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020-06-08李刚
李刚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使得教学理念发生很大变化,学校愈加重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生物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因此,教师要强化核心素养,使其在生物教学中得到渗透与体现,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探究能力,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TM7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9-0071-01
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具有较高核心素养不仅关系着生物教学评价,还影响着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所以,教师要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关注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积极的学习習惯,使其自主学习,让学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尽管很多学校开始倡导核心素养,但在教学活动中,很少有教师应用核心素养,使得生物教学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首先,课堂枯燥乏味。从学科特点来看,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验性,但有的教师经常忽视生物教学的实验性,在课堂上只讲理论知识,没有根据课本内容开设实验课,不仅使生物课堂单调,还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不能主动学习。如果教师长期运用该种模式,一方面会使学生思维较为僵化,缺少创造性,另一方面会使生物学科特点不够清晰,不能发挥出该学科的优势,导致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受到影响。其次,存在形式主义。一些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需求,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设置教学活动,不仅使生物教学缺少相关实验,学生不能得到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而且理论知识教学过多,不能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虽然有的教师响应学校提倡的核心素养,但没有把其落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形式与生物教学内容不一致,不但使学生未来发展受到影响,还导致生物教学效率逐渐降低,教学质量不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要想使教学方式发生改变,需要教师先从教学理念出发,树立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要从根源开始转变,建立起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而培养他们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获取生物领域新知识,同时要与其他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相互交流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经验,共同分享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还能转变生物教学理念,发挥核心素养的优势。其次,教师要学会从其他学科资源中进行借鉴,达到触类旁通目的。对于生物学科来说,会涉及很多概念以及实验,所以,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生物相关实验,并制作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全面展示,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从而加强对生物学科的学习。
(二)营造问题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展现出核心素养的效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营造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些逼真、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模式,使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达到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学科往往会涉及一些实验,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严谨的思维,对实验操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所以,在实验活动中,教师要提前梳理教材内容,并对实验器材与设备全面检查,使学生养成理性化的思维,提高实验的严谨性。例如,在讲“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DNA与RNA分别分布在哪里?两者有什么区别?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DNA的探究兴趣,还能使其对实验充满兴趣,从而投入到实验研究中。
(三)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实践性是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很多生物知识与原理都是通过大量实验而得出来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圈,提高对生物的兴趣。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先以教材为着手点,把教材内容与实验进行密切结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来探究实验,这样既可以对生物学理论进行验证,还能使其在生物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增强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比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需要学生对显微镜进行合理使用,这样才能观察出植物细胞内的情况,了解细胞质壁分离,并通过不同浓度中的溶液来掌握细胞吸水失水情况,从而记录相应数据,获得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效果要远高于课堂单一的生物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加以利用实验,通过实验来拓宽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视野。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发挥其在生物教学中的效用,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使生物知识更加扎实,在提高创新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先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