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典范之美

2020-06-08张祖伟

收藏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刻本馆藏

张祖伟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全面成熟期及第一个辉煌时代,相对于刚刚发轫的唐朝,其可谓跨越式发展。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从官府到私人,皆重视刻书,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产业,实现了商业化,出现了大批刻书作坊。镂刻区域广泛,各行政区皆有,并出现了浙江、福建、四川三大刻书中心。在此背景下,宋刻书成了中国典籍史上光彩夺目的存在。其内容丰富,囊括经史子集。版式美观大方,字体雅致,确立了中国刻印书籍的基本面貌,此后近千年无太大变化。且几乎是中国典籍的最早刻本,因时人普遍重视校勘,讹误较少,具有极高校勘价值。故备受后世藏书家青睐,以得之引以为荣。最典型的代表无疑是清代收藏及鉴赏大家黄丕烈,其以癖好宋版而得雅名“佞宋”,成为书林佳话。但由于朝代更迭,兵燹虫蠹、天灾人祸不断,宋刻本亡佚严重,数量越来越稀少,也越来越珍贵。据张秀民统计,今日海内外存世不过干部左右。

山东博物馆藏书总量虽然不多,但素以精善闻名。门类齐全,甲骨、碑帖、竹简、传统古籍皆有。甲骨以罗振玉旧藏为最,竹简则是银雀山《孙子兵法》汉简,传统古籍有400余种入选《中国善本古籍总目》,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宋刻珍本,今举其中10种16部宋共赏。

1《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淳熙二年( 1175)严陵郡庠刻递修本、宝祐五年(1257)赵舆俦刻元明递修本

《通鉴纪事本末》,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宋袁枢纂。袁氏(1131~1205),入《宋史>,善文,历任严陵教授、国学祭酒等。喜《资治通鉴》,但苦其浩繁,且编年体将一件延续多年的历史事件割裂而不易得始末,决意重新编辑。他将分散在多个年代的涉及同一事件的史文重组,使其本末明了,每事一篇,得239个事目。不仅压缩了原书内容而且通俗易懂,广受欢迎,开创的体例也对中国史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书有两种宋刻本传世,本馆皆有收藏。一种是淳熙二年袁枢自刻于任上的严陵郡庠刻本(图1),这是此书第一上版。此套书版历元至明,一直都在修补使用。馆藏本为元明递修本,缺本且散佚严重,仅存一册分属三卷的十八页。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增配深紫色书衣,重新装裱时依然沿用宋元盛行的蝴蝶装。此装帧以有字面对折,版心在内,四周朝外,整册书页以折边处为书脊,逐页粘连。从外表看,似现在平装书,但翻开时,书页似蝴蝶张开的两翼般向两边分开,故得名。开本书高35、宽40厘米;框高20、宽31厘米。半页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弘、恒、征、玄、贞、慎、殷、让等缺笔避讳。左右双边,白口,双顺鱼尾。版心上部间记字数,中部鱼尾间刻书名简称及卷次“通鉴×”,略有间隔下续页码,底部镌刻工。字体雅正似欧体,但行数字小,故又名“小字本”。此版虽历元至明都在刷印,但至清已难觅身影。傅增湘称, “此本竟稀如星凤……其他若王阮亭、汪阆源、孙源如及近代瞿、杨、丁、陆、姚诸家,无往而非节斋所刻者。”盖因其字小,不便阅读,淘汰率较高之故。八家收藏是版,但多为重残本,故本馆等五家藏本未能入选《国家古籍珍贵名录》。

