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经典传承匠心
——以“心舟石瓢”致敬何心舟先生

2020-06-0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壶泥料紫砂

周 江

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曾在《溯源话艺——谈文人及书画界与砂艺的集合》一文中这样写道:“到同治中业至光绪的数十年中……这个阶段在文人与砂艺的结合史上继续谱写光彩的,要推梅调鼎与制壶家韵石的合作。”“韵石”就是何心舟先生,字石林,别号“石林何氏”,号曼陀华馆,清道光至同治年间的制壶名手,难得的是其还工书法篆刻。梅调鼎是书法大家,何心舟(韵石)是制壶高手,探讨他们的合作,就要说到他们的玉成窑,玉成窑是由梅调鼎倡导并集任伯年、虚谷、徐三庚、周存伯等书画、金石名家领衔,制壶名手何心舟、王东石等人合力创办的文人紫砂窑口,其作品达到了文人紫砂的巅峰。

心舟石瓢是何心舟先生创制的经典壶形,与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不同,曼生石瓢是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然后再由曼生铭刻;子冶石瓢是由瞿子冶设计、杨彭年制作,然后再由子冶铭刻。心舟石瓢却是从设计、制作到书画篆刻一气呵成。顾景舟曾评价何心舟的作品“所有传器,品式多样,形制亦雅,最值得赏识的是壶上书法端秀,刀镌利索;从鉴赏角度而言,制作技法虽不够精致,造型结构却别出心裁,一脱陈俗意趣。铭句、书法与壶身三者融合无间,堪称‘曼生壶之后又一佳话。”这是对何心舟先生集造型设计、壶艺制作、装饰技法等多才多艺于一身的高度赞扬。

曼生在石瓢上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对石瓢款型神韵的高度概括。而子冶石瓢将这句铭文的意蕴发挥到极致,壶身是清晰硬朗的三角形体,线条挺直。何心舟先生对石瓢的造型进行了一些改动,壶钮不再是完全的三角形桥钮,钮中部稍显平直,整体无锐利之处,却不显臃肿,多了份柔情,有飘逸、雅致之感,我们称其为心舟石瓢。后来,陈光明先生创作了满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顾景舟先生在此基础上改良创制了景舟石瓢,景舟石瓢壶把上方与壶口平面多出了一个钝角三角,加粗的壶嘴比满瓢显得更短。因而景舟石瓢在保留满瓢饱满稳重的基础上给人以一种蓄力的感觉。简而言之,以第一视觉来略作区别就是子冶石瓢各个组成部分皆是硬朗的三角形,心舟石瓢特别是壶钮做了较大的改变,视觉上较之圆润些许,景舟石瓢是在满瓢的基础上改良,视觉上更加的圆润饱满。

本文所作“心舟石瓢”,是向何心舟先生的致敬之作,不是简单的仿其形制,更是注入了作者自己的功力、理解、感情,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这件致敬之作的成功,主要表现在泥料、造型、装饰上。一、泥料。泥料的选择是做壶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泥料的色泽和质地,也是紫砂壶艺表现形式的一部分。这把“心舟石瓢”选择了优质的降坡泥,原矿因含段泥、红泥、紫泥等诸多共生矿,练出来的紫砂泥中有较多的粗细颗粒,砂感丰富,朴实厚重,易于泡养,有古韵古香,温润庄重之感,有古代留世作品的气息和质感。二、造型。继承了“心舟石瓢”的造型特点,壶体呈梯形,线条处理拿捏恰到好处,每个过度刚中有柔,张弛有度,有刚柔并济之美。徐汉棠曾谈及精品“石瓢”壶的特点,他认为应“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韧有劲,敦实调和”,显示出“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三、装饰。“心舟石瓢”得以成名,不仅因为其对子冶石瓢进行的造型创新,还有他的陶刻艺术。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石瓢的装饰主题,大多都为契合“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的铭文,一般都会以竹或梅为题材,何心舟先生就以“竹”为题材装饰心舟石瓢。这把致敬之作的陶刻技法最大程度了还原了心舟先生陶刻的特点,不拘泥于壶体的大小、字的横竖形式,竹子伸展到盖面上,诗文横刻,画面处理得当,加大空间感。竹,宁折不弯,是为正直;步步高升,是为奋进;外直中通,是为虚怀;素面朝天,是为内敛,其极具君子品性,是君子的象征。这把心舟石瓢配以诗文“水上脩篁碧玉枝,含烟浥露映涟漪。石床睡觉啼禽罢,正是清风到枕时。”诗与画、装饰与壶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结,沉冥暗古,似若金铁,致敬经典,传承匠心。石瓢的经久不衰,离不开紫砂手艺人的代代传承与突破创新。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发展,紫砂匠人当坚定匠人信念,牢记匠心使命,致力于紫砂壶艺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制壶泥料紫砂
无相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刘少白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