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脑入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 的困境与对策
2020-06-09钟维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06
钟维萍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6)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推陈出新。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优化,话语,作为高校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介,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话语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并且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现有的研究,主要从话语、话语权视角切入,缺乏对话语表达的独立研究。基于此,本文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三重特性展开,分析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的困境及其成因,并探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路径,为推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的特性
(一)政治性: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当彰显主流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必须具有政治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体现的是无产阶级执政的立场、观点,它的话语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都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新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牢牢把握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发展。
其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渗透,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错误的思潮入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生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
(二)时代性: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当顺应社会思潮
时代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时代的发声筒和传声器,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教师的课堂话语不局限于用传统的说教或者理论性表达,而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引入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话语,如“区块链”“硬核”“我太难了”等校园流行语。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随着受众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表达方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满堂灌”和单向授课模式。从内容上来看,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从表达方式上看,随着以微博、抖音、VLOG等自媒体互联网平台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现代化教学媒介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
(三)逻辑性:高校思政教育话语逻辑应当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思政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自身特征—逻辑性。这体现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科学方法对课程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类比的逐一讲解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所反映的内容也必须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在教学章节、内容的设计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知识点的理论思路,而且要在课堂语言表达上做到思维严谨、循循善诱、分清主次、脉络清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性要求表达内容逻辑清晰,从课堂导入到结尾各个部分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呈递进结构。高校与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取难度要有所提高,而不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重复。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挑战智力,锐化感觉的压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实现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这个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有高级的逻辑思维,解答学生学习和人生中的困惑,进而树立科学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图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问题与路径
综上,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它是由众多特性交织而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和逻辑性三重特性。这三个主要特性共同的源头就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话语的特性,对比教学实践现状,仍然存在各种困境。
根据CH/T 9008.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规定,山地高山地数字正射影像图平面精度为0.8 mm(图上),即实地精度要求为1.6 m。通过各个像控点布设方案的精度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像控点布设最密集的方案二精度统计情况最好,没有坐标差超限的检查点。方案四的精度统计情况最差,且有一个检查点坐标差超限。按各个像控点布设方案进行测量和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其成果均能保证精度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的现实反思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打造思政“金课”。有高学历的教师团队——多数高校思政教师的学历在本科以上,硕士博士比比皆是;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微课、慕课、思政文化节目等供教师备课取材;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人工智能赋予教师更多选择。然而,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现实的困境:尽管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未完全实现。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准确分辨出对错是非,却并不能将道德行为准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而是在现实取舍中往往见利忘义,与知行合一背道而驰。可见,思政教育最大的感召力不在于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困境,阻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一)表达失真化:话语缺乏真实性
话语失真是指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与原来的文本语言或者教学目标发生偏差。话语真实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抒发话语表达者自身的真实想法。第二,话语表达者描述的客观事实的真相。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和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p150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如果教师的话语脱离实际,难免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实性而显得不切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失真主要体现在:首先,目前思政课堂采取的授课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单向的教学模式,教师使用文本话语、学术话语导致学生理解产生偏差。单一的理论说教,难免使学生对教师的话语真实性产生质疑,进而产生排斥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空洞的“水课”。其次,思政教育者一味在课堂上灌输教材内容,大段的理论说教脱离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这些“高大空”的话语表达固然正确,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规范的话语和循规蹈矩的表达方式,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理论一旦脱离现实生活,难以唤起受教育者内心的共鸣和认同,而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和真诚性。最后,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观点、理论等同于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理念,不自觉地把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观点传达给学生以至于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真实性。
(二)表达内卷化:话语缺乏时代性
内卷化是指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并且停留在同一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内卷化”(involu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 in-voiutum,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复而不向前发展。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康德,将“内卷化”和“演化”做了区分,对于演化,康德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而追求的一种不断的完善的进化。[4]p194-208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应用也有所不同,但本质内涵具有共通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卷化”问题突出。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总是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特征。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新时代话语表达层出不穷。然而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时,依然墨守成规,忽略了青年学生的关注热点和性格喜好,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过时。在表达方式上,单向的授课缺乏创新,无视与大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降低了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来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没能及时更新,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时过境迁,词不达意”的情景。
