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历史观
2020-06-08张昊苏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历代史家中,司马迁的地位无人能及,他洞察史事、秉笔直书,但最难得的是他对个人精神的高扬。
提及《史记》,最为有名的当然是司马迁的夫子自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十五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史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观。
“究天人之际”,表明《史记》的根本旨趣在于探寻天与人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之一。就《史记》整部书的篇章设置来说,该书取象于“天人之际”的相关理念,暗含以“天道”主宰“人道”,“人道”切合“天道”的经学思維。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结合儒家和阴阳家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具有意志而近乎人格神(指具有人格的神或仙),天象灾害是对人间失德的谴责,决定国家的命运。司马迁曾师从董仲舒,故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引述这种当时很流行的观念,如《史记·天官书》说,“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不同的天文异变指导着人间不同的政策。人间的成功来自天道的施报和“阴德”。
但在更多的地方,司马迁对于这种观念也有所怀疑。如《史记·伯夷列传》中就说,伯夷、叔齐为善人而饿死,颜渊贤能而早夭;但盗跖一类恶人却能享受荣华,终老天年,“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认为这种归因于“天”的因果论缺乏事实依据,这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相当有新见而深刻的观点。
除此之外,司马迁笔下的“究天人之际”,更多的是指历史规律与历史宿命,即“究天人之际”要与“通古今之变”联系起来,方具有一种历史哲学的深度。其核心是历史大势的不断变化,并借以为历史这一整体做出贯通的记录和解读。
《史记》继承了《春秋》“常事不书”的传统,有着“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的观念,清人方苞特别标举称赞其“义法”。因此,《史记》整部书,特别是其中属于专门史的“八书”,并不仅仅是对现有档案和史料的编纂和综合,而是重在把握历史变迁的关键点,这也是后世史家难以企及之处。
在评论秦汉之际的兴亡得失时,司马迁指出:“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大意是说秦废除诸侯分封,本是用来加强集权,维护统治,但同时也恰好为刘邦提供了建立功业的条件。
对整个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胸有成竹,是司马迁历史洞见的卓荦之处。更重要的是,司马迁认为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既讨论现实的大势与谋略,也关注施政之得人心与否。他在《楚元王世家》中精练地概括“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以君子、人才的进退作为历史的主宰,表现出对人的主宰性的提倡,以及对民心向背的高度重视,这些思想贯穿于整部《史记》中。
“通古今之变”除表现为宏观而抽象的“天命”外,具体地寄托在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具体人物的描述与评论中。其中很多见解并不屈从于主流观念,而是司马迁个人作为“良史”的独到洞见。如《史记》的“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但司马迁特别将只获得短暂成功的项羽收录其中;“世家”主要记载世袭的诸侯,但却收录了只有学脉传承的孔子,以及起义抗秦的陈胜,并分别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这在当时都是相当进步的史学观念。此外,尽管身处汉朝,司马迁对于汉朝历代帝王的缺点也均有一定的批评,这种独立精神和批判勇气在历代正史中实不多见。
作为“一家之言”,《史记》不同于后世的官方史著,全书贯注情感而神采飞扬,叙事之生动不下小说,鲁迅特别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十字表彰其文学成就。
对个人才能特别是英雄主义的发扬和提倡,乃司马迁史学观念的一大重要特色。《史记》一百三十篇“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清·吴见思《史记论文》),能够根据史事来调整行文笔法,并施以卓异的评价,故后世古文、小说往往以《史记》为“教父”。
《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好奇”的倾向,其文笔和故事本身相当具有戏剧性,因此能够赢得读者的共鸣。比如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相当简略,且并未涉及托孤、救孤之事。但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用小说式的语言生动地记叙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英雄壮举,这一故事直接成为后世戏剧《赵氏孤儿》的蓝本,并浸入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之中。从史料学角度来看,这一记载只是“孤证”,未足以简单据信;但从其影响来说,司马迁这副笔墨已足以震动千古。
再比如对刺客、游侠的描写,东汉班固的《汉书》认为这类人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应施以打压。但《史记》则言“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司马迁的态度是,游侠虽然不被一般“正义”所认同,但是他们的品质与精神是可贵的,对于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上述这些理想化认知下,司马迁笔下饱含一股不平之气,“咨嗟慷慨,感叹宛转”,令人有“读《游侠传》即欲轻生”(明·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的感觉。总而言之,司马迁在“发愤著书”的背景下高扬个人精神,对后世之影响相当深远。
张昊苏,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