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维导图,灵动数学课堂
2020-06-08张慧慧
张慧慧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本文主要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角度阐述小学数学思维导图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策略
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营造一个富有想象、创造、促学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知识点中提取信息,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联系,理清知识脉络、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能让图文相融,将关键词、图片、颜色、线条等元素构建一个网状的链接,形成一个发散性的个人知识库。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主动整理知识、收集信息、探究规律、建立联系,形成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突破教学难点,降低解题的难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聚焦,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断裂”的思维变得连续、变得立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文字、图像、符号、颜色等信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替代文字,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教师在逐渐引导学生分析知识板块的基础上自主勾画、绘制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在制作中用到表格、绘图等知识,对知识进行再整理,用多种元素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能促进学生推理、记忆水平的提升。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以丰富的词汇、彩色的分支以及对具体词汇的解读构成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思维导图的构建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让数形结合起来,从多种角度、不同方法去解读信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智慧去比较分析,从中找到更为简单的方法;思维导图的构建,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理解,形成合理的数学决策。
一、数与代数:建构联系,促进生长
“数与代数”内容从整数逐渐拓展到小数、分数、百分数,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支架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生成。如在学生学完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后,教者以“数的认识”为主题,将整数的意义及运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等内容融入思维导图中,能呈现完整的知识系统。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内容较为分散,涉及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等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0”或去“0”,大小不变)、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来的,右移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互换)、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求小数的近似数,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等内容,对于基础薄弱、整理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较为分散的知识成为他们识记的障碍,难以建立联系进行有效记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产生整体的认识,能对后面所学的数的内容产生正迁移。
思维导图的应用便于学生的解读、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在苏教版五上《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设计情境:学校要举行校园文化节,总务处的老师去采购拼图,每个拼图2元钱,三年级学生一共有204人,一共要花多少钱?教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列式去分析问题,并改变情境:当老板得到老师要采购204个时,按每个1.85元的批发价销售,这样一共要花多少钱?教者根据学生的反馈,用图示、列式等构建思维导图,并运用可视化的图像标示重点,帮助学生实现从整数简便计算到小数简便计算的跨越,使他们的理解变得更为简单。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呈现因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清晰掌握整体概念,让学生在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获得生长。
二、图形几何:关注发展、强调变化
图形与几何涉及的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运动等,教师要以发展观审视图形与几何教学,从名称、特征、周长、面积等对图形进行横向对比,如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加以对比。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进行纵向对比。在横向上,教师要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从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始,运用分割、填补的方法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发展,再到五边形等多边形。教师让学生回忆已经掌握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与新学习的图形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白新学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纵向上,学生在学习图形时,要从感知、测量到周长的计算、面积的推导,逐渐向纵深推进,从而能融会贯通,清晰地建构知识脉络。思维导图的构建,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形象的图形,让图形之间建立关联,能把握基中的推導规律,从局部上把握每个图形的特征。教师要将点、线、面、体等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态发展观念,也促进学生的思维建构。学生由点出发,通过无数个点的延伸构成线,再通过线 的运动构成面,平面图形的平移构成长方体、三棱柱等,平面图形的旋转构成圆柱、球等,这样的图形变化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多维空间发展。
教师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在关键概念处加上图形,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强化他们对内容的记忆。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学生已掌握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对它们的面积进行比较。教者引导学生从“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两个角度,取具体的半径值进行对比。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放射性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向外延伸,通过变换能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能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不变的规律。
三、统计概率:聚合知识,分析对比
统计概率内容包括数据统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等,通过此方面内容的深层次学习,学生要学会科学地整理数学、分析统计数据,并形成合适的图形。统计概念内容分散,知识分阶段,呈螺旋式上升,从统计表的认识到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扇形统计图的解读,跨度大、时间长、内容分散,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统计中的很多内容源于生活实际,学生要通过调查、测量等方法收集、处理、统计数据,形成识记理解的能力。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能在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教师让学生运用不同色彩、线条将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进行对比,并制作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表,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记忆。
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以用不同的彩色笔表示不同的属性,以图片强化重点内容,用直观形象的图文给学生带来形象的感受。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帮助学生记忆运用各种统计图的情境。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选择统计图》一课中,教者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统计表、一组统计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说说用哪一种统计图会更加合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判断,再在组内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小组同学汇报,阐明各种统计图的优势。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借助于案例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比较获得选用合适统计图的方法:反映数量的大小选用条形统计图,反映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反映所占总数的百分比选用扇形统计图。思维导图能反映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一种融入思考的创意工具,教师可以结合概念与统计的内容,巧妙地将解法融入思维导图中,对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读,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四、综合实践:强化操作,获得体验
教师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发现、思考,学会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并在活动中建构知识联系、学会独立思考、与同伴合作交流,感悟数学思想。思维导图的构建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在综合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蕴含着逻辑推理知识,仅靠分析难以表述清晰,教师在思维导图中用文字、符号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内容时,教者为学生提供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让他们搭成棱长分别为3厘米、4厘米的大正方体,并为它们的表面涂色,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看看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再探索构成棱长分别为5、6、……n厘米的大正方体的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总结出其中的数学规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引领学生理解信息、分析问题,能系统地掌握知识要点,提高记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熊华.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2]張丽萍,葛福鸿.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7).
[3]马学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