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馆联姻”的若干思考
2020-06-08周美华
周美华
摘 要:档案学实践性很强,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其来源是档案工作方面的实践服务。文章在分析“校馆联姻”必要性、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校馆联姻”的五种模式,以期为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校馆联姻;档案学;档案教育;档案馆
前言
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实践工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又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通过我国对档案学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实践工作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出现“脱节”现象。如何通过“校(高校档案专业)馆(各级档案馆)联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档案馆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值得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馆联姻”的必要性
1.学科发展的需要
档案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世界范围来讲,档案学最早出现于欧洲。在我国,档案学出现得较晚。1935年腾固所著的《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以及1940年龙兆佛《档案管理法》都提到了档案学这一概念。经过一代代研究者辛勤的劳作,目前它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个学科门类。“校馆联姻”有助于发现现实层面的许多新的现象和动向,也无疑会使檔案学理论的未来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指档案馆从业人员为执行档案馆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由于人事制度上存在的弊端与偏见,很多高校和地方档案馆都缺少话语权、用人权。如高校档案馆大量非档案学科班出身的行政干部调任档案馆长;不仅馆长,普通工作人员也是来源多样,要么多年未进人、年龄老化严重,要么沦为家属安居地,要么从别单位转行等。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和档案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更带来了人才挑战。
档案专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与《档案法》要求的“具备专业知识”不符,而且严重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从馆长到馆员,都迫切需要进行职业能力的专业培训。
3.资源共享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档案部门,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应当明确本身定位、开放思想,准备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校馆联姻”不仅挖掘了更多档案利用方面的潜在用户,而且大范围辐射了档案部门的影响力,对二者资源进行重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只注重书本知识,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学校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档案馆完备的条件设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双方更可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校馆联姻”的可能性
1.校馆数量众多、门类齐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档案系或档案专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37 所高等学校设有档案学专业,
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国档案教育网络逐渐形成。在档案馆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度,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901个(如图1分析)。这些档案馆,层次多样、体系完备、门类齐全,为校馆联姻提供了众多合作伙伴。
档案馆分类 个数
国家综合档案馆 236
部门档案馆 213
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档案馆 180
省、部属事业单位档案馆 272
图1
2.校馆资源丰富、优势互补
档案教育机构增长的同时,档案专业师生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教师从1978年的仅仅60余名增加到目前的366名,增长5倍多。而且期间学历与职称也普遍提升。
在馆藏档案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65062.5万卷、件,其中,中央级5983.8万卷、件,省级3603.3万卷、件,地市级14884.5万卷、件;照片档案共有2228.2万张;全国建有545个数字档案馆,馆藏电子档案218.4万GB。其中,文书类电子档案161.6万GB,数码照片10.1万GB,数字录音、数字录像46.7万GB。馆藏档案数字化副本2243.0万GB。这些载体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资源与平稳发展、学缘结构日趋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校馆联姻”提供了实体与智力上的相互保障,从而使“校馆联姻”成为可能。
3.档案学共同体的形成
档案学共同体是进行档案科学研究,拥有档案学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档案学共同体的形成为“校馆联姻”已经打通了通道,彼此更易沟通与交流。他们有共同的档案学语言,共同的档案学概念体系,共同的档案学专业思维。“文件”“案卷”“全宗”“归档”“来源”“生命周期”“鉴定”“保管”“编纂”“原始性”“真实性”“凭证性”等等概念在档案学科中已经具有了特定的含义,从而彰显出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这种身份认同,使得进入档案学领域的这些成员获得一定心理定向或视觉定向,这种定向使他获得了类似感,增强学科自信、专业精神和职业情感。当然,如何在档案学共同体中有序、有效地实施和推进“校馆联姻”,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三、“校馆联姻”的几种模式
“校馆联姻”本着“互利互惠、借力发展、共同发展”的原则,心朝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一定能够实现共嬴、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
1.合作建立档案实习基地
“校馆联姻”,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档案教学实习基地,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开展从认知性实习、感受性实习、体验式实习到工作性实习的分层次、阶段性实习,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北京联合大学自1995年就与北京市档案局(馆)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都有安排档案专业实习生过去实习 ;2001年9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正式在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挂牌;2004年1月,扬州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实习基地建立;2011年4 月15日,韶关学院档案馆与教学院系共建的“学生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时间都在2012年以后,教学评估好似一把助推器,加快了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已建立各类实习基地284家。
