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山隐伏矿的物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
2020-06-09胡帅
胡 帅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安徽 铜陵 244000)
1 金属矿山隐伏矿的物探异常特征
通过土壤X荧光测量方法可以捕获金属矿山隐伏矿产生的异常特征,但其所捕获的Cu、Zn、Pb、As、Sr元素异常与已经存在的矿体是不完全相同的。
Cu、Zn、As在不同测线上的隐伏矿上方均呈现出明显差异,尤其在矿体上方呈现出异常幅度,或者异常幅度较低,异常连续性较好,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金属矿山隐伏矿地质引起的。之所以测线上异常幅度值较高,主要是因为其两个独立矿体的品位较高。而测线矿体上方异常幅度较低,但宽度较大,连续性较好,主要是因为金属矿山隐伏矿为多层矿层叠加,尤其在垂向上叠加后具有相当宽度。Pb、Sr对金属矿山隐伏矿指示作用不如Cu、Zn、As,在富有的矿体测线上方,依然会出现明显Pb、Sr异常情况,但品位较低,则说明Pb、Sr这两种元素都没有明显异常现象。
图1 X荧光1号测线上元素累加值剖面
依据上述各个元素异常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Cu、Zn、Pb、As、Sr元素异常,及时作出准确异常性评价。为了兼顾勘查工作实用性,对累加值进行异常特征划分。
将上述Cu、Zn、Pb、As、Sr元素归一化值相加后得到一组新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1、2所示元素累加值剖面。
图2 X荧光2号测线上元素累加值剖面
由图1可知:在物探距离为100m时,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为4,而在物探距离为200m时,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为4.3,该区域为1号异常区域;在物探距离超过250m时,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最高为6.6,在物探距离为400m时,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为4.6,该区域为2号异常区域。
由图2可知:在物探距离在400m前,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最高为4.3,该区域为1号异常区域;在物探距离在400m~500m内,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最高为5.5,该区域为2号异常区域;在物探距离在500m~600m内,Cu、Zn、Pb、As、Sr元素相对含量最高为6,该区域为3号异常区域。
选取规划累加数据平均值为异常下限,在1号测线上划分出2个异常区域,2号测线上划分出3个异常区域。分析异常现象可知,1号测线上的2个异常区域实际表明了已知隐伏矿矿体;2号测线上异常区域也与已知隐伏矿矿体位置吻合,3号异常区域为物探新探测出来的异常区域。
2 找矿方向
地质类比找矿是一种有效找矿方法,在相同地质环境背景下决定金属矿山隐伏矿相似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由此说明该区域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找矿主要方向为:
(1)地层岩性。赋矿地层为金属矿山隐伏矿山群,矿岩性为隐伏矿凝灰岩,矿体与周围岩层基本整合,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层控特征。层控矿床可分为以下几种:沉积-成岩型层控矿床、后成层控矿床、喷流-沉积型层控矿床、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变质型层控矿床。其中沉积-成岩型层控矿床明显受到水深浅和微地貌控制,与原生沉积环境有关;后成层控矿床作用于后期或更晚期阶段,在较老岩系的成矿物质,经过地下水搬运形成矿床;喷流-沉积型层控矿床经同生残积作用形成,部分矿体下盘网脉型与充填作用有关;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与热液活动有关,使其具有后期成矿的叠加特点;变质型层控矿床具有明显矿胚层。
(2)构造。金属矿山隐伏矿指的是第四纪松散沉积所掩盖或在表层基岩下的地质构造。
(3)岩浆岩。沿着断裂带分布斑岩体大多与矿床形成有关,以此为基础,确定岩浆岩特征。
(4)围岩蚀变。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不同酸碱度、氧逸度成矿流体与围岩势必会处于不平衡状态,为了使不同作用机理下趋向于化学与物理状态,势必要产生物质与能量之间的无形交换。对于围岩来说,势必会涉及物质带入与带出,主岩交代蚀变在气相、汽相、液相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能够引起围岩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围岩蚀变强度与范围主要取决于流体物理、化学性质,也取决于围岩物理性质,顺层还是切层,与流体化学性质有关。流体与围岩化学性质差异越大,围岩蚀变也就越强烈。
3 结语
使用X荧光测量方法测量金属矿山隐伏矿中的各种元素含量时,可以发现隐伏矿异常特征。金属矿山间无独立矿体重叠,含量较高,各元素均呈高幅度异常。物探技术有着多种不同种类,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依据金属矿山隐伏矿体性质选择最佳物探技术,这样才能提高找矿效率,保证矿体开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