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08—1914 年奥斯曼帝国的同盟政策形成过程研究

2020-06-08张振尘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青年党奥斯曼

摘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巴尔干、埃及、亚美尼亚等地区出现 了独立运动,德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局势。1908 至 1913 年间,苏丹被废黜,各派政治势力此消 彼长,由于意土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等的影响,亲德势力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据了有利的政治地位。第一 次世界大爆发初期,奥斯曼帝国尝试与英法结盟但落空,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后,奥斯曼帝国最终与德国结 盟。奥斯曼帝国的同盟政策是经过冷酷乃至血腥的博弈与斗争才最终成型的,除国际因素外,土耳其青年党对 政权的牢固掌握、党内亲德派的优势等因素促成了奥斯曼帝国同盟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1908-1914;奥斯曼帝国;同盟政策;内部博弈

中圖分类号:K3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95-05

19 世纪大部分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政策是与英国结为同盟,以抵御俄国对于自己的威胁。这样的同盟 不仅使得奥斯曼帝国找到了强大的后盾,也有利于遏制 俄国在黑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扩张,这在克里米亚战争中 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但是,19 世纪后期两件大事的发 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局势,从而逐渐瓦解了奥斯曼土耳 其与英国继续维持同盟关系的基础。但即使如此,与英 国结盟对奥斯曼帝国仍然是有利的,而奥斯曼土耳其也 一直未放弃尝试维持与英国结盟的可能性(或者说成为 英国保护国),其相当多的重要人员都倾向于与英国保持 友好。那么为何奥斯曼土耳其在一战爆发当年最终还是 加入了同盟国的阵营?

关注奥斯曼帝国一战前同盟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大 致分为两种。第一种主要从其他国家的角度去探寻奥斯 曼帝国的同盟政策的形成过程,但较少关注其国内政治 因素,奥斯曼帝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往往被理解为是对他 国政策的一种反应①;第二种研究跨度较大,涵盖的范围 较为广泛,往往关注较长时间内的政治进程,而对特定时 期奥斯曼土耳其国内政治的细节,如领导人的博弈与决 策等则涉及较少②。上述研究并未涵盖 1908—1914 年一 战爆发前夕奥斯曼土耳其同盟政策的演变过程。笔者认 为,1908 年爆发的革命改变了奥斯曼帝国的国内政治 环境,诸多历史细节对土耳其的外交走向产生了不可忽 视的影响,因此 1908—1914 年这段时间对于研究土耳其 的同盟政策而言非常重要。本文从土耳其③的主体视角 出发,分析 1908 年之前的国际背景,结合 1908—1914 年 国际背景的脉络,对奥斯曼土耳其内部的博弈与决策过 程进行分析。

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国际背景

19 世纪末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第一件大事是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奥斯曼土耳其治下巴尔干、埃及、亚美尼亚等地区的独立运动。奥斯曼帝国对各地区起义的 镇压,尤其是对于斯拉夫诸民族的镇压使得英法对于奥 斯曼人的好感急剧下降,同时地区局势的变化也逐渐削 弱了奥斯曼土耳其对巴尔干和埃及的控制力,并成为后 来各国政策转向的重要因素。英国与俄国在 20 世纪初 事实上成为鼓动巴尔干民族主义与肢解奥斯曼帝国的组 织者。

