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前“改造”相声的台前幕后

2020-06-08

华声文萃 2020年5期
关键词:瓶装监听段子

今年1月19日,是“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70周年纪念日,当时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是在怎样的相声生存环境背景下成立的?记者专访参与和见证了北京相声改进工作成员之一的于连仲。

相声成了“洪水猛兽”

于连仲老先生已是85岁高龄,回忆往事,他的思路相当清晰。

上世纪40年代末,为了维持生计,其父于俊波带着他和弟弟于春藻,到天桥去“撂地”。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后,“相声艺人社会地位无疑是提高了,但是奉献给社会的、服务于人民的作品却依然是陈旧落后、原封不动的老节目。”

当时《北京日报》一篇题为《我对相声前途的展望》的文章中说,“由于各段子的胡说八道,相沿的相声流品日下,多半演员是为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形成了撒村、骂大街……不但没有技术上的价值,相反的成了社会的诟病。”

停演低级趣味的段子

1950年1月19日,“相声改进小组”在北京前门箭楼成立,这是与新中国新生活靠拢贴近融合的第一步,也是相声人自我拯救的第一步。“我是被父亲带进‘相声改进小组的。那时,我只是一个15岁的学员,和同为相声世家出身的10多个孩子生活在小口袋胡同的那个独门独院里,我们在这里学习、吃、住。”于连仲追忆说,当时给他们讲相声课的老师是孙玉奎,讲文科课的老师是席香远,还有教京剧的孙寿斋老师等。通过学习,于连仲和赵春田、赵振铎、贾振良、王学义、赵世忠等一大批学员的思想觉悟程度普遍提高,他们停演了一批拿父母开玩笑等低级庸俗的作品和讽刺挖苦劳动人民的段子。

他告诉记者,父亲于俊波、师爷刘德智、师父郭启儒以及侯宝林、孙玉奎、汤金澄等小组中年龄较长的几位艺人,还聚在一起梳理出相声传承的谱系,这是相声基础理论的开端。同时,大家一边改旧的,一边创新的。在讨论中寻找到相声在当下应当具备的人情事理、是非曲直等思想道德标准,实际上形成了新的行业规范。

“旧瓶装新酒”与舞台监听制度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老舍先生在10个月时间里改编与创作了32段相声。“当时他刚从美国回来,住在北京饭店。我们相声业内出名的社会活动家侯一尘将消息告诉了我师爷刘德智,他们就一起去拜望了老舍先生。”刘德智说:“不行了,相声走到绝境了,我得改行卖花生仁去了。”老舍先生却说:“我最喜欢听你的相声了,你肚子里能翻腾,有东西,你别改行了。你要学会旧瓶装新酒,为人民服务。”于连仲记得,当时包括刘德智、侯宝林、孙玉奎、罗荣寿在内,有11个人在老舍那里学习。

老舍先生凭着“适应新时代,旧瓶装新酒”这一法子,帮相声改进小组创作改编出了不少作品,比如,《贾博士》《维生素》《两条路线》《菜单子》《地理图》《铃铛谱》等等。此外还有根据当时的形势,高凤山创作的快板《小黑姑娘》等作品,大家组织出一台晚会。

除了上述在老舍先生带领下取得的创作成果,“小组”在相声演员经济管理,分配机制等方面也做出探索。他们设立了监听制度,派有经验的演员在后台监听,凡是说得不对的以及迷信、色情、谩骂等词句,全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告诉演员,有的问题必须要通过集体讨论进行修改,这种方式开创了相声行业的新风。

经过一段时间的多种改进,一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不但在舞台上火爆一时,还被编辑出版。

创作《传口令》逗乐朱老总

1952年8月1日,于连仲加入了東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于连仲结合部队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创作了夹杂着各地方方言土话的相声《传口令》。在中南海演出时,这个节目成功逗乐了朱德总司令。

如今,于连仲虽已过耄耋之年,但一直默默关注着当下的相声市场,“当下的相声现状有些沉渣泛起,三俗内容充斥着相声舞台……希望相声界能够再来一场70年前的那种改进工作,还大众一个健康快乐的相声新环境。”

(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瓶装监听段子
《你的婚礼》新瓶装旧酒,达咩
巧开瓶盖
家中段子手(二)
“段子手”老李
漫画段子
机智男友
段子来了
监听“有”道 ——杰夫(美国)
论秘密监听的立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