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 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06-09常占国通讯作者
秦 凡 常占国(通讯作者)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血液内科,河南南阳473000)
近年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发病率逐渐升高,此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和感染等,主要发病原因为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细胞异常导致[1]。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化疗,但其引发的过敏反应较多。现阶段,培门冬酶化学药物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效果尚无相关报道。我院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培门冬酶的效果,将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采用不同化疗方法后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培门冬酶的患儿作为对照组(45 例),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45 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20 例,女患儿25 例,其年龄3~10 岁,平均年龄(6.72±3.28)岁;观察组男患儿21 例,女患儿24 例,年龄3~10 岁,平均年龄(6.69±3.25)岁。确保所有患者和其家属均在知情的状况下进行治疗以及护理,对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通过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基础药物为泼尼松、吡柔比星和长春新碱。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的VDLP 方案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静脉注射药物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U/m2,每隔1 日注射1 次,共8 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培门冬酶的VDPAP 方案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肌肉注射培门冬酶2500U/m2,每两周注射1 次,共2 次。两组患儿均定期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和血糖等检测,患儿在化疗前后均需检查骨髓常规,并随时记录病情的发展情况[2]。
1.3 疗效标准:将治疗后的疗效情况分为三个等级:①显效:患儿的出血、贫血、感染和白血病症状不再发作,身体恢复正常;②有效:患儿的出血、贫血、感染和白血病症状有所改善,身体尚未恢复正常;③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经过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现象发生(皮疹、腹泻、喉头水肿和口唇水肿)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0 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白血病患儿的总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白血病患儿的总有效率(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n(%)]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3 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作为一种血液的恶性肿瘤,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其病因为淋巴细胞的异常,常常采用化学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4]。传统的方法为静脉注射左旋门冬酰胺酶,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仍影响患者的健康,近些年来,培门冬酶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化疗效果较明显,且副作用的发生率较少[5]。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白血病患儿的总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白血病患儿的总有效率(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培门冬酶属于门冬酰胺酶和聚乙二醇产生的人工合成复合产物,其通过水解L-天冬氨酸后防止肿瘤细胞识别,从而妨碍了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形成,有效地降低了肿瘤细胞的繁殖速度,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比更是具有专一性,对于淋巴细胞的异常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6]。
本研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8%)。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由于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作用原理相同,经过加工合成后的培门冬酶在保留了左旋门冬酰胺酶药理效果的基础上,还降低了肿瘤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质,其药效的半衰期比后者长,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均减少,因此不仅减少了患者反复用药的痛苦,同时还降低了药物带来副作用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化疗的痛苦[7-8]。
综上所述,采用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比左旋门冬酰胺酶高,可从根本上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同时明显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