第二件大事是德国的崛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 的国际局势。就德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关系而言,德国 不仅没有对奥斯曼土耳其所统治地区虎视眈眈,而且还 为它提供了大量援助。从国际局势而言,德国与俄国的 同盟关系最终走向破裂,这客观上促使奥斯曼土耳其能 够与德国更加亲近。在 1878 年的柏林会议上,德国的调 停为奥斯曼帝国争取到了不少的利益。“柏林会议上奥 斯曼帝国能收回一部分权利,这无形中增加了哈米德二 世对德国的好感,这也为后俾斯麦时期,奥斯曼帝国与德 国关系的迅猛发展埋下了伏笔。”④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各国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 的转变,并使欧洲产生了新的国际结构。传统而言,奥斯 曼土耳其与俄国一直处于敌对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 宗教与文化方面的因素,二是因为占领奥斯曼帝国的领 土和推动巴尔干国家独立对于俄国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 意义。英国则在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及抗衡俄国对于伊 朗和印度北部的渗透方面有重要利益。奥斯曼土耳其恰 好利用了(或者说受益于)英、俄、法等国之间的均势, 从而能与英国维持友好的关系。但随着德国的崛起,这 样的均势被打破了。相较于俄国,德国对于现状构成了 更大的威胁。如果说在俾斯麦时代,德国的修正主义仍 然是具有节制的,那么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则从根本上对欧洲的均势构成了威胁。相较于俄国,对于德国的遏制成为更为迫切的需要。同时,在获得了对于苏伊士运 河的控制权之后,英国不再愿意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再 投入太多精力。而对于印度北部的安全问题,英国认识 到与俄国达成妥协是更好的选择。“英国外交官员想到 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与俄国妥协,换得俄国在中亚问题 上做出有利于英国的让步。”⑤

与此同时,对于奥斯曼土耳其与德国而言,两国彼此 都是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自威廉二世上台以后,相较 于俾斯麦时期的谨慎态度,德国更加重视奥斯曼帝国的 战略地位。德国首先能从奥斯曼土耳其获得大量物资原 料,并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威廉二世于即位的第二年 访问奥斯曼帝国,从伊斯坦布尔返回后坚定地认为,奥斯 曼帝国是等着德国来利用的资源。”⑥德国为奥斯曼帝国 提供了大量各方面的援助,以帮助奥斯曼土耳其的现代 化,并从中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除此之外,德国发现了 奥斯曼帝国在政治上成为其伙伴的好处。相对于英、法 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的野心而言:“法国已垂涎叙 利亚多时,英国对美索不达米亚心怀不轨,而希腊试图扩 张其在爱琴海的势力”⑦,德国从未试图夺取在奥斯曼土 耳其治下的领土。德国以一种渗透的方式,使得奥斯曼 土耳其与自己的联系愈发紧密,从而实现对于中东的间 接影响。德国还试图利用奥斯曼土耳其的“圣战”精神, 以实现对于英法俄的抗衡。正是以上的因素,使得奥斯 曼土耳其与德国之间的关系总体不断向好。

二、一战以前①奥斯曼帝国亲德势力的波折与巩固

1908 至 1913 年间奥斯曼土耳其国内发生了一系列 政治事件,影响了英法德等国对土耳其的政策走向。这 一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被废黜,各派政治势力此 消彼长,最终由于三场战争的影响,亲德势力在国内占据 了有利的政治地位。

(一)1908 年革命与“3·13 事变”的影响

1908 年至一战爆发以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外交困。土耳其青年党控制下的军队要求恢复 1876 年宪法,并因此起义。于是在 1908 年 7 月 23 日,年邁的苏丹哈 米德二世召开了一次内阁紧急会议,最终同意恢复宪法。 在这次起义中,一位名叫伊斯麦尔·恩维尔的土耳其青年 党人崭露头角并被冠以“自由战士”之名,由于他与德 国的密切联系,他将会在日后的执政中极大地促成与德 国同盟关系的建立。与他同样崛起的政治人物,有日后 身居高位的艾哈迈德·杰马拉上校以及邮局员工穆罕默 德·塔拉特。

