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老剧更“耐刷”

2020-06-08沈杰群

华声文萃 2020年5期
关键词:用户量外传新剧

沈杰群

宅家抗疫,小妍完全没搭理满屏的新播剧,而是点开5年前的《琅琊榜》和两年前的《如懿传》,重温了一遍。前者54集,后者87集。“这个时间段大家心情不好、有点浮躁,我觉得追新剧很累,看旧的反而舒服点”。刷老剧,是留学生芊芊的日常必备项目,而且她的“首选”剧,是距离首播已长达14年的《武林外传》。

新的影视剧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愿意时不时回到老剧里?

优酷自2017年起启动“高清修复计划”,截至目前陆续修复了2000多部经典剧集和电影。数据显示,2019年6月至今,90后成为观看高清经典影视剧的主力群体,人数超过6000万,贡献了42.7%的观看时长;80后用户超过4000万,观看时长占比25%;此外,男性用户更爱重温经典,占比达59.8%。

根据优酷提供的数据,修复后与修复前对比,《北平无战事》的用户量增长178%,《乡村爱情交响曲》的用户量增长105.4%;而在“IP排名”中,电视剧品类里,观看时长第一的IP是胡歌,达到2735万个小时,代表作品《神话》《仙剑奇侠传》《风中奇缘》《新聊斋志异》《剑蝶》;作品观看时长第二的IP是金庸,达2373万个小时,代表作品有《鹿鼎记》(陈小春版)、《天龙八部》(黄日华版)、《神雕侠侣》(古天乐版)、《射雕英雄传》(黄日华版)、《笑傲江湖》(吕颂贤版)。

“曾经的流行文化经过时间淘洗,是可以在今天重新流行的。”电视评论人何天平表示,早已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受众,对他们曾喜爱和追随的文艺作品,产生了一种“回忆滤镜”,觉得以前的作品经得起推敲,耐人寻味。何天平指出,“回忆滤镜”是一种群体性的情感和文化,那些老的影视剧,能充分阐述印记在一代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世界,并且这种底色常谈常新。

观众对品质的追求也是一个关键要素。“重嚼老剧更香,很可能是因为新剧真的不香,我一点都‘吃不下去。”90后媒体人王立坦言,这两年能吸引他持续追完的新剧数量下降,那么剩余的大把空闲时间,王立只能二刷起了他内心的“高分经典剧”,例如《潜伏》《北平无战事》。

留学生芊芊也说自己很排斥当前一些都市言情剧里“空泛、刻板的人设”。“越能体现复杂人性和生活温度的故事,越值得一品再品”。

当很多年轻观众无法认可新剧的品质,又依然想从影视剧“汲取营养和力量”时,他们自然毫不犹豫地扎进自己的“高分旧榜单”。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品的优质电视剧,数量有限,因而在连续几代人的情感结构里都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后来“四大名著”再度翻拍,令人不太满意的原因,一是因为再难有当年极其集中的投入,二是因为国内电视剧供给日益富余,开始“产生横向对比”。

每个类型的电视剧,都出现过“难以企及的巅峰”“难以复制的成功”,比如一提到喜剧作品,观众都会觉得当下的喜剧作品远远不如14年前的《武林外传》,更是远远不及27年前的《我爱我家》。

“巅峰时期已经过了。”何天平认为,即使是在观众喜爱的类型里,一旦影视剧进入“流水线”生产,就难以出现曾经的巅峰之作,观众自然会一遍遍回味旧时具有绝对高度的作品。

有些老剧很“耐刷”“好刷”,还和其文本的开放性相关。一部剧越具有二次创作、次生传播的可能性,这些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在微博上,《武林外传》的台词一直是传播效果甚好的“金句”,网友时常截屏赞叹其三观正;《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甄嬛传》《乡村爱情故事》《亮剑》等剧,则是鬼畜视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年轻人的脑洞给了经典剧一轮又一轮“新玩法”,顺便给老剧吸了“新粉”。

(摘自《中国青年报》3.17)

猜你喜欢

用户量外传新剧
赵宝刚新剧《特工任务》发布杀青特辑
隋唐外传
隋唐外传(第一集)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为什么手机号是11位?到底该怎么读?
海岩父子联手打造科幻新剧《昆仑归》
美国付费电视市场第一季度流失61.2万用户
话剧史上的“三新”
MySpace宣布裁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