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节气去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8蔡淳之
蔡淳之
◆编者按◆
量体方能裁衣,作文教学亦是如此。统一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方面是有欠缺的。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作文学习的需求,一线教师们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校本作文课程开发。本期选取了三位老师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给您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也应该不满足于课堂这一种形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开展实践活动,感受美,欣赏美,都是语言实践的途径。
写作教学尤其需要实践,坐在教室里,是很难写得出好的文章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些都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服务的。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作为课程实施者的老师们,完全可以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本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同时,通过开发身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笔者所在学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循着节气去旅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循着节气去旅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最初的目标是积累习作素材。在实践过程中發现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一)亲近自然,丰富学生见闻
二十四节气是伴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立夏前后,种瓜点豆”“处暑萝卜,白露菜”等俗语告诉我们:古人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从而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在每个节气到来时,不同的年级就顺应天时,开展观察、探究、种植等不同的活动,学生们还能借助现代科技,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原本漠然视之的事物,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
(二)观察实践,积累习作素材
“循着节气去旅行”的课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不同状态。有了观察,学生才会有所得。学生习作的难点是不知写什么,而观察,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不仅仅是观察,更多的是实践。大多数的活动,都会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们在观察中产生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采访他人,从而解决疑惑。这一过程为习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更多的感悟。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会产生许多新奇的感悟。而这些,也是写作过程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三)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城市里的人们淡漠了四季和生命。孩子们之所以践踏草坪、采摘鲜花、浪费粮食,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劳动生产的艰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从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只有认识了自然和社会,人的成长才会全面、丰富,人的言行才会自然、适当。
本课程中许多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从而产生热爱美的情感;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感受其过程的艰难,从而学会珍惜……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自二十四节气申遗以来,各地多校相继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发各种课程。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一定的系列,构建了涵盖3-6年级、覆盖春夏秋冬的节气活动内容。
本课程系列活动的设计,有三大特点:
(一)横向分层,体现年级特征
各节气中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努力围绕着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计。中年级的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具体逻辑推理,所以中年级的活动以观察为主,如观察花开花落(白露花开、开满鲜花的小园等),描写事物的样子、状态(海棠怒放、播种来年的希望等),记录活动的过程(听说杜鹃能扦插、我为蚕儿建套房等)。高年级的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且思维渐有系统性,因此高年级的活动则以探究、实践并获得感悟为主(如桃花是什么颜色、春天的速度等)。
如霜降节气,四个年级均围绕“菊花”开展活动。三年级是“访菊”,找找菊花,看看菊花。四年级是“对菊”,面对菊花,你可以给它起个名字,跟它说说话。中年级的活动设计为观察、想象为主。五年级是“问菊”,学生们围绕菊花提问,再向家长、老师、网络等请教,来解决问题。六年级是“咏菊”,学生们在欣赏菊花时,会想到谁,想到了什么呢?高年级的设计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在活动激发中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二)关注纵向,进行长程设计
要让活动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事实上,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乃至精神成长,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认知过程。因此“循着节气去旅行”中同一年级在不同节气的活动,多有前后联系——经历了长时间的观察、探究活动,学生们会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有兴趣。
