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听”唤醒习作意识

2020-06-08张贤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交流语言能力

张贤

我在上下班的路途中有一个听收音机的习惯,恰巧,有一天清晨听到了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主播的声音柔软舒服,配上优美的音乐,给人以更深刻的思考。我心血来潮地找了一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朗诵,播放给孩子们一起听。音乐声响起,教室里不自觉地安静了下来,随着主播的声音,一张张小脸都沉浸在了这一段有声文字中。当听到捕鸟这一板块时,“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有几个孩子不禁坐直了腰板,似乎为“我”激动了一把,有几个孩子默默地低下了头,仿佛在窥视那竹筛下的鸟儿……原本容易浮躁的他们,此刻安静得如此可爱。朗读声悠扬远去,孩子们似乎还沉浸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在该是他们上台交流了。

“我想尝尝传说中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根。”

“酸酸甜甜的桑葚让我咽了口水。”

“带刺的覆盆子。”

“这是让人惊悚的虫类世界。”

“园子里的墙壁上一定布满了苔藓。”

……

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他们用自己的耳朵绘制了一幅独特的“百草园图”,简单的园子,在没有图像的约束下,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是没有框架结构的,真正做到了“谈我所想”。

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平时的课堂中,往往注重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会忽视听的能力培养。听是语文的第一感知,没有听就没有说的能力,没有听就没有读与写的能力。

一、竖起学生的“天线”——真正激发学生听的愿望

(一)自由空间

在如今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愿景还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接收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和身边的朋友,往往会被框定在一定的格局里。当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他们能有更多的选择来提取自己需要的资讯,真正做到在资源世界中快乐寻觅。

(二)丰富内容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时代感的孩子。时不时会蹦出网络走红语的他们,娴熟地使用网络交际平台的他们,这群孩子,不再是只会徘徊于《读者》《青年文摘》的我们。课堂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新鲜的信息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的多样化,更是一种新鲜感的享受,唤醒“天线”的敏感度。

(三)改变生活方式

在信息时代,孩子们总能将微信、微博、游戏玩得炉火纯青。家长们为此烦恼不堪,电视电脑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视力,更损失了孩子们的“自我体验”,占据了孩子的内在空间,本来孩子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出自由的想象力、“无用”的自我反思和偶发的行为及个人责任感。但作为听,是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自我资源。比如收音机,对于家长而言更是一种对往事的追忆,能引起一种内心的认同感,丰富多彩的频道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长年累月的听,孩子更容易定下心来了,那游戏的冲动逐渐被语言的吸引力所替代了。这带给孩子们的是另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调拨学生的“天线”——让学生有选择地听

(一)听童话——展开想象翅膀

童话故事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在一开始,我选择了最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是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听一听——《小王子》。

当小王子与玫瑰发生了纠纷负气出走时,在孩子们的耳朵下面,这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失去了亮丽的外衣,耷拉着脑袋,阵阵清风送不走玫瑰的香气,流下的却是滴滴泪水。

当小王子历经六个星球,看过世间百态,回到自己的星球,这颗属于他的星球又是怎样的呢?在孩子的眼里,那里没有纷纷扰扰的争辩,没有荒唐可笑的居民,没有爱慕虚荣的人类,而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好世界。

我们脱离了书本中的插图,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定,更多的是通过自我的体验感知。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这些在他们的想象里变得尤为珍贵。孩子,天生就是一位诗人,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顺其天性,把自由想象的权力交还给孩子们。

(二)听生活化故事——真实理解

在这个“二胎”时代,弟弟妹妹的到来给孩子们的生活带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一天,我打开有声广播,与他们一起来听一听爸妈生二胎的故事。有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父母不顾其反对,坚持生下了弟弟,从此她的笑容消失了,她的欢乐不见了,伴随她的是郁郁寡欢,但是随着弟弟的长大,这位小女孩慢慢接受了弟弟的无意闯入,她开始懂得了作为姐姐有一份责任感,作为家人应该增添一份力量。在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中,那爽朗的笑声又回来了。

听完这个故事,想必大部分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直触孩子们的内心。这种源于生活的信息让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最真实的理解。比起滔滔不绝的大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

(三)听“美化”语言——感知语言结构魅力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身边无处不存在资讯。我们品一篇篇触动人心的散文,读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看一章章拍案叫绝的小说。

那一首首家喻户晓的流行乐,那一句句动情动人的心里话,甚至是一个个似乎与我们遥不可及的花边新闻,通过我们的耳朵,让我们的天线接收,成为我们的信息。一首《成都》风靡大江南北,我在课上,带着孩子们一起听了两位老师改编的盛泽版《成都》,“红梨湖畔的堤”“镜湖长亭的秋”都让学生陶醉其中,那些都是生活中经常路过的片段,此刻又多了一份姿态。舒畅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孩子们学着这些,分组完成了一首首自己写成的《舜湖》:

梧桐大道叶纷飞,绒絮吹皱思绪。

叠水瀑布泉如镜,荷香唤醒记忆。

……

在与歌词邂逅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语言结构的魅力,韵律美、对仗美不就是我们诗歌的独特之处吗?

