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20-06-09王丽

黑河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王丽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对民众教育的影响,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其重要性,而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文化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世界对我国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科目是最为基础的,不仅向学生传授母语,还教给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应比较稳定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民族精神,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其次,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程度是有限的,统传文化中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如多彩的文化民俗节日,这些都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好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再次,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典故,学生听完老师讲解后,能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就是要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汲取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就是传统文化,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生古诗时,先让学生阅读李白、苏轼、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并且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亲身体会到了诗人所生活的年代,并感受到诗句中每位诗人的爱国热情。所以,传统文化的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起了很大的作用。

3.增强民族凝聚力。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开展语文教学并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描写了民族英雄敢于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事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帝国主义的阻挠面前詹天佑的“毅然接受任务”等,作为语文教师要理性地进行教学,引领学生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品位。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没有找准适当进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不适应,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缺乏多样性,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式,这种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其主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此外,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开展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主要是依托课堂来完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就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1.立足语文课本,挖掘课本中的传统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有限的,而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本是最基础的教学,它是根据我国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发展纲要制定的内容。虽然版本较多,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学习以及对学生基础的培养都是相通的。

2.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识字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更为容易。教师可以在教识字的过程中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动画视频,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书法课程,让学生从小写好字,利用毛笔书写汉字,感受书法汉字的魅力所在,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习字书写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习惯过程,继而提升自己的品位。

3.加强课堂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阶段,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尤为重要。朗读不仅局限于读,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及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有节奏地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学生有感情地去读,不断地加深对文章的领悟。在语文教学中,通常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比如,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有条件还可以采取班会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朗读会、演讲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语文的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渗透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内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致力于改变课堂沟通形式、教学信息呈现方式,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將教学内容能够清晰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并引导学生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还可以通过角色模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参照学生的需求和状况,在课堂上积极的开展利于知识吸收的各种活动。学生们特别喜欢表演,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成为舞台的表演者。在讲《大禹治水》这一课时,学生扮演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感,从而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课后让学生利用有效工具书查找资料,收集一些自己所喜欢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对他们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爱自己的祖国,更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5.组织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想要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要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就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共鸣,也更能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有效资源,组织并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师组织开展“古诗词大会” “中华古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并借鉴同类节目《朗读者》的形式,选取一个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阅读活动,这样既实现了文本的升华,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塑造有文化底蕴的“四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2011版课程标准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7).

[2]郭洽.浅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言文教学[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6).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