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0-06-08刘家雄
刘家雄
摘 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几点策略,分别是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借用历史情景剧,提升学生认知;挖掘历史教材,提升学生德育教育。还望对同行们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疑问;情景剧;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已摒弃了原来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意义的传统应试教育的老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总得来说,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仍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阻碍了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以下,笔者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几点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逐步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有相当的过往学习体验。他们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得出相关的认识。尤其学习兴趣偏文的同学往往不满足于教材内容,也不局限在知识层面上。他们有许多“为什么”要问,渴望揭开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面纱。教师进行有质疑性和挑战性的设问,即问题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密度,问题的疑惑点有一定难度,所包含的历史问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
比如,在进行“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教学时,共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六个关联问题和一个拓展问题。从难易度看,中等和较难的问题各占50%,富于挑战性。学生通过解读和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等的方法和能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质疑性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同时有一定宽度、厚度和难度,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求刻意达成共识,但求有碰撞,有讨论,有争论,而且具有延伸性,即具有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探究欲望的功能。
二、借用历史情景剧,提升学生认知
历史情景剧,即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到历史情景剧的编写,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全新认知。基于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情景剧的选题,确保能够在完成情景剧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新的认知。
例如,学习“戊戌变法”时,提出破旧立新需要巨大的勇气,而能够挣脱几千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这种觉悟又是何其的珍贵。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也没有发动大众的力量,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国人为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而付诸实践了的一次尝试。面对失败,像戊戌六君子一样,选择以自己的鲜血来警示国人,唤醒民智。而如谭嗣同这样矢志不渝,即便民众愚昧无知,不被人们所理解,还能够做到慷慨赴死,他们这些人的身上的这种勇于改革,坚持理想,矢志不渝等等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通过构思这一出情景剧,是为了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领略先人的情操,从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正能量。
实际上,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皆可以作为情景剧的选题。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了解关于历史情景剧的选题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挖掘历史教材,提升学生德育教育
中国自古就对礼仪道德十分重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题材,可以说涵盖了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比于政治教材而言,历史教材中的德育题材更加鲜活,也更加有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時,要深刻挖掘背后的思想道德内涵。
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就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许多道德思想放到现代仍不过时。比如墨家的“兼爱”与现在强调的“人人平等”不谋而合;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是“环保意识”的雏形;儒家思想更是有着许多关于道德的精辟观点,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观点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尾生抱柱”的故事告诉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利用“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懂得感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活动,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思想流派,教师要在学生辩论之后进行有效的补充,在这过程中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是有很多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践行新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妮妮.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程教学实效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杨芳.浅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