语言的美并不流于肤浅,具有讽刺意味的相声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聆听了郭德纲的《错误不在我身上》,通过一个总是犯错却不找自身原因的会计,讽刺了总是把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的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一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成了亮点。之后,孩子们的交往中时不时会冒出这八个字,語言的魅力不就在此吗?

诗歌也好,相声也罢,这些语言都是被修饰了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美化”的语言,展现出语言结构的魅力所在。通过日积月累的感受,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可能这就是逐渐形成语感的有效途径吧。

(四)听世间“万象”——获得语言多样积累

奇妙的童话世界、接地气的生活小场景、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使得学生接收到的语言呈多样化、多层次化。当然这包罗万象的信息里,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去了解历史,感受文化。成语故事生动形象,历史之源悠久流长,科学世界奇妙多姿,艺术文化别出心裁……只有不断地接收不同的信息,你的语言积累才会呈现多样化。

二、无线对接——抒发听的感受

听,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性措施。在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我带领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一:你认为好听(不好听)吗?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故事、人物、事情有了整体的印象。好听与不好听,主要是由于故事情节的吸引力,或者是由于自身审美能力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感受,都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当学生在交流自己感受的时候,无须给予学生对与错的判断,而是需要肯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

四年级上学期,我们班级里盛行曹文轩的一系列书籍,孩子们热火朝天地看着。有一天,我给孩子们听了“喜马拉雅”中曹文轩《草房子》片段的朗读。之后便是简单的对话交流:

“孩子们,你们觉得好听吗?”

“好听,我喜欢这主播的声音,听着让人舒服。”

“我喜欢!这书我看过,再听一遍像是在听一个熟悉的故事。”

“好听,比看书简单。”

“好听,我喜欢曹文轩的书。”

……

无论是因为新鲜的阅读方式而喜爱,还是对于文本自身的喜欢,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并能对于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把握。

但是,作为教师,更需要一种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当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故事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或者不明了的时候,要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帮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趋同的班级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正确阅读观的基础,我们需要从阅读中获取正能量。

问题二:哪一部分让你印象深刻?

“天光云影共徘徊”之际,趁热打铁:“孩子们,听了之后,哪一部分在你内心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提取文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的倾向性也不同。或许是那风光旖旎之处,或许是那扣人心弦的故事高潮部分,亦或许是那花开花落的平淡之处……简单的一句话、举手投足的一瞬间、怅然若失的一种情绪,都能成为孩子深刻体会的部分。

这里的交流,指向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感知最有体会的部分,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体现学生对于文字把握的能力。这一部分,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这个时候,老师并不是刻意地评判学生回答的是否精彩,那此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呢?首先应该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很多情况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应景再现”的方法,再次一起聆听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同学在语言细节上有一个交流。这是学生之间对语言或者人物的审美交流。

问题三:为什么好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们放眼整体,从细节着手。当一部分又一部分的精彩片段被提取,那么此时我们更应该加深对话与交流,你认为动人心弦的部分,到底出彩在何处呢?

在听冀教版第七册课文《下雪的声音》时,这是孩子们的回答:

生1:因为我能听到作者对雪是很喜欢的。

师:是啊,作者潜藏在文字中的情感都被你听出来了。

生2:因为我能感受到这里的雪很柔美。

师:对,像亲人的念叨,是母亲的呵护声。

生3:有急有緩的语气,说明各种事物的声音是不同的。

师:看,你已经把听到的和自己的内心体连接结起来了。真不错!

……

这短短的一篇散文,孩子们却说出了各种喜欢的理由,其实作者将自己对下雪声深深的喜爱隐藏在了字里行间,或急或缓都是情感的流露,孩子们通过听,展开想象,联系自我的内心体验,才有了这些感触,语言能力的提升就在于此。

三、总结

这是一个“听”能力重拾的体验,即使到了中高年级,对于听,不应该仅仅是词语、短句的听写能力和复述能力的训练。更多的应该是带给学生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和信息内容,通过合理的对话交流,提升语言能力,无形中促进习作能力。然而,面对一群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应该追随时代的脚步,在语文课中体现时代性,但是网络的五花八门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冒险性,适度则好,一不小心便会本末倒置。所以,在之后的教育中,我想更值得我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个“度”上取舍得当,让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掉队、不跑偏。

猜你喜欢

交流语言能力
如此交流,太暖!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交流平台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交流平台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