生“体能恢复”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能说出体育运动卫生要求,如左右间隔2米,前后不近距离面对面,不用手触摸面部,打喷嚏要掩盖口鼻,下课及时洗手等。②通过“多种形式的原地跳跃”“不同路线的跑”“多种形式的腰腹肌力量和上肢力量”等练习,逐步恢复体能。动作表现连贯、协调有节奏。复习与巩固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的动作方法。③在练习过程中能努力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表现出听从指挥、安全有序。能主动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表现出落落大方、积极踊跃。
(二)单元内容:强调“小强度、低密度”,注重循序渐进
体能恢复是一个“消耗—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体能恢复的速度与体能消耗的量、强度和频率有关,体能消耗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其超量恢复越明显,其恢复的速度也较漫长。当人处于疲劳期和恢复期时,其身体健康水平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会下降,不符合当前防疫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师设置的单元内容要体现“小强度、低密度”的特点,即选择动作难度低、练习时间短的小强度练习;适当降低练习密度;合理控制一节课的运动总量(见表1)。只有让学生在完成一节课练习后,通过一晚的休息能完全恢复,无疲劳反应,才能促进身体健康水平循序渐进提升。
表1 六年级学生“体能恢复”单元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课时内容安排 多形式
跑跳步练习 ①每个标志点站一个学生,前后左右间隔为2米;②四列横队原地跑跳步+肩绕环、跑跳步+踢腿、行进练习;③运动后组织学生按“七步法”洗手,前后间隔1米 多形式
踢腿练习 ①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解散+集合”游戏;②不同手臂动作的行进并步跳、交叉步跑、后踢腿跑;③原地正踢腿、侧踢腿、行进间踢腿 多形式
跳跃练习 ①不同节奏的原地并脚跳、并脚前后跳、开合跳;②跑绳梯、单双脚交换跳、左右跳跃等绳梯练习 多形式
跳绳练习 ①单跳绳:稳定性跳绳,不同节奏的单跳绳;②开合跳、单双脚交换跳等不同脚步的跳绳练习 有氧健身操 ①Keep有氧健身练习(一)
②Keep有氧健身练习(二) 行进运足球 ①20米直线运足球;②20米绕杆运足球 腰腹肌
力量练习 ①复习仰卧起坐单人练习方法;②复习六种腰腹肌力量练习方法 多种姿势
爬行练习 ①侧身爬、蚂蚁爬等不同姿势的爬行练习;②立卧撑、高抬腿+向前爬等不同组合形式的爬行练习 多形式
跳跃练习 ①复习立定跳跃动作方法;②单脚跳踩不同路线摆放的标志 ]
如表1所示,教师将本学期教材中的技能单元进行重新设计,整合成以恢复体能为目的的新单元,并细化为9课时的单元教学计划。体能恢复应强调循序渐进,教师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可以将1课时的教学内容拆分成2课次,以减轻集中实施造成身体局部负荷过大的现象;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场地实情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更具操作性的教学进度表,凸显课时内容的综合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课时,如适当增加灵敏与协调内容的课时,或者适当减少部分肌肉力量的课时内容;甚至可适当安排调整型课时,通过有氧操、韵律操、拉伸、走与慢跑结合等方式帮助恢复。
二、多样化练习:实现练习方法与学练形式的有效兼容
常规体育课通常采用近距离肢体接触的,具有對抗性、合作性的学练方式,以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练习效率。但因为防疫需要,独立练习成为“体能恢复”单元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突破固有思维方式,开发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在练习方法与学练形式有效兼容中,提高“体能恢复”单元练习的趣度和效度。
(一)把握体育技能学习特点,梳理开发因素
基于体育技能学习“一项多标”(一个运动项目可以用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和“一标多项”(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多个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可以梳理丰富练习动作的8个因素,为开发练习方法厘清变量条件。以腰腹肌力量练习方法的开发为例(见表2)。
表2 “腰腹肌力量”练习方法的开发因素
[因素 定义 举 例 次数 单个练习的持续次数或组合练习的重复次数 仰卧起坐30或40次 时间 单个练习的持续时间 1分钟或30秒仰卧举腿 幅度 单个练习的动作幅度 斜面仰卧起坐、仰卧在跳箱上举腿 间歇 练习的间隔时间 间隔1~2分钟进行腰腹肌力量练习 节奏 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的节奏 按1/8与1/4的节奏快速收缩腰腹肌 路线 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的路线 在仰卧举腿时变化举腿路线 方向 完成运动技术动作中的身体运动方向 在仰卧起坐中变化身体抬起的方向 条件 完成运动技术动作过程中的附加条件 负重做仰卧起坐练习 ]
(二)适当改变开发因素,创新单人练习方法
抗疫复课期间,虽然不能改变个人练习为主的课堂练习形式,但只要改变现有练习形式的1~2个开发因素,就可以重组出新的练习方法。以腰腹肌力量练习为例,教师改变了腰腹肌收缩的方向、角度、线路、条件等因素,开发出12种不同形式的单人练习方法(见表3)。
表3 “腰腹肌力量练习”的12种变式
多样化的练习方法,不仅给枯燥的单人练习增添了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腰腹肌力量发展的综合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保单人练习丰富性的同时,也要适当控制动作强度,避免学生造成运动损伤。因为单个动作的运动强度主要与动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动作要求的距离和远度、动作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练习所负的重量和条件等因素有关,长时间不运动的学生面对大强度的单个练习,容易产生肌肉和韧带损伤。
三、常态化抗疫:实现教学规范与学练要求的长期互融
从目前形势来看,常态化抗疫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体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抗疫工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健康观”“教育观”,规范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丰富体能技能的学练方法,在教学规范与学练要求的长期互融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品质。
(一)将安全教育融于教学规范
安全教育历来是体育教学规范的重点内容,在抗疫复课阶段,教师要给予安全教育新的内涵。例如,加强课前对学生身体状况的询问和观察;关注学生在体能恢复阶段,开展单人练习的情绪状态、身体感受;注意观察学生戴口罩上体育课的状况,杜绝聚集性行为;在运动结束后做好身体拉伸放松的活动,努力做到下课时学生心率处于安静心率状态;课后提醒和督促学生做好手部的清洁工作。只有在每节体育课重温抗疫复课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常规,才能使集合、整队、练习等环节符合抗疫规范与要求,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
(二)将抗疫技能融入学生习惯
“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在抗疫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教师需要将健康放首位,着力丰富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将疫情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将抗疫技能融入学生习惯。如教会学生检查自身体温、心率的简单方法;运动时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嘴等部位;掌握佩戴口罩和洗手的正确方法,形成意识;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和食用生冷食物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故事、画报、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疫情,创编生动、形象的防疫游戏,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防疫知识与技能,直至转变为学生具体的行为和习惯。
抗疫复学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随着“身体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面对抗疫复学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要聚焦学生发展,对教学目标、教學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常规等进行规范和创新,为学生的安全、健康护航。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