另一宋刻本是宋宝祐五年(1257)赵舆俦刻本。赵氏,宋太祖十世孙,历任淮浙盐运使、观文殿学士等。其不满意袁氏严陵本字小且讹,于是精加校雠,以私钱在湖州重刊大字本。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精校精刻,为人争购,小字本由此式微。元延佑六年(1319),嘉禾郡文学掾陈良弼从赵舆俦后裔处获得书版,修补再印。入明,书版存南京国子监,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又多次补版重印。馆藏本为元明递修本(图2),缺本,存一函六册二十九卷,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二批珍贵名录》。深紫色书衣,蝴蝶装。开本高34、宽44厘米;框高25、宽39.4厘米。半頁十一行,行十九字,缺末笔避讳。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记字数,底部记刻工。元、明补版行款同宋刻,但元代补版版心无字数、刻工,字体较宋刻圆润丰满。明代补版版心上部镌“成化”“正德”等补板年号,有刻工、字数,但字体已略染工匠气。

2《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嘉定十四年(1221)江西庐陵郡刻本

《资治通鉴纲目》,中国第一部纲目体史书,宋朱熹撰。朱氏(1130~1200),号晦庵,著名文学家、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他也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但也不满其叙事无详略及正统思想不足。于是,也决定重新编辑。为了方便宣扬所执念的正统思想,其仿效《春秋》与《左传》,在记载一事或人物时,先以春秋笔法提纲挈领地表明看法,称作纲;其下再以简略的话叙述来龙去脉,称作目。这也极大压缩了原书内容,并通俗易懂。围绕着解读是书,后世还产生了一系列书籍,如尹起莘《发明》、王幼学《集览》、汪克宽《考异》等,影响较大。

是书传世宋版大致有三种,馆藏本为嘉定十四年江西庐陵刻本(图3),是其中唯一有雕版信息者,这完全得益于朱子门生饶谊的刻书跋。“嘉定戊寅(1218)莆阳郑先生守庐陵,惜是书传布之未广,捐俸二千五百缗刊于郡庠,俾谊校正,而法曹清江刘宁季同司其役。阅三载,金华章先生、四明史先生继守是郡,实董其成。”馆藏本为缺本,存一函四册四卷,二级古籍,《善本书目》失录,入《第二批珍贵名录》。线装,虎皮宣纸书衣,素绢包角。书高29.4、宽20厘米;框高21.8、宽16.5厘米。半页八行,行十五字,小字双行二十二字,缺末笔避讳。左右双边,无鱼尾,白口。版心上有宇数,下有刻工。纸墨俱佳,字大如钱似颜体,行格疏朗,精刻精印的典范。

3《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宁宗后刻本

《晦庵先生文集》-百卷,朱熹著。作为对中国儒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代大儒,朱熹的著述自然深受世人重视。其总集著述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五卷《剧集》七卷《目金》二卷及《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两种宋本传世。前者有咸淳元年(1265)建安书院刻本等,而后者仅有一种无明确雕版时间的刻本。此版在元代依然使用,故又有宋刻本与宋刻元修本之分。

馆藏本为宋刻本(图4),缺本,存一函七册二十一卷。各卷均有缺失且不存首页,部分卷帙仅存数页。如卷二十存两页,卷二十六存四页,卷二十八存九页等。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二批珍贵名录》。深紫色书衣,蝴蝶装。开本书高33.3、宽40.6厘米;框高23.1、宽35.2厘米。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白口,上有字数,下有刻工,如徐成等。殷、慎、桓、玄、徵、扩、墩、廓缺末笔避宋讳。因所见非完本,瞿氏铁琴铜剑楼推定为宁宗后刻本。版式疏朗,字体雅致,纸墨俱佳。馆藏本所存书页无磨勒痕迹,当是早期精印本。此版宋刻本有六家藏,馆藏为唯一入选《珍贵名录》者。

4《慈溪黄氏日抄分类》九十七卷附《古今纪要》宋绍定二年(1229)积德堂刻元重修本

《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宋黄震撰。黄氏(1213—1280), 《宋史》有传,浙江慈溪人,著名儒家学者,为学宗程朱,世称“於越先生”。《黄氏日抄》九十七卷,传本缺三卷。前八种六十八卷,是其研究经、史等所作随笔札记;后二十九卷为其所撰奏札、策问、序跋、祭文、墓志等。是程朱理学思想体系中比较有特色的著作,学术价值较高。