这次革命运动的胜利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外交决策带 来了一些新的气象。在执政之初,土耳其青年党希望能与各列强友好共处,至少短期内是如此。一方面,土耳其青年党执政的政府呈现出自由主义的新趋势,这使得法 国相信自己会在奥斯曼帝国享有特权。“为表示对这个 新政府的友好态度,法国同意无条件向其贷款 2500 万法 郎。不过,在土耳其青年党执政的第一年里,法国和奥斯 曼帝国的关系就恶化了。”⑧新政府也一度认为恢复议会 民主便能得到欧洲各国对自己的支持和对奥斯曼领土的 尊重,并试图得到英国的帮助,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奥 斯曼帝国的领土依然一步步遭到蚕食,并且这个过程从 来没有受到英、法等列强的遏制,而英国也没有提供实质 性的帮助。英国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战争和巴尔干战争期 间,事实上已经拒绝承担“尊重土耳其领土完整”的责任。

另一方面,随着 1909 年“3·13”事变的爆发与被镇 压,哈米德二世被废黜。就在一年以前,哈米德二世因恢 复宪法而被民众们尊为尊贵的哈里发。在他统治时期, 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维持着亲密的关系。而当他被迫下台 以后,土耳其青年党开始认为“德国人和哈米德沆靡一 气,既延长了专制政权的寿命,铁路保证金也令帝国逐渐 走向经济破产,该党许多人质疑德国在土耳其的活动”⑨。 德国、奥斯曼土耳其的关系一度发生严重波折。这种情 况直到德国给予奥斯曼土耳其大量好处,两国关系才出 现一定的缓和。值得一提的是,在“3·13”事变中,另一 位亲德的“强人”马哈茂德·谢夫凯特出现。他在事变 之后担任第一、第二、第三军的检察长以及伊斯坦布尔的 军事指挥官,因此得到了首都的所有权力,并在后来被任 命为陆军大臣,而这深刻地影响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内 政治格局。

(二)英法对于奥斯曼帝国新政府政策的改变及新 政府内部的分歧

整体而言,英、法在初期对奥斯曼帝国的新政府表现 出了一定的期待,至少没有对其采取如哈米德二世统治 时期般的敌对态度,而奥斯曼帝国政府的“新气象”,也 正有着致力于与英法建立友好关系的目的。但在后来, 各国陆续放弃了友好政策,奥斯曼帝国因而不得不逐渐 倾向德国。事实上,奥斯曼帝国诸多政策被视为具有对 英法的敌意,尽管政府内部存在相当的分歧。

奥斯曼帝国新政府成立不久后的一件事成为对外政 策分歧的深刻体现。国有的哈米迪耶公司和英国的林 奇公司都从事幼发拉底河航运业,林奇公司的特许权到 1909 年底即将到期。以侯赛因·希勒米为大维齐尔⑩的政府提议成立一个拥有 75 年特许权的新公司,上述两个公司各占 50% 股份,但巴格达的代表和谢夫凯特强烈反 对这个提议。“最后,政府要求众议院对此提议进行信任 投票,得到了绝大多数议员的支持。尽管如此,侯赛因·希勒米仍坚持辞职。”在他辞职以后,“哈克帕夏受命组建新政府,但他决定不延长林奇公司的特许权。这一决定 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英国政府都以一种消极的视角 看待对于“3·13”事变的镇压(可能是由于镇压过程中 的暴行,以及“3·13”事变的保守主义诉求更符合英国 的殖民利益)。林奇公司特许权的终止,成为英国政府对 土耳其采取消极态度的重要因素,并深刻影响了英国政 府在意土战争和日后民族叛乱中对土耳其的态度。而英 国对土耳其的消极态度,又反过来影响了土耳其的外交 态度,使得德土更为亲近。

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即使在大维齐尔希勒米支持延 长林奇公司的特许权,并且议会中多数人也支持的情况 下,最终结果仍然完全相反?我们知道,不论是在伊斯坦 布尔实际上控制了大权的亲德的谢夫凯特,还是巴格达 的代表都强烈反对继续延长林奇公司的特许权。如果继 续坚持延长特许权,政府上层之间可能会爆发严重的冲 突。希勒米似乎明白自身的艰难处境,因而即使在众议 院进行了信任投票之后仍然选择了辞职。那么众议院为 何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很大程度是基于谢夫凯 特在军队与土耳其青年党中的控制力以及土耳其青年党 在国家的威望和实力,最后哈克帕夏受命组建了新政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土耳其政府各方的博弈。

