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病害症状、发病因素及防病对策

2020-06-08陈英侠赵颖丽金祥龙

乡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陈英侠 赵颖丽 金祥龙

[摘 要]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气候潮湿区域高发,小麦穗期最易遭到侵害。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浸染、蔓延、流行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危害,对实现小麦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病害症状;发病因素;防病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1-81-2

1 小麦赤霉病病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侵染小麦茎、穗等不同部位,尤其是穗部,在幼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导致出现茎腐、苗枯或者穗腐等症状。

1.1 穗腐

穗腐出现在小麦扬花后。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干枯。通常,一个麦穗的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扩展至穗轴,破坏穗轴输导组织,影响养分、水分正常输送,致使上部小穗迅速枯死,形成半病半键穗,严重时整穗凋枯,形成枯白穗。发病后期,潮湿条件下,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砖红色胶质霉层,受害籽粒干瘪、瘦小、皱缩,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1.2 苗枯

苗枯从苗期侵染,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最后枯死。气候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1.3 茎基腐

从小麦幼苗期直至成熟收获期均可发病,小麦茎基受到侵染后,组织变为褐色逐渐腐烂,最终导致小麦植株枯死。

1.4 秆腐

秆腐病主要在小麦穗一二节上发病,最初叶鞘可发现水渍状褪绿斑,逐渐发展为褐色、红褐色斑,从穗部逐渐扩展至茎内。进入发病高峰期,小麦受到侵染部分逐渐变枯黄,无法抽穗。如果当地气候潮湿,发病位置可发现粉红色霉层组织。

2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小麦赤霉病是否流行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生育时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3个因素的吻合程度。小麦品种抗性是防病基础,菌源量决定发病程度,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高湿是发病条件。具体来看,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如下。一是大多数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缺乏抗性,小麦抽穗至乳熟期,一旦遇到有利于赤霉病发生的高温高湿、雾霾露滴、连续阴雨等天气条件,就极易感染发生病害。二是免耕、旋耕及秸秆还田技术落实不到位,导致田间表面滞留大量秸秆,未能及时清理,造成病残体增多,越夏越冬菌源量加大。三是小麦与玉米轮作,可为赤霉病菌提供丰富的寄主和生存基质。四是迟熟、颖壳较厚、高感低抗、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密度大导致田间郁闭的田块发病重。五是喷药防治不科学。首先,用药时期不佳。部分种植户在孕穗、扬花末期才开始喷药,甚至发现粉红色霉层才进行药物防治,过早或过晚施药均影响防治效果。其次,喷药器具不合适。大孔径喷头喷雾,造成雾滴过大,药液展布不均匀,麦穗局部小穗未吸收药液而染病。最后,喷药用水量过少,很难把药剂混匀喷均,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3 小麦赤霉病防治對策

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要在小麦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力,育种、栽培、植保协作攻关,培育抗病品种,探索减病技术,进行有效防控,多管齐下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3.1 培育抗病品种

加大投入,加快进度,着力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在小麦赤霉病高发区,生产利用品种必须达到中抗水平。对高感品种,进行品种审定时,无论其他性状多么优良,均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3.2 选用抗(耐)品种

目前,虽然尚未发现免疫病害品种,但是各个品种抗病能力差异显著。在小麦生产实践中,郑麦9023、西农979、宛麦202、先麦8号等品种抗病性表现较好[1]。

3.3 深耕掩埋,加深耕层

及时掩埋前茬作物茎秆和根茬,减少耕层病残体,减少耕层菌源量,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同时,需要增加耕种深度,有利于小麦下扎根系、壮株,提高小麦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

3.4 增施磷钾微肥,减少氮肥用量

底肥主要选择无机肥和有机肥相结合,增加磷钾肥,控制氮肥量,有助于提高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延缓小麦郁闭,避免郁闭过早而在小麦生长后期出现倒伏现象。

3.5 完善田间沟系配套工程

对于稻茬田、低洼田地,要重视田间沟系的建设,加强对地头沟、墒沟、腰沟的疏通,主动降低水位,避免发生湿害和渍害,监控田间湿度,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6 搞好小麦拌种或包衣

小麦播种前选用戊唑醇、咯菌腈、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防止病菌侵染。2%戊唑醇(立克秀)粉剂10~15 g可拌麦种10 kg,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10~20 mL可拌麦种10 kg,40%五氯硝基苯按种子质量的0.4%~0.5%拌种[2]。

3.7 播量要适宜,播深要适度

小麦播种时,要充分考虑小麦品种特点、播期、种植环境、墒情等条件,对播种量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因播量过大导致小麦苗期郁闭而利于感病。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切不可过深。否则,过度耗费自身营养,植株细弱,抗病性下降;延长出苗时间,提高发病率。

3.8 准确把握病虫害高发期,采取药物防治方法积极防控

小麦进入抽穗扬花阶段,最易遭到病菌的侵染,这一时期也是防治的重要阶段。进入抽穗期后,要加强药物防治干预,有针对性进行防治。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第一次药物防治时间。第1次药物防治主要在小麦扬花早期进行,如果扬花期遇到连续下雨天气,可在抽穗期喷洒药物。首次药物防治后,经过5~7 d可开始二次喷施。如果小麦生育期存在很大差异,小麦品种易染病,阴雨天气多,需要增加喷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多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选择时要注意不同药物种类的药效不同,需要使用合适方法喷施。可以结合病害种类混合用药,定期更换药物种类,避免产生耐药性,以保证防治药物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彻底铲除病害,避免病害大面积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万清玲.信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J].河南农业,2018(19):42.

[2]卢炜炜.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2018(1):40-41.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
郎溪县小麦赤霉病不同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研究初报
激健减量增产助剂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度判别指标
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