绍定二年积德堂刻本系是书唯一传世宋版,且仅存两部。国图藏二卷宋版原刻,馆藏本为元重修本(图5)。缺本,存四函二十三册二十五卷,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二批珍贵名录》。六合函套,墨书浅黄色函签,蝴蝶装。装帧尺寸不一,小者开本书高23.7、宽31厘米;大者书高27.7、宽34厘米。宋版較少,开本框高19.9、宽28.4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至二十一字,缺末笔避讳。左右双边,双顺鱼尾,白口。版心上记字数,下有刻工。元版版框略大,高为21厘米。下有刻工,时见花口。张钧衡《适园藏书志》称,是版目录后有“绍兴二年菊月积德堂校正”牌记,馆藏失之。从牌记看,当是坊刻本,版式疏朗,字大悦目,无疑是此类别中的精品。

5《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丁集》二卷《乙集下》二十二卷宋开庆元年( 1259)福州学官刻元修本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宋真德秀撰。真德秀(1178—1235),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著名儒家学者。类似读书笔记的《西山读书记》是其主要代表作,分《甲>《乙》《丙》《丁》四集。各集完成及上版状况不同, 《甲》《丁》二集,由其故里福州学官最先刊行。 《丙集》,未完稿,未见传世本,已亡佚。《乙集》分上下两部,上为《大学衍义》六十卷,是真德秀据《大学》而为理宗讲帝王之学的著作,后世一般单本行世;下部也未能完稿。开庆元年,福州学官吴应丑欲印行合集,除沿用《甲》《丁》旧版外,又求助于真德秀门生汤汉,汤汉将《乙集》下部删减为二十二卷,这就是后世常见的开庆元年六十一卷本。福州学官刻本是该书唯一的宋官刻本,盛行一时,影响巨大。此套书版一直存于福州学官,元、明两代也修补使用。

是版《甲集》《丁集》有四部传世, 《乙集下》有两部传世,皆非宋刻原本,或为元重修本,或为元明递修本。馆藏本为三集俱全的两部元重修本之一(图6)。缺本,四函二十一册二十七卷,其中《甲集》存二十三卷,《丁集》足卷,《乙集下》存二卷。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三批珍贵名录》。金镶玉装,宽书脊,蓝绢包角。古韵新颜,雅致大方。原书高25.5厘米,改装后为28、宽18.5厘米;框高20.5、宽15.5厘米。 《甲》《丁》二集为旧版,半页九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左右双边,白口,双顺鱼尾。版心上刻数字,下刻刻工。缺末笔避讳。 《乙集下》为开庆元年新版,行款略有不同,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元代补版行款同宋刻,版心上有“延佑五年刊”“元统二年刊”字样。版式疏朗,纸墨俱佳,但部分书版略有漫漶,中晚期印本。

是书钤“庐江王书画印”朱文方印,明末代庐江王朱载堙旧藏。又钤“赵孝陆印”“赵录绩印”“赵氏模鬯阁收藏图籍书画印”。赵氏,字孝陆,山东安丘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宫内阁中书,民国初年任山东省议员。精版本目录,喜典籍,为山东颇有名望的藏书家,藏书处为模鬯阁。

6《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宋宁宗时期刻本

《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撰。因其曾出任苏州刺史,故又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与诗风相近的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并称,此四家诗集甚至与“四经四史”并称,历来受到重视。

是书传世宋本有孝宗乾道七年( 1171)平江知府刻本、宁宗时期刻本两种。后者稀有,仅存两部。馆藏为其一(图7),存一函二册四卷。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三批珍贵名录》。六合函套,鸭蛋青色函签题“韦苏州集”小字续题“海源阁藏书,旧题宋刊本”。金镶玉装,青书衣,宽书脊,蓝绢包角。原书高20.7厘米,改装后高25.3、宽15.9厘米;框高16.5、宽12.7厘米。半页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底部下间有刻工,如“余”“同甫刁”等。书页清晰,版式疏朗,字体雅正,为精刻精印本。国图藏是版完帙,避讳到“廓”字,当为宁宗时期刊刻。

