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统计分析研究

2020-06-08马紫璇

乡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

马紫璇

[摘 要]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实现了飞速提升。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与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有明显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针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瓶颈,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收入结构进行研究,深度剖析我国各地居民收入结构的地域性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应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1-3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持续推进,社会各界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研究在逐渐深入。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了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是决定我国能否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性指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环境差异较大,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对当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维持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找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的瓶颈,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1 模型确定

1.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K—均值法、分解法及加入法等,类与类之间可分为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组间连接法、组内连接法、重心距离法和离差平方和6种方法[1]。聚类分析大多用于分类对比中,使类内之间不仅可以清楚分辨对象的相似性,还可以将对象之间的差别最大化[2]。

1.2 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又被称为关联分析和R—Q型因子分析。当两种属性变量之间存在较多状态时,不能直接利用相关关系图反映其关系[3],而是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对其进行简化分析。对应分析方法则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由品质性变量构成的交叉列联表来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4]。其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绘制于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分类,而且能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5]。

2 指标解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是指劳动报酬收入,包括单位或个人依靠兼职和零星劳动所获得的收入。财产净收入是指农村居民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6]。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和社会团体向农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以及家庭、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转移,此外,政府对农民的各种财政补贴被视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7],如个人养老金、工业福利、失业补偿、住房公积金等。

3 数据来源

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研究对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直接数据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取,而且各个省市区的数据存在相互可比性。鉴于数据获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2017年相关数据作为考察时期,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8]。

4 基于聚类分析研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4.1 2017年我国各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广大农村居民收入增加,2017年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显著性增长。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对原数据的处理,使用平均联结法所得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4.2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根据图1可以将全国各地区初步分为3类。第一类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属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地区;第二类是天津市和浙江省,属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等地区;第三类包括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青海省、甘肃省、山东省、海南省、辽宁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和安徽省,属于低等收入地区[9]。

由于低等收入类所涵盖的地区较多,故又将其分为高等收入、中等收入、低等收入3类。通过进一步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聚类谱系图。根据图2,可以将低收入地区再分为3类。第一类是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河北省,第二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第三类是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青海省、甘肃省、山东省、海南省、辽宁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和安徽省。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收入高的地区通常靠近我国一线城市,其地理位置有利于该地区农村居民将农产品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在当地市场进行销售[2]。农村居民收入居中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均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农村居民收入低的地区均位于我国中部、西部和西北部。由此可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反映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10]。

5 基于对应分析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研究

5.1 2017年我国各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应分析

使用SPSS导入数据后,进行对应分析。在对应分析结果输出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核心情况概括表和对应分布图。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特征与地区的对应分析核心结果如表1所示。在摘要表中,最重要的指标是第3列惯量(特征根),特征根最大意味着解释各类别差异的能力最强;其次是第5列Sig值,如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那么意味着拒绝原假设,认为行列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再者是第6列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第7列特征根累计方差贡献率。从表1可以分析得到,第1个特征根的值最大,因此其解释差异的能力最强;Sig值小于0.05,因而认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由于第1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为85.3%,第2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为11.1%,两者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6.4%,因而只提取前2个公因子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变量之间的信息。同时,因为第1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达85.3%,因此观察时以第1个公因子也就是对应分布图中的第一维度为主。

5.2 对应分析结果分析

由于研究对象在对应分析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下文将通过4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地区的对应分布图如图3所示。对应分布图的判断准则是在同一变量内部,各坐标点距离最近的联系最紧密;如果同一变量不同类别在某一方向上距离很近,那么说明这些变量在该维度的区别并不大[11]。按照判定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5.2.1 转移净收入。对于转移净收入而言,陕西省、青海省、重庆市、湖南省、甘肃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与其距离较近,这说明这类地区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较多,转移性净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以上地区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当地的特殊地形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阻碍。丘陵地带的土地具有一定的坡度,当地种植业生产主要依靠将丘陵改造为梯田进行耕种活动。但梯田的使用易引起水土流失,这样的种植条件不利于长期耕种。而且山地地形对农业生产限制较大,不利于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12]。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设施落后,导致当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难以市场化,是导致当地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原因之一。交通运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落后的交通设施无法配合农产品进入市场。

