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美满,平安喜乐
——浅谈紫砂壶“竹欢提梁”的艺术特色
2020-06-09黄子尧
黄子尧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据传,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最初只是简单的实用器,但自明代末年,文人雅士开始参与紫砂壶的制作,在紫砂壶上进行题字与绘画,才使其成为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而后又在清代陈鸣远的推动下成为雅玩艺术品,使其独具文化气息,从而使紫砂茗壶在实用泡茶的功能之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玩壶岁久,腹有诗书,你接触的诗词、书法、绘画、印章,附着在一把壶面,成为一把意趣非凡的紫砂壶,最终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
紫砂壶属于传统工艺美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并未退出历史的潮流,在当代中国却是越来越流行,这与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密不可分。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主要在于物质和精神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工艺美术要么一味固守,最终与人们的生活相脱离,而被历史淘汰,要么一味迎合人们的需求,过于追求物质属性、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而难以长久。然而,紫砂壶始终植根于传统,从工艺技法到创作题材都融入传统元素,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并赋予其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迪,如此才源远流长。
在源远流长的紫砂艺术长河中,紫砂壶经历了巨变和发展,如今形成了以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型为主的造型体系。其中,紫砂花器以自然中的动植物形态为创作原型,经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经过艺术提练、取精去粕,在不失紫砂壶实用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极高的艺术内涵,可谓赏用皆宜。紫砂壶“竹欢提梁”(见图1)是典型的花器作品,此壶在“合欢壶”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创新,继承“合欢壶”身筒上下两半对接而成的造型,壶身扁圆饱满、匀挺有力,线条圆融流畅;底部圈足,稳定地撑起壶身,平添几分端庄之感;在壶身对接处饰以一圈竹藤,竹节线清晰,凸显出层次感;壶流从壶身蓄势而出,自然暗接、转折有度,竹节线清晰,出水顺畅,显出勃勃生机;壶钮、壶把皆采用竹节造型,劲拔有力,桥梁式壶钮与提梁壶把构成“洞中有洞”的虚空间,相互呼应,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契合中国人含蓄的审美,又中和了壶身的敦厚,营造出清幽的意境,平添了几分灵动雅致之美。整壶造型既体现了“合欢壶”的圆融通达之美,又将竹元素恰到好处地融于其中,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又揉进了几分刚劲的气节,演绎出刚柔并济的气质,“竹欢提梁”之名与造型相呼应,意境悠远。
在文化意境上,竹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竹子在我国多处有种植,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那一片碧绿的竹海,总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让人联想起悠久的历史,眼前仿若出现苏东坡与竹相伴,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仿佛出现郑燮对竹作画,赞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竹,不仅欣赏竹的形态,还欣赏它的清幽雅致,欣赏它坚韧、虚心、有节的精神,它给了无数文人雅士创作的灵感。如今,竹子带来的诗情画意不仅体现在诗词书画中,也体现在紫砂壶上。这把“竹欢提梁壶”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竹文化为创作题材,将竹子所蕴含的君子人格寓于其中,使作品人格化,展现出实用价值以外的文化艺术价值,使其韵味悠长,给人们的心灵以慰藉。同时,此壶的创作原型“合欢壶”又寓意吉缘和合、融乐欢喜,给人以积极美好之感,而竹子除了象征君子气节,还有“竹报平安”一说,两者相互呼应,象征着吉祥美满、平安喜乐,在竹文化的基础上又升华出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内涵充沛、意境深远,表达了人们最质朴的心愿,让人心生平静、欢喜之意,可谓匠心独到。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从紫砂壶的文化层面来看,它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一把紫砂壶从壶身表面的诗、书、画,到壶底、壶把和壶盖的篆刻,以至整把壶的形、神、气、韵都无不体现着传统艺术的审美,与此同时,它又结合了时代审美和文化内涵,体现出关怀性和人文性,将具有时代元素的内容注入其中,遵循“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艺术原则,使之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入人心。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