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大学生软技能∗

2020-06-09胡平平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效应人工智能

胡平平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

就业作为大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桥梁,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持续刷新的 “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断地在提醒着我们就业市场中严峻的现实挑战。然而,挑战不止于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势必被人工智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所替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给本就紧绷的就业市场增加了更多的潜在压力。未来将至,作为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作为未来劳动力市场重要群体的大学生,面对接踵而至的就业挑战,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又该如何做好准备?

一、时代新启与挑战: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近年来,人类迈入了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词,由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 (John McCarthy)于1956年召开的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并被定义为 “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尽管学界对人工智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人工智能被定义为:“通过研发任何能感知其环境并采取最优行动实现其目标的装置,实现某些与人类心智相关的功能,如‘学习’ 和 ‘问题解决’ ”[1]。

人工智能时代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其中,“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最为激烈的争论话题。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群体,人工智能对其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劳动力产生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规模效应上[2],其中,作为负面影响的替代效应则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出现恐慌的关键性因素。

替代效应是指人工智能对大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替代。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将随着自动化的实现而消失[3]。Frey等通过对各种职业的特征和可替代性进行评分,然后结合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每个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预测美国702个职业中有47%可以在短期内被人工智能替代[4]。随后,我国学者采用同样的方法预测了人工智能对我国劳动力的替代性。例如,陈永伟等人研究发现,中国总就业人口中的76.8%在往后20年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5]。

当前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尽管人工智能已具有通过模拟人或动物智能解决各种问题的技术,但其却并不具备自我意识、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决策的能力[6]。那些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的高风险工作多为生产活动、行政办公、销售服务等相关工作,这些工作具有专业性强、单调、高度重复等特点,而具有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的工作则尚无法被无意识的智能化机器所替代。从弱人工智能时代迈向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7]。然而,正是由于当前人工智能仅能解决特定专业领域的问题,而不具有自主意识,无法胜任人类的所有工作,使得该过渡阶段成为人类并驱争先的 “关键窗口”,促使大学生提升相应能力,以主动应对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变革,尽可能地减轻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带来的冲击。

二、技能需求与培养:大学生软技能的价值凸显

伴随着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劳动力可替代性的增强,大学生特有的、不易被智能化机器所模仿乃至超越的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呢?尽管当前的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能力,但其尚不具备人类的意识。因此,与能够被智能机器迅速掌握的硬技能相比,只有人类才能学习和掌握的软技能尚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软技能是人工智能时代关键的学习内容,回答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学什么的问题。有关软技能的概念不统一,但其本质是一致的。软技能是指与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相关的特质和能力[8],主要包括个人的情商、个性、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9]。

2019年LinkedIn对亚太地区约4 000名专业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扩大了技术技能的需求,但社会交往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领导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软技能的价值也将日益凸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见表1)。该调查结果显示,89%的高级管理人员表示难以找到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软技能人才。这和世界经济论坛调研结果是一致的,即使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的需求高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软技能的价值将有所提高。

目前,我国填鸭式、机械化的高等教育所传授的多为专业化、重复性、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硬技能,这些技能几乎同样能被智能化机器掌握和应用。而且,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软技能存在自信心不足、创新意识及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组织管理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10]。因此,在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宏观背景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微观现实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软技能已经刻不容缓。

表1 未来工作中最重要的技能

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软技能?这不仅需要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高度重视,而且也需要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个体主动投入。从高校角度看,首先,高校应根据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兼顾大学生软硬技能的发展。其次,高校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人文性、通识性的课程板块,摒弃过多的工具性、应用性的课程板块。通过开设文、史、哲、艺等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软技能[11]。最后,高校还应通过丰富课堂外的活动将培养大学生的软技能落到实处,比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等。从学生角度看,掌握软技能需要大学生在课堂内外大量的学习性和社会性投入。因此,在课堂上,大学生应主动地学习前沿知识,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与发展动向,而非被动地吸收课本知识。课堂外,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专业实习、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进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力和想象力,自信和自我效能等软技能。

猜你喜欢

劳动力效应人工智能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懒马效应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下一幕,人工智能!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