(三)“三场战争”的爆发对局势的影响

1911 年以来,时局对土耳其愈发不利。在当年 9 月, 的黎波里塔尼亚战争(又称意土战争)爆发。有趣的是, 在这次战争爆发前通牒的指控大多都指向统一进步协会(即土耳其青年党)。战争爆发后,土耳其防御的黎波里困 难重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在埃及的势力禁止 土耳其军队通行,而土耳其的海军无法与意大利抗衡。哈 克帕夏在战争爆发后辞职,其职位由亲英但并不极端的赛 义德帕夏接替,而他有足够的权力去对付因处理局势不当 而威望扫地的马哈茂德·谢夫凯特。战争爆发后土耳其发 生的另一件大事是自由和谐党的成立。这是一个超级党, 包含自由派、温和派、保守派等各派的成员,但他们都聚集 在反对土耳其青年党的旗帜之下。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战 争要面临失败之际,迫于形势土耳其青年党同意组建超级 党政府。这之后政府开始了大换血,赛义德帕夏于 1912年 7 月 17 日辞职,而自由和谐党的势力开始在政府发挥 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届政府在卡米尔帕夏和纳泽姆 帕夏的影响下开始采取反对统一进步协会的政策。直到 此时为止,虽然英国已经对土耳其青年党失去了信心,但 土耳其青年党并没有尝试与任何欧洲国家建立同盟关系, 而是努力维护与各国的关系,自由同盟党作为反对派,则被英、法等国给予较高的期望。

在意土战争爆发之后,一个统一的巴尔干联盟于 1911 年底到 1912 年初逐渐形成,并加入对奥斯曼帝国 的战争,俄国和英国扮演了组织者的重要角色。这场战 争进一步搅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局。奥斯曼帝国 在防御巴尔干国家特别是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进攻时 遭受了重大失败,“1912 年 10 月 22 日到 31 日,奥斯曼 帝国接连惨败:在科索沃和科曼诺瓦被塞尔维亚军队打 败,在克尔克拉雷利和吕莱布尔加兹被保加利亚军队打 败。11 月 18 日的一场战役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结果。加 强防守的约阿尼纳、斯库塔里和埃迪尔内被包围。奥斯 曼巴尔干人的命运在两周内决定。”? 1912 年 10 月 29 日, 极度亲英的卡米尔帕夏再度担任大维齐尔。此时,奥斯 曼帝国政府对战争的前景已经十分悲观。1913 年 1 月 22 日,在伊斯坦布尔和埃迪尔内都遭到包围的同时,奥 斯曼帝国政府被迫愿意在列强干预下和谈,并同意割让对 其十分重要的穆斯林城市以及巴尔干重要门户埃迪尔内。

这一系列的失败激发了统一进步协会改变局势的决 心。面对战局与和谈的困境,统一进步协会于 1913 年 1月 23 日策划了高门政变,杀死了现任陆军部长,并将大 维齐尔卡米尔帕夏进行免职。土耳其青年党重新在一定 程度上掌控了政府。这次土耳其青年党着力于形成一 种民族统一的精神,并对之前的反对派实施大赦。但对 国外,奥斯曼帝国政府声明不论如何将不会放弃埃迪尔 内——这又使得土耳其青年党在英法等国中越来越不得 人心。

