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美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6-08朱磊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灵美语文

朱磊

摘  要: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要重视整体,不要分解,更不能拆分成块。语言是有环境的,美是依托的;美是具体的,不能凭空想象。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地层层深入。由画面到声音,由意象到意境。

关键词:画面美;心灵美;语文

“捡尽寒枝不可栖”,飘渺孤鸿影,不美吗?美,是寂寥之美,是空旷之美。“红杏枝头春意闹”,红花满枝丫,不美吗?美,是盎然之美,是生机之美。“黄沙百战穿金甲”,退敌千里,不美吗?美,是英雄之美,是坚守之美。可是这些诗歌中的美,孩子为什么看不到,感受不到,品味不到?

我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重“鉴”轻“赏”,重“析”轻“欣”,忽视了美育的培养。我们把古诗肢解成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从细节入手。一朵美丽的鲜花,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却是凌乱的花瓣、片片的花叶、歪斜的花蕊,哪有美可观?哪有美可感?哪有美可品?

综上,筆者认为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要重视整体,不要分解,更不能拆分成块。语言是有环境的,美是依托的;美是具体的,不能凭空想象。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一、欣赏画面美

(一)翻译诗歌

个人认为,翻译诗歌应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把介绍作家或者时代背景作为开始,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这个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没有了学生自己的创作的诗歌美,在欣赏这首诗歌之前已经敷上了别人的色彩,缺少了个性美。

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自己翻译诗歌,把它翻译成优美的散文诗。最重要的是要翻译得“美”。不比谁翻译的整体文章美,我们比一句或者一小段。看谁用的修辞多,四字词多,手法多,修饰得最准确、最美。

以“万山红遍”为例,有个孩子认真研究了这个“红”究竟是大红、深红、浅红、橙红等什么红色,研究得激动了,竟然回家用水彩调色来确定哪个是毛泽东笔下的最美的“红”色。在这个孩子的带动下,学生们对这个“红”有了更丰富的色彩,有了丰满的红。这个“红”红得更加立体鲜活,“红”得美起来。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探究:

(1)“层林尽染”分几层?谁“染”的?“染”成何种颜色?何种程度?

(2)“百舸争流”几条船?什么样的船?怎样“争”?怎样“流”?有声音吗?有颜色吗?

(3)“鹰击长空”,“长空”多长?“鹰”是老鹰吗?有声音吗?

将点拨细化,将启发入点。不给学生答案,不给学生例子,让学生美的有个性,有特点才是真的美。美必须是立体的多面的,有声有色的,我的不是你的。

(二)画出诗歌

王维的被称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歌就是语言符号的画,画就是带颜色的诗歌。所以,笔者认为在古诗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于画作。而且画会更加直观,更加鲜明。为诗歌配上合适的图片,会大大提高诗歌的可读性、美感体验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美、感受美。

给诗歌配图,更能够体会诗歌的时间美,即季节特点。还有空间美,即地域特色。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让学生分组给课文配图(做PPT),要求学生注意时间是1925年的秋天,地点是湖南省的长沙市的湘江边上的橘子洲头。在配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湖南秋季的特点,水边的秋的特点。这种美就是时间性地域性的,而不是随意性的。

以“湘江北去”为例配图,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所以图片选择必须是水势浩大的,但绝不能是一望无涯如同大海。

如果说翻译是工笔画,那么配图则是粗笔勾勒的写意画。两相结合学生就充分感受出了《沁园春·长沙》的宏伟壮阔,博大辽远。这种美的感受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干瘪的,而是有声有色,有高有低,错落分布,鲜明灵动,活生生的。

二、浸润心灵美

(一)吟咏诗韵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语言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音语言的创作活动。朗是声音洪亮清晰,诵是读得很流畅。朗诵是培养学生交际的美,感受诗歌音韵美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自己选取认为合适的音乐给予配乐,在选择的过程中就是美的培养。音乐为背景能烘托诗歌诗歌意境,渲染诗歌的氛围,酝酿诗歌的情感,从而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美学素质。有节奏的文字、带情感的声音、高雅的音乐三位一体的形式,非常契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配乐的选择很重要,我们要下大功夫去指导学生选择。从音乐节奏、声调、情感、内容、感受等等诸多方面,去选择一个最佳。但是切记最好不要一样,可以相似,相似的情感体验、生活阅历。个人素质极大地限制他们个人的选择,也只有这样的选择才是真实的、纯净的。美是感受不是施加。

然后让学生自由的、随意地去进行创作朗诵。很多老师喜欢在上课伊始,正音之后就开始朗诵。笔者认为此法不可取,那个时候的只能称之为读。不知道内容,不明白情感,一无所知,朗诵何谈?所以本人总是在理解梳理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再进行朗诵。这样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的快与慢、声音的高与低、音调的张与弛。

(二)心临其境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何有诗人因一夜的风雨而哭泣,有人却因此而欣喜?为何有诗人因一片黄叶而憔悴,有人却因此而豪情万丈?所以要想深入的理解诗歌的美,要知人论世。而这种知人论世不是简单地介绍诗人生平、诗歌背景,更多的是对其性格的理解、遭遇的体会。要对诗人从横纵两个方面立体地理解。

综上所述,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美育的培养应该是整体的,而非分割的;是个性化的,而非制定性的;是细致的点拨、到位的启发、层层深入的体会,而不是树立一个样板照样素描。

参考文献:

[1]张云龙,刘立霞.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浅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2.16(6):50-51

[2]陶宣.试论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1):152-152

猜你喜欢

心灵美语文
什么是“五讲四美”?
心灵美的小兔
漂亮不漂亮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阅读理解三则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