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曹操如何战“疫”

2020-06-08孙炜

健康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三国志建安

孙炜

建安二十二年,以河北邯郸为中心,暴发了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多种瘟疫,人传人、户传户,疫情蔓延于长江以北和江东安徽一带,人口大量死亡,灭门、灭族的悲惨事件屡屡发生,可谓哀鸿遍野。据汉书记载:“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意即,在疾病流行时,当时政府采取收容病人作为防控,用现在的医学术语即控制传染源的办法。

对于瘟疫,古代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进行防控救治的呢?当然,他们首先保护的是少数人的安全,很难去顾及广大老百姓的死活。而且,防控手段也很有限,加之古代医疗条件极差,所以,每当瘟疫来临,往往是靠民间的医生用草药汤剂来救治,“散兵游勇、小打小闹”,其力度自然难比当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举国之势。

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代枭雄曹操如何战“疫”?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率北方军队南征孙权、刘备之时,军至荆楚,水土不服,士卒多有疫病。由于汉代末年对该疫病还缺乏认识,尚未能记载当时所患为何种疫病。根据《三国志》所描写的疫病症状及湖北长江流域的地方性传染病特点,现代人推断当时军中流行的是急性血吸虫病。显然,血吸虫的生存必须有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钉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中国南方省份,因此,中国的北方省份没有血吸虫病流行。所以,当曹操发现军中疫病流行后,就当时国家的疫病防治水平而言,很难有有效的控制办法,但他采取了最简单也是很有效的防疫措施:退回许昌。离开了血吸虫病的疫源地湖北,该疾病的传播自然就中止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在“火烧赤壁”战败后,写信至孙权自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且不论周瑜是否虚获此名,或曹操是否自掩败迹,作为当时的历史条件,曹军退出血吸虫病疫区是明智的。

三国鼎立后,实力比拼仍是曹魏第一,如果能稳定发展十年左右,曹操完全有可能统一天下。然而,建安年间发生在民间的大规模瘟疫,挫败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计划。对民间疫情的处置,有别于赤壁之役时军中的疫情,曹操能指挥千军万马离开血吸虫病的疫源地回到许昌,从而中止疫情传播,但却不可能要求千千万万的民眾背井离乡离开疫源地。因此,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以曹操为首的封建王朝,除了对灾区接济少量财物、减免部分赋税外,难有大的作为。但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对于外敌侵略和天灾瘟疫,从来都是勇敢抗击,战斗不止。在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瘟疫流行期间,诞生了许多名医,他们奋起抗击瘟疫,挽救了众多生命,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和治疗方剂。在东汉末年可谓名医辈出,最有名的当数华佗、张仲景和董奉。

华佗一生深入民间行医,足迹遍布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不但精于内外科、妇科、儿科医术,创造了临床麻醉药麻沸散,成为外科麻醉学的开山鼻祖。发现了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黄疸病的疗法,至今仍然用于临床,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作为治疗虐疾的新药,救治了很多患恶性虐疾的患者。

张仲景,医术精、医德高,是三国时期的名医。虽身居官位,但自幼酷爱医学,立志悬壶济世。针对建安年间经常发生的疫病,为了战胜瘟疫,刻苦研读古代医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借鉴古代理论和各种治疗办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疫情,研究治疗伤寒诸症,救治了大量病人,写出了《伤寒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治原则。

董奉,在抗击瘟疫中不辞辛劳,在河南信阳暴发的“疲劳痧”瘟疫中,他采用杏干与“神仙茶”同泡的杏干茶治疗,不出一旬,疫情平息。为了积蓄药物,董奉对前来治病的人,不收钱,但要在他家附近种植一棵杏树,不几年,就形成了很大一片杏林,直至今日,“杏林”常被后人指代为中医。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三国志建安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称象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大话三国志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