档案实习基地的建立,既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验证、补充、修正和拓展,完善其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具有存史资政、弘道树人的作用,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又强化了思想教育功能,这也是日益重视的高校“课程思政”课的融入和延伸。实习基地的建立还为档案馆储备人才,发现优秀苗子提供了可能。
2.合作举办档案继续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档案队伍的建设。《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是1997年10月29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从制度层面论证了档案人员接受档案继续教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2015年国家颁布了最新版的《职业大典》,首次将“档案业务人员”更名为“档案专业人员”,这一重新定位,体现了国家对档案专业化的强调和考量。对于档案从业人员来说,接受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校馆可以展开密切合作,比如,举办短期培训班、函授本科班、在职研究生班。档案馆的人员到高校接受培训,进行新一轮理论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档案馆高级职称老师也一样可以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甚至参与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高校教师也可以到档案馆挂职锻炼,深入档案工作一线,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档案教学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1999年山东省档案局(馆)与省委党校联合开办了文秘档案专业大专班、本科班;2000年江苏省档案馆与苏州大学联合举办了江苏省高级(副研以上)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研讨班,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联合组建档案科研团队
档案事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呼唤着我们积极加以研究。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档案学科研也日益受到重视。档案学的发展既需要形成理论体系,也需要实践支撑。高校教师以理论研究为主,且有教学任务在身,难以深入档案一线发现实际问题;而档案馆一线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检索、保管、利用、鉴定、编研、统计档案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现实问题,需要理论指导来解决。“校馆联姻”组建档案科研团队,促进研究主体多元化,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而敏锐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共同为我国档案实践进步、事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贡献。
4.联合开发深层次档案
档案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是档案开发。众所周知,“档案”一词专指未经编纂公布,并未成为广为发行、流传的文献出版物的档案原件,档案馆保存的多为这一类。近年来,档案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同,并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档案信息资源能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进入新时代,广大档案工作者应该转变发展思维、思路和方式,挖掘档案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功能,实现档案的最广泛传播和最大化利用。
档案开发尤其是深层次、有内涵的档案开发,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技能的人才队伍。档案工作者的眼界宽度、思维深度和IT能力决定着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决定着档案编研产品的质量。档案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有少量专业人员;档案专业教师有丰富的学养。双方完全可以集成力量,协同作战,编研出有广度、有深度、有宽度的大型档案成果,可以展览、可以出书、可以做成纪录片等,既展现了档案人的职业风采,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更好地服务。
5.联合开展档案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是科学劳动过程中提供、传播和获取学术情报、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总过程。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代档案学者大大增强了前沿意识,档案管理的现实问题都会及时转化成档案研究课题和思想观点。他们完全可以走出去分享、碰撞。
各级档案馆可以根据自身馆藏特点,围绕档案业务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联合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以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开展以实物档案保存、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档案文化产业、档案馆展览、电子文件接收与鉴定、前端控制、当前学科建设等为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联合筹办大型学术会议,邀请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增强专业认同,巩固档案地位与话语权,从而提升馆员和教师的职业竞争能力,使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主编. 档案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2016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一)[EB/OL]. [2019-10-21] http://www.saac.gov.cn/xxgk/2017-10/17/content_208012.htm
[3]谢文倩.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4]马玉杰,白 石. 对高校档案专业与各级档案馆实现“校馆联姻”的探讨[J]. 档案天地,2006
[5]金 波,周 枫. 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艰辛与责任[J]. 档案学通讯,2018
[6]冯惠玲.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 檔案学通讯,201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2016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二)[EB/OL]. [2019-10-21] http://www.saac.gov.cn/xxgk/2017-10/17/content_208010.htm
[8]陈祖芬. 对档案学共同体自主性的反思[J]. 武陵学刊,2010
[9]张安勇,李 敏,苏丽君.档案馆采用进修方式培训青年职工的可行性探析[J].兰台世界,2017
[10]陈祖芬.对档案学共同体自主性的反思[J]. 武陵学刊,2010
[11]颜 海,张煜明. 档案学专业实习模式的审视与优化—以武汉大学2005级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9
[12]马玉杰,盖宏伟. 加强校馆“联姻” 实现优势互补[J].兰台世界,2008
[13]钟秀英.高校档案馆与教学院系共建“实践基地”研究[J]. 兰台世界,2013
[14]刘耿生主编,李 珍,李永贞副主编.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