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干预教育视角筛选探微
2020-06-08孙志敏
孙志敏
摘要:大学正是学生可塑性和矛盾性相对较强的时期,在社会快速变化、社会关系逐渐复杂的压力下,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科学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干预教育 必要性 创新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校园建设和管理模式都日趋成熟,但推进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仅仅依靠改革管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要加强与各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网络教育途径、心理咨询机构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排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一、科学定位,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生的社交频率较高,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若教师没有给予大学生合理引导,他们很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因此,高校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锻炼抗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科学定位是心理干预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全面整合、优化处理教育资源,给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为了明确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展开学情调查,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度。另外,教师要重视心理教育,深入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
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专业、科学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教会大学生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法,引导大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在调整中完善自我,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二、精选形式,加强教育渗透
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大致可归纳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生理素质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素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条件,心理素质则介于两者之间,既能够影响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又能够决定个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是人整体素质的内在联系和核心。因此,要想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高校可以在各个专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专业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机会;其次,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时释放心理压力,找到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方法,为校园生活增添青春活力。
三、活用网络,丰富教育资源
高等院校并不是单纯地给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一方面,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另一方面,如果心理存在问题,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情绪,限制大学生进一步发展。
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运用与心理教育相关的短视频、主题课、网站和公众号,让大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正面引导,解決心理困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时,教师也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把控。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愿意主动前去咨询的大学生数量极为有限,这既与高校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又与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存在偏见和缺少信任有关。因此,各高校不仅要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还要积极增设其他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使大学生能够认同和信任心理咨询,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具有特殊性,大学生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调整,很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对健康生活和个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整合校内各类教学资源,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在科学组织和有效开展中,教会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使大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炼.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2).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
(作者单位:南京迅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