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论纲

2020-06-08任建蕊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

摘要:以“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为主线,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全面素质教育等方面综合考量,阐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和系统化推进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研究,前者着重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设目标、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等,后者着重从“顶层设计”、建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引领等方面論述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推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362-03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媒介素养已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近年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形成了许多理论,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化教育模式。为此,结合我国大学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深入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综合考量

媒介素养是听说读写等传统素养的延伸,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能力,还有评估、创造制作能力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其实质关系到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信息技术的变革、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社会环境变化与大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所谓“互联网+”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行业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这表明,媒介素养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变革,重视与时代相匹配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二)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

互联网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学要尊重新动能,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当代教育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五年实现三大转变,其中之一是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转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十分复杂的网络环境,各种网络信息纷至沓来,如何有效利用媒介、正确利用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推动教育的变革,将带来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学体系的重构。因此,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更具现实的迫切性。

(三)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使命

培养大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媒介素养和能力,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题中应有之义。素质教育综合性的内涵表明,素质是由各种素质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即有机整体。具体地说,作为整体素质,其各个组成因素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内在制约关系。随着互联网深度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素养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项等不起的素质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当被视为综合素质之核心要素,让媒介素养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一种必备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与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化建设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养成较强的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造就大学生有效运用网络技术与享用信息资源的才能,为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服务。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阐释为人们面对不同媒体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受教育者五个方面的能力,即媒介接触获取能力、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解读评判能力、媒介应用制作能力、适应媒介规则的能力。可见,媒介素养是在掌握网络使用技术的基础上所拥有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比利时社会交往高等研究所教授帕特里克·韦尼埃指出:“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人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提高理解、选择、质疑、判断以及思辨反应的能力。”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较之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相对滞后,大部分高校还处在自发阶段,有些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散布在计算机基础课、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尚未建立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正规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了一块素质短板。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体系化建设破题。笔者认为,体系化建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要贴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优化的时代要求,把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独特价值,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能力为先”,建构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要素相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围绕如何使大学生掌握完整的媒介素养知识体系来设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谋划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建设的目标、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

(一)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价值理念层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着眼于全面发展,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做准备,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作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切实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形势。

2.具体目标层面。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学科,研发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一是培养高媒介素养的公民;二是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理解网络媒介的道德面向;三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网络媒介的共享者,又是网络媒介建设的参与者。

(二)知识体系: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大学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相关知识、能力与行为相融通的素質,其知识体系应以知识发展及应用为主导,既要关注常识性和技能性知识,又要关注实践应用性知识。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常识性内容,即介绍网络媒介形态的历史演进、网络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网络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建立学生对网络媒介及其相关知识的系统性认知。

2.使用网络媒介知识和技能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网络媒体的使用技能,促使其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这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传媒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

3.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内容。把网络道德教育、国家互联网安全管理法律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道德自律和守法意识,使学生遵守互联网法律和秩序,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养成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

(三)能力要求:主要培养五项能力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一项认识、评判、运用网络媒介的专门能力,它须从行动上体现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和合理使用网络媒介。

1.理解能力。即学生对于网络媒介有一定的理解,了解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能够明白每一种媒介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形成对网络媒介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的价值判断力。

2.获取能力。即学生在与网络媒介信息进行接触过程中,有较为敏锐的筛查能力,能够高效准确地利用网络媒介搜寻相关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整理及保存。

3.评判能力。即学生在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解读后,有质疑精神和免疫能力,能够甄别信息的可靠性,同时面对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保持理性客观的视角,能够冷静分辨和判断,并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律素养。

4.制作能力。即学生学会多媒体工具的基本使用技巧,制作正确的媒介作品,利用网络媒介表达思想、陈述观点。

5.社会责任能力。即学生学会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网络媒介的各种社会关系。面对网络媒介层出不穷的新思潮新观念和即时互动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模式等问题,能遵循最基本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准则,并予以正视和积极回应。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推进

系统化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既要立足全方位育人观,突出前瞻性和长效性“顶层设计”,又要善于从课程建设、师资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突出整体推进,构建有效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格局。

(一)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导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设计,对全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决策指导,强化支持保障。一方面组织媒介素养研究较多的院校及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专家联动、合作,研讨创建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为教学科目设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研制出台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大纲,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做出规范,为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评价提供遵循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独立课程

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应像开设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课程一样,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引入课堂,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全覆盖。可喜的是有不少高校的学者正尝试推广网络传媒教育课程。北京联合大学组建了国内首个“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成北京乃至全国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智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绝非形式上的粗放教育,应将大学生媒介素养统筹于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既要强基固本,又要思变求新,厘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建立完善的独立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三)加快媒介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完成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故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师。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或是延聘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专长的人员。另一方面立足校内,挖掘潜力,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中,选拔对媒介素养教育有一定研究的人才。此外,要大力加强媒介素养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涵盖面广,不仅与传播学、新闻学相关,更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存在交叉,因此,要以全新的职业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媒介素养教育课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改善其知识结构,打造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加强思想引领

“互联网+”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传播方面,互联网各种有形介质都数字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并显现出快捷和草根性。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深刻影响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方法、思想观念甚至生活方式。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越来越多地在“线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获取者,又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甚至许多错误思潮、歪理邪说、反动言论以网络为介质肆意传播和发酵。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直接影响,洞察网络舆论的消极效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宣传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协力网络综合治理,遏制“虚拟世界”的不良信息影响。改进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把握不良信息的概念和认定标准,提升大学生触网行为自我管理力和网络信息免疫力,使他们能辨别真伪,不以讹传讹,主动抵制暴力、虚假以及色情等有害媒介信息的侵蚀,恪守网络道德的底线,运用掌握的常识和基本判断力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高度警惕“网络成瘾”,克服因上网分散学习精力、滋生学习惰性等消极影响,善于运用网络媒介,获取对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益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生活中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峻燕.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46-47.

[2]冉林灵,原松梅.浅析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个性化教育引导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11):132-135.

[3]缪志波.“互联网+”时代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J].今传媒,2017,25(12):158-160.

[4]杨晓阳.媒介素养教育:本质、路径与误区[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7):215-216.

Outlin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REN Jian-rui

(Tongda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as the main line, and expound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it conducts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from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and systematic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knowledge system and ability requirement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main ways of systematizi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terms of "top-level design",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team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9-09-06

作者簡介:任建蕊(1985-),女(汉族),河北丰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论信息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