馆藏本钤印“安乐堂藏书记”“臣澄私印”“子清”“杨氏海源阁藏”“臣绍和印”“陶南之馆”等,允祥、朱澄、杨氏海源阁等名家递藏本。允祥(1685~1730),康熙十三子,封爵怡亲王,清宗室中著名藏书者,藏书室有安乐堂等。朱澄(?~ 1890),浙江杭州人,字子清,其父朱学勤“结一庐”藏书即名重一时,其承其好,收藏日富。海源阁,道光年间山东聊城官宦世家杨氏家族设立的藏书楼,在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世的苦心搜访,藏书巨富,与瞿氏铁琴铜剑楼、陆氏醑宋楼、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晚清藏书四大家。陶南山馆是杨氏于泰安肥城的一处别墅,藏书大半储于此。从钤印看,是书曾藏此处。杨氏《楹书偶录》收录是书一“宋书棚本”而未收馆藏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馆藏本被误为彼“宋书棚本”。实际上, “书棚本”散出后,为沈仲涛携入台湾,后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且其也被确认,非宋本,而是明仿宋刻本。如此,馆藏本为海源阁是书的唯一宋本。

7.《文选》六十卷宋赣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

《文选》六十卷,梁萧统编选,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是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七百余篇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宋代科举考试重诗赋,因此《文选》备受重视,甚至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官府、民间皆有刊刻。唐时,是书已出现李善注本与吕延济、刘良等五家注本,宋人又整合为六家注合刊本。三种注本皆有宋刻本传世。宋赣州州学刻本是第一部李善注在五臣注之前的六家合刊本,为此系统祖本。此套书版历元至明,都在修版使用。世人赞其大版大书,版样古雅,字大如钱,楮墨精绝。

馆藏本为宋刻元明递修本(图8),缺本,存一函二册二卷,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二批珍贵名录》。六合函套,洒金鹅蛋青函签题名,蝴蝶装,开本书高36.3、宽48.4厘米。宋版框高23、宽18.2厘米。半页九行,行十三至十五字不等,注文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或双黑鱼尾,版心上计字数,下题刻工。失卷末赣州州学校勘者衔名。元、明两代修版版式未划一,或黑口,四周单边;或白口,四周双边,或黑口,左右双边。明代修版一般在版心镌刻修版年号,如“弘治十八年重刊”“弘治十八年补刊”“弘治十八年国子重刊”“正德元年补刊”等字样。

8《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宋嘉泰四年(1204)新安郡斋刻嘉定十五年端平元年递修本

《皇朝文鉴》,又称《宋文鉴》,由宋代与朱熹齐名的吕祖谦奉旨编纂本朝文章而成的一代大全。其依据内府及士大夫藏书, “旁采传记,他书虽不知名氏而其文可录者”皆收录,故搜罗宋代文献广博,为后世所重。宋嘉泰四年新安郡齋刻本是传世两种宋本之一。时新安郡守沈有开感于是书书坊刻本文字多脱误,因参校订正,锓板于郡斋。此后是版又经两次修订:嘉定十五年(1222),郡守赵彦适不满沈氏刊本依然有脱略谬误,据吕祖谦后裔藏本,易讹误补脱漏,凡三万字。端平元年(1234),郡守刘炳也不满意赵氏重修本,于是参考他集订正,剜删凡三千有余。至明中期,此套书版已缺失过半且字迹模糊,方才罢用。

馆藏本为宋嘉泰四年刻嘉定十五年端平元年递修本(图9),缺本,存一函六册十卷。二级古籍,入《善本书目》《第三批珍贵名录》。六合函套,浅黄色洒金函签题,深紫色书衣,蝴蝶装。开本书高32.4、宽46厘米;框高20.4、宽30.8厘米。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板心上计字数,底有刻工。鱼尾下为书名简称及卷次“文鉴×”。缺末笔避讳。部分书版板心书名简称及卷次为“文×”,下有“甲午重刊”字样,系端平元年补版之明证。是版版式疏朗,天地格外宽阔,字体雅致,纸佳墨精,历经两次重修,精校精刻,远胜另一宋版麻沙刘将仕宅刻本。

