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浅教”走向“深深学”
2020-06-08赵正江
赵正江
【摘 要】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缺失”的古诗词教学生态亟待重构与整合。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索出古诗词教学的两大关键策略:“课内聚焦”“课外拓展”,通过设计读写活动和项目化学习,从而拓宽古诗词教学的新样态,帮助学生建构立体动态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课内聚焦;课外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5-0094-02
From "Shallow Teaching" to "Deep Learning"
——Exploring the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ncient Poems in Primary Schools
(South Campus of Xincheng Primary School,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AO Zhengjiang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oin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missing"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ecology urgently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and integrated.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key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focus in 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expans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it will broaden the new style of ancient poem teaching and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learning mode.
【Keywords】Ancient poetry; Teaching strategy; Focus in class; Development outside class
一、缺失: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扫描
(一)学生的缺失
近年来,重视分析理解,轻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古诗词教学的通病。古诗词形式上短小精悍,部分字词对于学生显得陌生。于是,教师生怕因为漏讲某个字词的意思,就在课堂上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二)文体的缺失
古诗词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1)核心特点是感悟;(2)借助意象的营建和意境的渲染表达情感;(3)诗情肆意流淌在每一个鮮活的汉字中,从而表现出含蓄悠远的效果。反观课堂教学,教师对古诗词的本质特点认识不够,没有抓住“想象”和“意象”这两个最核心的概念。在字面意思上打转,时常会造成把古诗词教得兴味全无的现象。
(三)文化的缺失
古诗词的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产生的,意境由若干个意象组成,作者表达情感寄托在意象里,如:明月、长亭、红豆、柳树等。不同的意象出现在诗歌里表达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境遇息息相关,这里都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情趣。然而在课堂上,教师熟视无睹,抑或浅尝辄止,未能把“意象”的选择与文本核心主旨联系起来。
二、回归:让古诗词学习真正发生的策略探寻
“缺失”的课堂教学亟待重组与整合。传统古诗词教学遵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早已熟稔教学流程,对古诗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支持,我尝试从课内外这两个维度,由“课内聚焦”向“课外拓展”,破解古诗词教学瓶颈。
(一)课内聚焦:紧扣古诗词学习特点设计读写活动
1.陌生化。陌生化,意在追求文学语言的创新。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是诗人语言反复推敲所得,聚焦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因此,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理解、领悟。如教学《绝句》时,感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语序颠倒带来的效果后,我设计了一个片段描写:体育课结束,“面红耳赤”的我们纷纷跑向教室找水喝。接下来请运用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写出你对水的渴望。从收上来的习作练习看,出现了这样精妙的句子:“水,如金子一般的水,你在哪儿?我站在教室门口,向四周搜寻着。”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视语言的“陌生化”,有利于破除思维定式,增强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随即向习作迁移,从而形成一定的言语智慧。
2.具象化。中国古典诗词,从创作的角度来讲,诗人用“语象”组合成“意象”,再通过凝练有限的“意象”展现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此为“意境”。教学《枫桥夜泊》时,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先找出“诗眼”——愁,再让学生抓住核心意象说一说作者怎么来写羁旅的惆怅。从而归纳提炼出:视觉、听觉、联想。一个“愁”字作者调动了不同感官,层层递进式地加深愁绪的心理活动。此时,正值春季,我就地取材随堂设计了练笔。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校园里开放的兰花,写出自己的喜欢。具象化的写作方法迁移到中年段“学写段落”指导意义重大。
3.序列化。读写活动设计不仅要紧扣古诗特质,更应关注学生心理。低年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设计的读写活动倾向于形象、直观,不对具体意思的理解做过高要求。中年段学生心理特点处于两者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年段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设计的读写活动可以对想象力、思辨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学《静夜思》时,“明月”这一意象是我们着重挖掘的要点。学生对于月亮一定是不陌生的,皓月当空的满月、镰刀似的弯月形状各有不同。结合李白的另一首诗《古朗月行》,诗中“瑶台镜”“白玉盘”等都是对月亮进行的联想,此时再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心中月亮的模样,或许他们也能像诗人一样,冒出许多奇妙的遐想,这样经历的学习过程既是有趣的,又是有意义的。
(二)课外拓展:研究性学习拓宽古诗词教学的新样态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产生研究的动力;其次要选取适当的研究视角,获取研究的相关信息,在整理甄选中引向研究内容的核心;最后要把研究的发现进行总结转化以及实践运用。古诗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理应遵循以上原则,但也要依从古诗应有的特点。
1.“相同主题”古诗词小项目研究。主题式古诗词小项目研究是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多个诗词文本的碰撞交融,多角度地拓宽主题的广度和深度,清晰而集中地实现主题建构的一种开放式学习方式。例如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我引导学生以“长江文化”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课外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搜集、整理,将杜甫的《登高》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探究,更能激发学生对“长江”的感悟,以达到真正对古诗词鉴赏的目的。
2.“经典意象”古诗词小项目研究。古诗的学习理应遵循“知言”“明象”“悟意”“化言”的基本流程。只有讓学生徜徉在类古诗“意境”的丛林中,才能实现学生自我对经典意象的解读与建构、审美与表达,才能实现古诗教学的高质。
3.“特色表达”古诗词小项目研究。这里的“特色表达”,指一组诗词中固有的共同的表达方式。可从古诗词的写作方法上寻找小项目研究的切入口,如“诗词中情语”“诗词中的修辞”“诗词中的数字”等。
复习古诗《一去二三里》时,先由数字导入,再借助画面感悟诗文中虚指数字表达的奥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字诗特有的情趣。接着,我出示议题:“古诗中奇妙的表达”小项目研究。通过聚焦特色表达,由一首诗带动一组诗,根据小学生的表达心理与言语习得规律,诱发学生表达冲动,形成表达的言语动力,开掘与营建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生活“场境”。
通过设计读写活动和项目化学习,学生在古诗的丛林中诗性漫步,实现了“言”“意”“象”三者的圆融共生,从而提升对古诗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古诗学习走向广袤的“田园”,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实现学生诗意的生活栖居。
参考文献:
[1]张平仁.古诗理论与小学古诗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