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浅析紫砂作品“秀竹壶”的乡情文化

2020-06-0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壶竹枝壶把

汤 莉

郑燮赞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苏轼说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之于文人墨客,是气节的象征,是君子的歌颂。竹之于宜兴人,是那漫山与遍野。

宜兴有两物,一是紫砂,谓之“陶都”;二是竹子,自成“竹海”。宜兴盛产竹,是江苏省最大的竹制品基地,连绵苏、浙、皖三省几十万亩的竹海,纵横八百里。宜兴人物尽其用,用竹制成各种生活用品,绿色环保,陶冶性情。宜兴人爱吃竹,清明前后,踏春挖笋,三五成群,挥舞着锄头,收获开春的喜悦,享受挖笋的乐趣。宜兴的菜场路口,当地的爷爷奶奶,面前一堆堆新鲜的竹笋,他们说着吴侬软语,吆喝着叫卖,流进小桥流水里。江南小镇纵横交错的巷子里,宜兴人晒着笋干,沐着阳光,融进江南的生活画卷。竹之于宜兴人,是生活的陪伴,是家里的味道,是思乡的情愫。竹之于宜兴的紫砂匠人,是独有的不可缺少。

首先,竹之于紫砂匠人,是工作的搭档。紫砂工艺不同于其他任何的陶艺,有其特殊性。全手工制壶,不借助模具,但是一定要借助制壶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在制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壶的工作台有桌子,有椅子,随意走进路边的小作坊,你都会看到竹子做的椅子。在宜兴,做壶用的桌子叫“泥凳”,而竹子做的椅子是标配,大小高低合适,前后左右舒适。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工具,其数量大小有几百种,质地有竹、木、铜、铁、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其中,以竹制应用最为广泛,比如竹拍子、竹篦子、竹尖刀、竹线梗、竹矩底、竹扦尺、竹勒只等等,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矩车,一般其柄是由不易变形的竹子,站人是由厚1.5厘米以上的竹老头,矩车钉是铁的,销钉则是竹子做的。竹制的工具,不仅有好用、耐用、不易变形的优点,也是祖上传下来的竹文化和使用习惯。

其次,竹之于紫砂匠人,是创作的源泉。如竹之于文人墨客,是写作的灵感和题材。竹对于紫砂匠人创作之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清·邵大亨,宜兴上袁村人,其名作“龙头八卦一捆竹”,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清•杨凤年,荆溪人(清雍正二年分宜兴县置,以荆溪得名,治所与宜兴县同城,1912 年并入宜兴。),其“杨氏竹段”,壶身为一段毛竹,共有三节,壶盖、壶把和壶钮均为扭曲的竹枝,细看竹枝下方还有带节的竹鞭横生。民国期间,冯桂林,宜兴周铁镇人,程寿珍、范大生高徒,最善于以竹入壶,“四方竹段壶”是其成名作。壶身为方中带圆的半段竹筒,壶把在竹段中出枝,附生小枝及竹叶,壶盖也贴有小竹及竹叶,另外配有四小杯及碟,每只杯上贴的竹叶方向不同,竹叶、竹节、竹枝上处处都有鲜竹的神韵,如宜兴毛竹的灵秀之气。

以竹入壶,蔚然成风,自成一派。流传佳作很多,在此基础上,后人不断的仿制或有所创新。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在创新上有大的突破,对手艺人的造型设计能力是一项挑战。一件壶艺作品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删减或添加,要在保证最合理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造型上的改变能让人耳目一新,视觉上有新鲜感。紫砂壶是由壶身、壶嘴、壶把、壶钮、壶底组成的,花器还包括装饰艺术。这就要求各部位的尺寸精确达到严丝合缝。在造型构成美的设计中还要有深厚的制作功底,以呈现自己的“精、气、神”。紫砂匠人的造型设计感,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结构的加强、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这把“秀竹壶”,以竹为题材,以秀气为基调。在造型设计方面,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身桶做成圆器,圆润饱满,壶身取细的竹枝环绕做装饰。这样就增加了这件作品的平面视觉的立体感,丰富了这把壶的韵味性。壶盖做压盖设计,高高耸立,像正在努力破土而出的竹子,储备能量,厚积薄发,充满生命感和力量美。壶钮巧取一节竹枝弯曲静卧在盖面上,小巧玲珑。壶嘴作三弯嘴,壶把作正耳把,起到了左右拉伸的视觉效果,均取竹节造型,左右各三节,有和谐对称的美。这件作品,主题突出,造型严谨,简单而不单调,恪守紫砂壶艺的优良传承中融入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

壶中有竹,竹里含情。竹,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宜兴人,宜兴人一代又一代的在这份滋养中传承着紫砂文化。竹文化、紫砂文化,是宜兴的两张名片,在紫砂手艺人的坚守中相辅相生,构成了宜兴人的乡情文化。

猜你喜欢

制壶竹枝壶把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苦竹
一粒珠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