9《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宋绍圣三年(1096)福州东禅等觉院刻《崇宁万寿大藏经》本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道德教化功能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两宋佛教也极其盛行,赵德麟《侯鲭录》称, “景德中天下二万五千寺,嘉佑间三万九千寺”。这必然需求大量佛教经典,故规模宏大的佛教经典总集《佛藏》就先后七次雕版。其中,元丰三年(1080),福建福州东禅等觉院在善男信女的支持下开雕《大藏经>,直至政和二年(1112)毕,耗三十三年,共六千四百三十四卷。这是宋代第二部Ⅸ佛藏>,第一部私刻《佛藏》,获得了官方认可,宋徽宗赐名《崇宁万寿大藏》。但今已无完帙传世,多家藏零种零卷,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馆藏本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之第一百一十八卷(图10),一级古籍, 《善本书目》遗漏,入《第一批珍贵名录》。经折装,深棕色封面,泥金楷书题签,下又同样泥金楷书题《千字文》序号“剪”字。书高28.5,宽11厘米。无行格线,上下单边围栏,框高24.5厘米。版式疏朗,单页六行,行十七字。卷端雕主持者及开刻时间, “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朝僚同增禄位雕造《大华严经合论》经印板一部,计十三函,时绍圣三年正月日谨题。”正文首行末钤无围栏朱记“万寿大藏”。至元大德年间,依然有人施资重印或补版。馆藏本字迹清晰,偶见磨勒痕迹,当为中期精印本。

是本钤印“王献唐”,卷未有其手跋,称是册系李慎五从山西收购并转赠,建国后,其又捐献公藏。王献唐(1896~1960),山东日照人,历任民国山东省图馆长兼理金石保存所,山东古管会副主任(建国后)等。主职馆务期间,广泛搜罗文物典籍充实馆藏。抗战期间又在韩复榘政府弃之如敝履的困境下,自筹经费,转移山左文物精华至四川乐山,并又在断绝薪水的情况下,艰辛守护十年,为山东保住一缕文脉,是山东近代文博事业奠基人。此批文物后划归山东博物馆,馆藏善本精多来源此。除此《大藏经》零种零卷及莘县出土的五部《妙法莲华经》因当时不在馆藏外,本文其他各本皆赖南迁而全璧。

10《妙法莲华经》七卷北宋杭州晏家、钱家等刻本

《妙法莲华经》,因宣称不分贫富贵贱而人人皆可成佛,被誉为“经中之王”。传入我国后,出现多个译本,其中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影响最大。其也是存世数量较多的宋刻佛经品种。馆藏此经五部北宋中后期刻本,但非流传物,而是1968年山东莘县宋塔天宫出土。因环境密封而略有潮湿,各书出现不同程度霉变伤损,但基本保持完整,且纸色微黄,墨色青纯,古韵十足。二级古籍,均入《善本书目》,其中四部入《第二批珍贵名录》。

分别出自杭州三家书坊,其中出自晏家的有庆历二年(1042)刻本与熙宁元年(1068)刻本。前者轴装,霉烂较重,存卷一、五、六三卷,故不入《珍贵名录>。每版十三行,行十七字,无界栏,上下单边围栏。卷一失佛像,存刻经题记“大宋庆历二年壬午岁正月杭州晏家重请僧校勘。”二十六年后,晏家再雕后者,存六卷(图11、图12),失卷三,其他卷略有残。经折装,每版三十行,半页六行,行十七字,无界栏,上下单边围栏。书高28.7、半页宽10.5、框高22.5厘米。后三部亦经折装,版式同此,经书及版框尺寸也大致相同。且各本布局亦相同:各卷首为佛像,次为书名卷次及鸠摩罗什题名两行“妙法莲华经卷第×为平声为去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经文结束后再次镌刻书名卷次为界,此行末多有字数统计,间有写经生或刻工,后再附音译。熙宁元年刻本卷一佛像右侧上题“妙法莲华经变相卷第一”,下题“杭州新开大字经忏”。其后为标配的“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序》后有刻经题记“大宋熙宁元年戊申岁杭州晏家再请僧校勘,又命工重开印造广行天下,愿与受持人同契法华圣会”,失音释。卷四卷未有残,失部分经文、字数统计及音释。卷五为唯一无字数统计卷帙,有写经生题名“琅邪王遂良书”。