但局势的发展仍然并未如土耳其青年党所料。一方 面,土耳其在战争中最终还是丢失了埃迪尔内的领土,而 这也使得土耳其青年党的“自由战士”恩维尔的声望大 幅下降。巴尔干战争的惨败使得政府高官认识到奥斯曼 帝国必须得成为一个欧洲列强的保护国才能得以幸存。 卡米尔帕夏支持奥斯曼帝国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而马哈 茂德·谢夫凯特则支持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并于 4 月 24 日正式向德国提出了申请,两国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军事 扶持协定。另一方面,国内局势的发展也使得土耳其青 年党的“统一和团结”的精神难以为继。1913 年 3 月, 萨巴赫丁亲王试图通过阴谋组建一个分权制政府。为了 破坏这一阴谋,土耳其青年党逮捕了多人,尽管他们避免 逮捕萨巴赫丁亲王从而破坏国家统一。而在 6 月 11 日, 国内又有了一次试图推翻政府的行动,马哈茂德·谢夫凯 特被杀。这使得土耳其青年党终止“统一和团结”的态 度,转而采取恐怖政策,极度亲英的卡米尔帕夏也被放 逐。这使得英国提出抗议,英土两国关系前景堪忧。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为土耳其带来了奇迹般的机遇。在这场战争中,原本处于一个联盟内的巴尔干国家产生了分裂,保加利亚因其占据领土最多而遭到其 他国家的一致宣战。奥斯曼帝国抓住这次机会对保加利 亚宣战,并成功夺回了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城市埃 迪尔内,甚至还收复了东色雷斯的大部分领土。在这个 过程中,恩维尔起到了最大的作用。他在政府还对出兵 犹豫不决时,便已经坚定了行动的计划。更为重要的是, 恩维尔的军队第一个进入埃迪尔内,并解放了这座城市。 除此之外,他追击并重创了保加利亚军队,不仅使自己的 威望得到了恢复,还被称作“埃迪尔内解放者”。“遭受 了一次又一次屈辱的失敗后赢得的这场胜利,使联合与 进步委员会受到了奥斯曼民众前所未有的爱戴。恩维尔 为此受到整个穆斯林世界的赞许”?。9 月 29 日《伊斯 坦布尔条约》签订后,恩维尔被任命为陆军大臣,他的竞 争对手也被安排到远离国内政治的地方,这确保了恩维 尔大权在握,奥斯曼帝国统治阶层亲德派的势力再一次 加强。

三、奥斯曼帝国政府对于危机的应对与最终同盟决 策的产生

在 1914 年,残酷的国际政治格局使奥斯曼帝国不得 不将军队的控制权交给德国。与此同时,为了平衡列强 间的要求,奥斯曼帝国的国内事务也被交给英国处理。 但总体而言,随着国内政治格局的一次次洗牌,这个时候 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已经倾向德国,而对英国政府的让步也 是为了确保列强不干预德国政府对于土耳其的军事改革。

放眼当时的国际局势,早在 19 世纪末,列强之间的 不和就已经使他们之间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是德国、奥 匈帝国和意大利,另一方是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后来 加入。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被 刺杀一事,最终引发了两个阵营之间毁灭性的大战,即第 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爆发初期奥斯曼帝国的结盟尝试

虽然土耳其与德国一直维持相当程度的友好关系, 并且在一战爆发以前奥匈帝国也试图与土耳其结盟,但 在战争爆发之后,德奥一方和土耳其彼此都对结为军事 同盟抱有疑虑。事实上,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 通牒以后,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公开表态十分有趣:“‘高 门(即现任政府)敞开怀抱,愿意同任何一支欧洲力量 结成防御同盟。”而德国与奥匈帝国虽然与奥斯曼土耳 其有着诸多共同利益,但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巴尔干战 争中的表现令他们十分担忧,普遍认为与奥斯曼帝国结 盟弊大于利。而对于英法而言,至少也不希望土耳其成 为敌人。

这项外交政策基于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奥斯曼帝国领导人并不想真正加入这场大战,只想找一位盟友来

