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2020-06-08郝月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民族文化传承

摘  要: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力是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本文试图从隐性课程层面,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若干策略,主要从教科书、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之外三个方面的隐性课程建设予以讨论。

关键词:民族文化  传承  高校  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47-01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失却,都难以复制和再现,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力是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困境并未完全解决,本文试图从隐性课程层面,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若干策略,主要从教科书、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之外三个方面的隐性课程建设予以讨论,使得高校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战场地位。

1   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的序列,体现于教科书、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之外[1]。民族文化传承的高校隐性课程,是高校以民族文化传承为目标,教育者有意识地以特定方式呈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内外无意间习得并自发进行传承的民族文化的序列。民族文化传承的隐性课程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在民族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本民族文化整体性、系统性、客观性的认知体系,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鉴别、分析能力,弘扬民族文化精华, 使其代代相传[2]。隐性课程开展的过程具有潜在性和复杂性,产生的效果具有难以量化性和持久性。隐性课程形无定形,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内容上依托于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方面;载体上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在场域上,既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在教学过程以外。隐性课程侧重于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难以实现量化评价的客观性和普适性。隐性课程的效果可能部分在学校期间就显示出来,也可能在走出校门后经历与社会的磨合后产生作用,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着这种影响[3]。

2   教科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教科书是向大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教师完成教学的重要依据,教科书作为物化的精神产品,需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统一[3]。教科书的深层结构可帮助学生正视民族心理差异,从民族文化本身具备的学科专业性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科书深层结构的开发要遵循以下原则:方向性原则,教科书编写者应保有文化自觉和多元一体的价值观,对民族文化进行筛选,再加以定式化、组织化;适应性原则,教科书的编写要选择符合民族文化背景的材料,同时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又要适应大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系统性原则:纵向上以螺旋递进式构建本学科的逻辑体系,横向上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对话性原则,教科书设计需要在内容上留白,学生对此进行补充或反馈,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3   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开发和建设

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开发和建设,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文化整合和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形式。 教师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需保有多元文化观和隐性课程意识。从多元文化观而言,教师要认清多元文化背景,克服二元对立的文化思维;持文化相对主义,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肯定每种文化的价值。从隐性课程意识而言,民族文化传承课程中教师的形象可能就是学生眼中的文化形象,只有时常保持自省,才能摸索出更为适合的途径。教师需要自主灵活的组织课程、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民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传承。

课外教学活动多是指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建设是民族文化从课程走向实践、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的课外教学活动可采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形式,使学生参与民族生活,融入民族群体,撰写民族志,了解多元民族文化。在课外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全程,田野调查是高校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最直观的方式,以此建立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并内化为兴趣和情感,从而产生民族文化传承的强大内驱力。

4   教学活动外的隐性课程建设

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仅限于具有教师权威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大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层面而言,有形的物质具有无形的文化功能,图书馆资源是大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民族文化宣传栏、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广场等建筑设施。从精神层面而言,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特色与办学目标中,开展民族文化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将多元文化思想加入到校训或院训中,突出民族文化在校园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行为层面而言,举办与之相关的学校活动。新生入学教育中,提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设立大型的民族类活动,设立大型的民族类活动,支持学生创办民族类社团;举办校园民族节日。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8):55-59.

[2] 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32.

[3] 丁朝蓬.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1):62.

作者簡介:郝月梅,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民族文化传承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