出自钱家的有嘉祐五年(1060)刻本与嘉祐八年(1063)刻本。前者(图13、图14),足本,略有残。卷一佛像右侧上题“妙法莲华经变相卷第一”, 《弘传序>后有刻经题记“大宋嘉祐五年庚子正月杭州钱家重请讲僧校勘兼于遂卷内重分为平声为去声字章并及添经音在后雕印施行。”经文有句读,失音释。卷二、卷四皆有刻工“垢刀”。卷三、卷七皆失佛像及卷末部分经文、字数、音释。卷五失宇数及音释,有写经生“琅邪王遂良书”。三年后,钱氏再次开雕后者。足本,略有残。卷一首尾佛像音释完整,《弘传序》后刻经题记除时间改为“嘉祐八年癸卯三月”外,与前者完全相同。无句读。卷三有刻工“念刀”。卷四失佛像。卷五失字数及音释,但存有“琅邪王遂良书”。卷七音释后附校勘者一行“管内副僧正讲经律赐紫崇因大师可中校勘”。钱家此两部经书前本经文有句读,后本无句读且字体稍狭,二本刻工也不同,又嘉佑八年刻本卷七末多一行“可中”校勘题记,故非同一版。

第五种为熙宁二年(1069)刻本,因刻经题记有伤而失刻经者,足本,略有残。卷一佛像右侧下题“杭州新開大字经忏”及刻工“吴铃刀”。后非标配的《弘传序》,而是皇祐三年(1051)宰相夏竦《重校妙法莲华经序>。《序》末行有校勘僧人题名,再后为刻经题记“杭州口口口口口口口勘定雕印,熙宁二年六月日印行。”经文有句读。卷三佛像左侧有刻工“叶桂刀”。卷四失音释,有写经生“张月仙”。卷五为唯一无字数卷帙,有写经生“琅邪王遂良书”。卷七失佛像。据夏竦《序》,在去世当年,笃信佛法的夏竦延聘高僧精校并刊行是经,但他认为梵夹装不便阅读,当时流行的经折装又无古意,而坚持选用卷轴装。而十八年后,书坊直接翻刻夏氏精校本,但又改回方便阅读的经折装。

总体而言,避讳相对严格是宋刻本的一大特征。但具体而论,以官刻最严格,民间刻本则相对松弛,其中又以佛经最松,多不避讳。以上五种佛经正如此,皆不避讳。从雕版艺术看,每卷佛象构图各异,线条细而圆融,法象庄严圣穆,字体方正道丽,刀法娴熟富于变化,无疑是上品。多家书坊不断刊刻及出现了职业化知名写经生“王遂良”等,反映出杭州佛经雕刻繁荣。远在山东莘县的寺庙能够获得并保存刊刻时间相距二十余年的多家佛经,说明杭州刻经盛名远播及流传地域之广。

宋刻本在中国典籍史上堪称典范,极具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是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文人气质浓郁的综合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典籍中的瑰宝。故在抗日战争期间,齐鲁先贤克服经费困难,无畏艰辛与危险,千里转存守护。而南迁经历也额外赋予馆藏此批宋刻本一种独特人文色彩。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刻本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从敦煌写本看现存《普曜经》的翻译及流传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坡仙集》版本述略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大戴礼记》版本新论
高安馆藏元代陶瓷撷粹(下篇)
《齐东野语》版本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