避免此次大战可能带来的重大恶果。其次,帝国领导人 对于战争的结盟对象有不同的看法。三巨头执政联盟中, 恩维尔与塔拉特倾向于与德国结盟,而杰马尔则认为只 有英法才能遏制俄国对于土耳其领土的野心。即便对法 国有所顾虑,杰马尔认为英国同样是不错的选择。这是 因为至少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一直坚持维护 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的政策(虽然战争爆发时早已经 不是 19 世纪),以及杰马尔在那几年作为海军大臣与英 国海军通力合作的缘故。英国在一战爆发前夕,的确有 为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改革提供一定帮助的意图,英国此 前同意奥斯曼帝国购买两艘无畏级战舰,这将极大提高 其海军战力(即使到最后都没有交付给土耳其)。最后, 奥斯曼帝国政府内部仍然在对国际形势进行观望,即使 高层人员已经有了结盟的目标,但他们也在观察与权衡, 加入哪一方及如何加入能使得国家获取更多的利益,或 至少不损失利益,何时确定正式同盟关系也是需要考虑 的问题。

1914 年 7 月初,即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不久后(奥匈 帝国还未宣战),杰马尔应邀赴法国出席海军演习。他借 此次到访的机会,首先联系了负责与英国造船厂联络的 奥斯曼官员。他了解到,英国一直在以各种借口拖延战 舰的完工与交付日期。除此之外,他找到法国外长,开门 见山地提出希望与法国结盟,以保护土耳其免受德国威 胁。法国外长则很谨慎,最终实际上拒绝了这一请求。 杰马尔对于法国的希望落空,但仍然对英国存有希望,即 使这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落空。

(二)奥斯曼帝国同盟政策的最终成型

奥斯曼帝国陆军部长恩维尔、塔拉特,以及大维齐尔 赛义德·哈利姆帕夏在 1914 年 7 月中旬与德国就同盟问 题开始谈判。德国一开始表达了拒绝奥斯曼帝国加入德 奥同盟的意见,奥斯曼方声称如果不结成同盟,土耳其就 会加入协约国一方。德皇威廉二世当然不会希望维持了 二十年友好关系的土耳其加入协约国阵营。在奥匈帝国 向塞尔维亚宣战后,土耳其更加急切地寻求一位盟友,以 抵御俄国对于土耳其的威胁。于是根据德皇的谕令,几 天后两国又重新开始磋商,8 月 2 日奥斯曼帝国加入同 盟的正式条约在君士坦丁堡秘密签订。至此以后,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被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之上。

正如以往,奥斯曼帝国政府内部对于加入同盟国阵 营的决定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许多政府官员在知道与德 国签订的秘密条约之后,都对其进行强烈抗议。他们普 遍认为不应该加入这个盟约,因为这会导致战争,而战争 日期至少应该被尽可能推迟。“奥斯曼帝国内阁甚至想要和协约国结盟,但他们的提议遭到无情拒绝,答复称奥斯曼帝国只要保持中立就足够了。”⑦ 杰马尔曾经是希 望与协约国结盟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高层之一。然而令他 震惊的是,英国向德国宣战以后直接征用了约定交付给 土耳其的两艘战舰,而这两艘战舰被杰马尔看作奥斯曼 帝国海军改革的基石,他意识到自己遭到了英国的背叛。 “因为这两艘战舰早已经全额支付了造船费用,且大部分 费用来自于公共募捐,这对于土耳其而言无异于国耻,同 时也打消了两国间任何结盟的可能。”?