如三年级学生在谷雨时节观察了千姿百态的杜鹃花,很自然地产生喜爱之情。这么美的杜鹃花,自己能否拥有一盆?当然,家长可以购买。不过,东西来得太易,学生不懂得珍惜。所以在立夏时节,学生们来扦插杜鹃花。扦插的学问可大了,需要上网查资料,需要配制生根水,需要精心地伺候着……最麻烦的是,扦插杜鹃花的成活率还不高!看着杜鹃叶儿慢慢变黄,学生们心里的感受太多了。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极重要的东西。
再如四年级秋季学期的“桂花”、春季学期的“养蚕”,五年级的“桃花”,六年级的“春天”等,都是长线活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感悟更深刻。
(三)结合教材,利于向读学写
开展了活动,只是为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怎么写”的问题同样需要解决。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推广,“循着节气去旅行”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中,努力与统编教材中的习作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在阅读课文时学习写作方法,从而使读写结合起来。三年级的“这儿真美”,四年级的“播种明年的希望”,五年级的“我说立冬”,六年级“谷雨的雨”等均与教材中的习作相关。
三、课程的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本课程作为一项校本化活动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在实施过程中有三个注意点:
(一)资源开发,打通课内校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完全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我们从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
本课程所需要的资源有来自校内的,也有来自校外的,观察自然现象(如花开叶落、发芽结果等)可以在校内进行,但观察“开满鲜花的小园”“寻找丹桂”,就需要借助社区的资源。
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动植物资源相对匮乏,但只要老师积极地对学校所在社区进行细致调查,就能找到各种资源。学校附近的公园、绿地,学生所在小区里的小花园,都是课程资源。更多时候,校内校外可以联通起来,如霜降时节研究菊花,学校买几盆,学生带几盆,这样学校里就能办个菊花展了。
家长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许多观察活动(如日落、寻找桑叶等)都需要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即使是城市小学,许多学生在农村也有老家,家长们经常带孩子回老家看看,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一方面也慰藉了亲情。
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调用多方资源,不应拘泥于校园、课堂,它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体现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理念。
(二)经历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本课程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许多的活动都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设计的。如四年级的“桂花二度开”,先由老师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小雪节气的桂花),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到了冬天,桂花还会再开呢),然后再让学生去问身边的人和在网络上查阅资料(问的过程很重要,不能省略),最后得出结论(结论不一定科学)。在活动中,老师只是课程的引路人,即使老师知道答案,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学生的答案一定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即用观察研究、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因地制宜,挖掘老师智慧
一般说来,实施新的课程,要求实施者(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实施者的新的认识。课程设计得再好,缺少教师的准确领悟与主动参与,课程只是一纸空文。而每一位老师在认识课程时,都会带有自身的经历。因此,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给予老师们较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如小满节气的“哪些果子在小满”活动,课程设计的初衷只是引导学生去统计哪些水果成熟了,从而感受“小满”节气的特点,但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却让学生去研究“不同水果各有什么养生作用”“为什么今年的荔枝这么便宜”等问题。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喜好,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也各有不同,所以本课程中的活动,常常处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学校、老师都可以根据身边的真实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农村地区尤其要利用好农业生产的资源。
四、课程建设的成效
(一)数据对比,事实胜于雄辩
本课程对习作能力的提升究竟有没有效果呢?三年级在“我爱杜鹃花”活动之后,做了一次数据调查。老师让三(1)班的学生们在校内当场写一篇作文(考虑到有的学生未能成行,所以题目定为《我爱春天》)。
根据学生习作的平时成绩,我们把学生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三类。去凤凰公园观看杜鹃花的学生和没去的,习作的数据有以下变化:
由上表可知,开展活动对于习作能力较强(优秀)的学生,影响并不大(因为题目比较开放)。但对于后进的学生来说,影响很大:参加了活动的学生,习作平均分明显提高了许多(由66提升到75);而未参加的学生,则降了许多(由67.2下降到58.7)。当然,此次评价科学性并不强,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二)家长评价,感性多于理性
學校开展能促进学生成长的课程,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件益事。在实验阶段,学校只选择了部分班级参与活动,未参加活动班级的家长看到了学校群里的报道,很是遗憾:为什么我们班没有这样的活动?
五(6)班一位家长在给老师的留言上写:“这次小满调查表活动很有意义。平时不会去关注的东西,这次周同学做得很认真,主动去询问价格、产地以及食用的禁忌,懂得如何辨别水的质地与好坏。建议学校以后能让孩子们多在这种社会调查中长见识,增知识……”
如这位家长所说,“循着节气去旅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发,让孩子们抬起双眼,用发现的目光欣赏大自然,就会获得无数新鲜的感觉,从而为学生的母语学习乃至生命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