5.2.2 经营净收入。对于经营净收入而言,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吉林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海南省、山东省和福建省与其距离较近。由图3可见,以上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农业结构来讲,首先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生产棉花为主,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以发展畜牧业和生产奶制品为主,其农业生产均具有利润高、需求大等特点,因此农村居民的经营净收入较高。其次是以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组成的东三省地区,这3个省均位于三江平原,肥沃的土地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而且广阔的平原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因此,该地区农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的经营性净收入较高。再次是山东省和福建省,均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13]。水产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人们对水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当地渔业发展高度市场化。最后是云南省和海南省,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当地的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当地的水果通过便利的交通畅销全国,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经营净收入。综上所述,以上地区能位列高经营净收入地区得益于当地农产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并从侧面体现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5.2.3 财产净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对于财产净收入与工资性收入而言,两者较为接近。浙江省、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与财产净收入、工资性收入的距离都较近。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自由转让、租赁和较为广泛的雇佣关系。由此可知,以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通过分析以上地区较财产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关系可知,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高度市场化。

5.2.4 其他。由图3可知,上海市、广东省、山西省距离4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类型均较远。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当地的工业生产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以上海市、广东省为例,借助于发达的城市经济吸引大量农村居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而投入到当地的城市生产分工中。山西省则由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大量的土地优先应用于矿产开发。由于参与开发煤矿获得的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导致当地农民多投入矿产开发。

6 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的现状,我国应积极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总收入。

6.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优化品种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平原地区应积极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山丘地带可以采用轻机械化模式进行现代化生产。各地区应突出当地种植业、畜牧业或水产养殖业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加快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步伐[13]。

6.2 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打造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具有高度机械化和高生产力等特征,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在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和出口链上加大创新力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加快实现标准化生产,向发达国家看齐。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市场预警机制,防范风险,稳定农产品市场,防止价格波动过大。

6.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制,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试用与推广。完善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公路等基础设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强农民创业园区和众创众筹等项目的推进。我国基层管理部门应在政府领导下落实农民担保贷款政策,打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最终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三是加强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培养,推动乡村旅游、家庭农场等新模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四是充分利用农民工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带动落后地区一起走向“共同富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6.4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发挥政策推动作用

加强相关政策落地,正确认识政策统一性和政策差异性之间的关系,缩小扶贫的区域差异。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荒地空地实现再开发。在干部考核机制方面应充分體现人性化特征,应时常了解与跟进扶贫干部的工作开展进度,确保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备合理调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14]。

6.5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还无法适应当前经营规模[15]。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农产品种类较多,分布较为分散,导致我国农业上下游经营主体之间联系十分松散,难以形成完整且特色凸显的农业产业链。因此,要想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加快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个地区要加快推动农业改革进程,通过调节农业结构改变农业发展形势,推动一二三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轩.我国31省区人力资源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C]//第十三届(201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8.

[2]钱力,李泉,聂华林.基于聚类分析法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划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5):20-26.

[3]文立杰,张杰,李少多.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个体因素视角和对应分析模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

[4]张同琦,戴磊.对应分析法在渭南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9):24-28.

[5]杨苗.对安徽省地区发展差异的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J].时代金融,2018(30):58-59.

[6]丁文斌,王雅鹏.基于湖北省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趋势分析[C]//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2006.

[7]杜华章.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差异性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3):51-59.

[8]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2017.

[9]朱志雯.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3):12-13.

[10]周静.河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区域性差异[J].商,2015(1):66.

[11]李浩悦.河北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增收不充分的具体体现及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8(8):20-23.

[12]马思思.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J].技术经济,2018(10):134-140.

[13]占一熙,吴旭娟.浅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概念融合使用意义[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8(5):60-61.

[14]马彦瑞.我国31省市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元统计分析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0):50-51.

[15]徐艺宁,刘德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结构关系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8(5):90-93.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
基于谱聚类算法的音频聚类研究
基于Weka的江苏13个地级市温度聚类分析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阶段特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无须人工干预的中文碎纸片自动拼接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