(三)表达无效化:话语缺乏深度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失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 交往行为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5]p68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若以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它就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精神交往。[6]p94-97一方面,在信息化、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偏简短化、浅显化和通俗化。这种表达方式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相悖。表达话语浅显化,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的效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通过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这增加了教师的话语表达难度,一旦教师的话语表达失去吸引力,部分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不再细心听讲而是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知识。
着眼于高校思政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探究如何提升思政教师的语言表达力和效果,使思政课真正的“入脑入心”,充满生命力,无疑具有鲜活的时代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路径
话语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它承载着教育目的,传递着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理念。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总纲。在实践层面增强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效果,有以下创新路径入手:
(一)“因事而化”:增强话语表达的真实性
因事而化,是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实事求是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关注点。话语表达的真实性是指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和客观真理,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表达者的真实情感。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教师语言的贫乏折射出教师精神的贫乏,教师语言的单一反映了教师精神的单一;反之,教师语言的丰富透露了教师思想的丰盈,教师语言的练达体现了教师思想的通透。语言展示了教师的精神和现实的融会贯通。
第一、信仰坚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真实性,首先在于教育者本身有坚定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实施者,也是教育内容的讲授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脑入心”,就必须有真情实感。以道德情感为例,如果一个人不是对道德有发自内心的信仰和热爱,即使在课堂上语言多么生动优美,也是一种精致的伪装。教育实践的真实性不是要求教师放弃自身信仰和价值追求,在课堂上谈论虚无空洞的“真实”,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保持真实坦诚的真实性。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启发受教育者自主地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和信念。这是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事实证明,在信仰领域中,外驱型的灌输教育往往适得其反,使受教育者产生“叛逆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真实性流失。“广大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7]要使学生真正受到精神的启发,对思政教育有所信服,在于教师自身对道德有所信仰,对教育事业有所热爱,对人生有所追求,对职业有所持守。
第二、情理相融。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过程中,恰当使用感性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启发。引用诗歌、寓言、传说、谚语、格言来对学生旁敲侧击地教化,达到事半功倍、醍醐灌顶的效果。比如中国古典哲学家孔子的“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庄子的“庄周梦蝶”、苏东坡的故事;荒诞主义文学家加缪的“西西佛神话”;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捡麦穗的事故”;苏格拉底的“无知之圆圈”等。“它能影响人们的感性世界,作用于他们的情感。它具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直击心灵,激发人们的深邃感和崇高感。”[8]p168教师在选取道德案例时,选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曾经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平凡却又意义深远的小故事,最能引起学生共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关注点融合,把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微故事”,在表达内容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
(二)“因时而进”:提升话语表达的现代性
因时而进,就要不断探索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事物、新方法”,把握思政教育的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理论装进学生的脑袋里,生搬硬套、曲高和寡肯定行不通。要把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耳,才能入脑入心。
第一、 顺应时代潮流。意识形态不是孤立的上层建筑,党的理论创新根植于中国实践。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脱离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或者是教育者曲高和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不仅要讲好教材的“有字之书”,更要讲好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化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寻找思政课的素材,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帮助大学生在观察社会发展的纵横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等等。
第二、 创新表达方式。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结合大学生的语言特征,特别是95后、00后的性格特点,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流行语言中提取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表达形态。“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9]p9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不断提高理论的建设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交流,是智慧碰撞的舞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在其顺应时代变迁与教育语境变化的需要中,才能不断创新、融合与发展。
(三)“因势而新”:提高话语表达的科学性
因势而新,要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用创新的思维和视角激发思政教育者的灵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必须严谨规范。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p9-10科学的理论必须是符合逻辑的。
第一,运用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世界观的客观性,是“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对真实世界的真实课题进行的客观研究”[11]p20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要符合事实和价值的理性判断。不能用虚假的,主观的或者只追求娱乐效果来赢得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否被接受取决于话语内容是否真实反映了客观事实,并且与教育对象的需求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离不开逻辑的构建。逻辑思维的核心就是启发问题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往往忽略了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推理和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推理之间的区别,用事实判断来说明价值。在推理过程中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和阶级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效果被削弱。
第二,创新话语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思”代表独立、逻辑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否激发学生思想的灵感,改变学生思考的方法,在于教师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法、演绎法等模型,如何用理性思维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精神科学的逻辑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问题的逻辑’。”[12]p519新时代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也肩负着把广大青年培养成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创新话语表达的“新范式”,一是使用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入网络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兼具科学性和生动性。二是善于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数据来论证观点,表达思想。用科学的材料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增强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获得感。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思想传播者和话语表达者,高校思政教育者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积极借鉴和学习创新的流行的语言。理性语言通过概念和理论描述世界的本原和彰显我们的思想,感性的语言兼具科学和艺术双重特点,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并且能关照人心。两者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锤炼艺术品格,不断丰富话语表达内容,创新表达方式,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给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思想政治课伴随学生求真理、明大德,筑牢信仰的基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