(三)对于奥斯曼帝国同盟政策的决策分析

最终,奥斯曼帝国政府接受了与德国结盟的事实。 这其中有如下几个很重要的因素:首先,从政府的角度而 言,尽管内阁和议会的一些人对于与德国结盟持反对态 度,但他们对局势的实际影响很有限,执政三巨头中的恩 维尔、塔拉特、大维齐尔赛义德·哈利姆帕夏都支持与德 国结盟,亲英的杰马尔也逐渐认识到不存在加入协约国 的可能性,尤其在战舰被英国扣留之后。其次,的黎波里 塔尼亚战争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基于奥斯曼帝国 政府的内斗,这届政府可能吸取了曾经的教训,并意识到 在危机面前不论如何都应该保持国家的一致对外。最后, 土耳其内部弥漫着一种复仇主义的气氛,大街小巷都张 贴着类似“为巴尔干战争复仇”的标语,而奥匈帝国对 塞尔维亚宣戰。同时,土耳其也需要德国的经济援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奥斯曼帝国的同盟政策绝非于一朝一夕 间或者一帆风顺地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冷酷乃至血腥的 博弈与斗争才最终成型。就这一过程的国际背景而言, 由于英法期望在土耳其获取更多利益、避免受其拖累、对 土耳其青年党的不满及维持与俄国的同盟等多种因素, 最终拒绝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同盟。德国为了与英法抗衡, 则试图将奥斯曼帝国纳入其轨道。就国内而言,奥斯曼 帝国不同党派对于同盟对象有不同看法,但随着土耳其 青年党对政权的牢固掌握及党内亲德派的优势,奥斯曼 帝国逐渐倾向于与德国建立同盟。在奥斯曼帝国看来, 与德国结盟不仅能为其带来强大的保护国,还能满足帝 国的其他目的。于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土耳 其最终被绑上了德国的战车,并于 1914 年 11 月 11 月正式向协约国宣战,并于 11 月 23 日举行了发动圣战的仪 式。至此,奥斯曼帝国将跟随德国、奥匈帝国一道经历最为惨痛的考验,并最终敲响自己的丧钟。奥斯曼土耳其人是否曾经预料到战争的失败?是否认识到圣战的光芒 已经黯然失色?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至少 就土耳其民族而言,都曾尝试去守护这个已经摇摇欲坠 的昔日帝国的荣耀,希望有朝一日土耳其能够再次强大, 并为目标的实现殚精竭虑。

注    释:

①如唐承运和刘亚臣的论文《巴格达铁路——德意志帝国向 东方推进的重要工具》,林辉的《晚期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关 系研究(1871-1918)》。

②如王三义的论文《晚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演变 及其特征》,郑锋的《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选择与政策转 变》。

③一般而言,二十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也可以被称作土耳其, 尽管这种叫法可能忽略了奥斯曼帝国的民族与宗教多样 性。下文若要体现这样的民族多样性,会使用诸如“奥斯 曼亚美尼亚人”这类的称呼。

④张剑 .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时期的土耳其危机 [D]. 太原 :山西大学 ,2010.

⑤王三义 . 晚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J]. 世界历史 ,2010(6).

⑥ LordEversley.TheTurkishEmpire[M].MerkabaPress,1966.

⑦ ( 英 ) 尤金·羅根 .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 1914—— 1920.[M]. 南宁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⑧此处指 1908 年到 1913 年。

⑨王三义 . 晚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J]. 世界历史 ,2010(6).

⑩大维齐尔,土耳其语 Sadr-?Azam、Serdar-?Ekrem,是奥斯曼 土耳其苏丹以下最高级的大臣,相当于宰相的职务,拥有绝 对的代理权,原则上只有苏丹才能解除此权。大维齐尔持 有帝国印章,能召集所有维齐尔参与国家事务。19 世纪坦 志麦特时期以后,大维齐尔的职位相当于当时西方君主政 体的总理。

? 白若萌 . 巴格达铁路与德奥 ( 斯曼 ) 关系 [D]. 西安 : 西北大 学 ,2008.

?( 土耳其 ) 悉纳·阿克辛 . 土耳其的崛起 [M]. 北京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张振尘(1999—),男,汉族,广东深圳人,单位为华侨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奥斯曼帝国青年党奥斯曼
奥斯曼帝国后期为何要囚禁继承人
评《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儿童职业教育
奥斯曼的巴黎
美军空袭索马里青年党
拜占庭帝国残喘两百年得益于蒙古西进
美军对索马里发动空袭
浅析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