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在阅读中觅写作密钥
2020-06-08祝贵耀
祝贵耀
在密码学里,用来完成加密、解密、完整性验证等过程的秘密信息,被称之为“密钥”。在写作的时候,其实也有这样的“密钥”。那么,这把密钥藏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来读读季羡林先生的三篇关于名山的游记散文:《火焰山下》《登庐山》和《石林颂》,或许能够发现其中奥秘。慢慢地品读季羡林先生笔下的火焰山、庐山、石林,不禁会感叹于名山之“名”。在作家笔下,名山之“名”在何处呢?
一、名在简简单单的题目上
这三篇游记散文的题目,极其简单:《火焰山下》《登庐山》《石林颂》。你发现了吗?作家只在山名之外加了一个字。火焰山,作家加了一个“下”字;庐山,作家加了一个“登”字;石林,作家加了一个“颂”字。却有着“添一字嫌多,少一字不行”,换一字有点糟的表达效果。这样的“简简单单”,不可谓不神奇啊!
二、名在简简单单的呼应上
首尾呼应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它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而且容易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我们平时用首尾呼应往往是“首尾语词重复”,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有“联系阅读”的首尾呼应,如《火焰山下》;有“诗歌改写”的首尾呼应,如《登庐山》;还有“一问一答”的首尾呼应,《石林颂》。对比着看,这三个首尾呼应也是极其简单的,有的我们平时可能也会用,有的却少有尝试。这样的“简简单单”,不可谓不神奇啊!
三、名在简简单单的反复上
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却常常被作家运用到谋篇布局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词”或“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成为一条暗线,它的意义在于或塑造人物形象,或渲染环境氛围,或表达作者情感……如《登庐山》中,反复出现的“绿”字,不单单是“庐山的精神”“廬山的灵魂”,更是这篇散文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我们不妨“照猫画虎”,寻得自己游记笔下的那一个传神的字词、句子,巧妙地反复出现在文章之中。这样的“简简单单”,别有深意,不可谓不神奇啊!
四、名在简简单单的短句上
大文豪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其实对于一篇散文而言,节奏也是尤为重要的。节奏可以带给散文音乐般的美感,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情感。如《石林颂》中,作家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短句,其中以四字短句居多,而且擅长在连续三两个四字短句后,加一个六七字的小长句。这样错落有致的语言节奏,看似简简单单,却给读者如临其境的音乐感受,不可谓不神奇啊!
聪明的,你找到写作的密钥了吗?你的灵感来了吗?请你拿起笔,写下属于你的“山丘笔记”吧!它可能是一座已经被无数作家歌咏过的名山,它可能是一座无人问津的不起眼小丘,但,对于你,它一定非同一般!越过山丘,挥挥衣袖,去回忆你曾经的足迹,捡拾起留在山丘的那一段旋律,写下你眼里的独一无二的山丘。
那山脉是流动的五线谱,那游人是流走的音符,不同的人,自有各自不同的最纯美、最自然的旋律。我们等着,聆听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