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2020-06-08王斐
王斐
【摘要】目的 观察溶栓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接收的下肢动脉硬化閉塞症61例患者作对象加以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设置两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为溶栓介入治疗。结果 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的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溶栓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1
现阶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临床开始加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关注。从某种角度而言,扩张血管、维持血液畅通,是该疾病治疗的核心。临床认为,溶栓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提高治疗效果[1]。基于此,为了明确溶栓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本研究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4例,将其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与探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设置两组,每组患者32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为48岁~82岁,平均年龄为(65.28±0.42)岁;病程为2个月~18个月,平均病程为(10.36±0.45)个月。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为47岁~83岁,平均年龄为(65.34±0.57)岁;病程为2个月~19个月,平均病程为(10.89±0.43)个月。两组资料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从患者病情状态实际出发,给予患者常规的降血糖和降血压治疗。
1.2.2 观察组为溶栓介入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溶栓介入治疗。对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血管的狭窄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入路方式。准备交换导丝、指引导管和J型超滑亲水导丝等材料,其中交换导丝长度为260 cm,指引导管长度为55 cm。对患者侧骨动脉实施逆行穿刺处理,将浓度为1.0 mg/kg的肝素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缓慢植入超滑导丝和导管,经过造影可明显见导管在血管腔中,在确定狭窄程度、位置的基础上,将超滑导丝更换为加强导丝,采用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术后持续24 h监测体征。
1.3 观察指标
制定临床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血管狭窄程度不超过30%;②有效:血管狭窄程度超过30%但不超过50%;③无效:血管狭窄超过50%。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合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 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常见病症[2]。该疾病是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动脉闭塞导致肢体缺血。引起下肢动脉闭塞或是狭窄,从而引发肢体慢性缺血。患者发病后,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畏寒、疲劳、血管狭窄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因而,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展开合理治疗是尤为必要的[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和87.13%。此研究结果可证实,经过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分析原因,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降血糖、降血压治疗,而观察组采用的是溶栓介入治疗。治疗期间,借助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掌握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将肝素以静脉方式注入到患者体内。肝素作为抗凝剂,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将此类药物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能够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从而改善血管狭窄。
综上所述,溶栓介入治疗在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应用效果和价值比较明显。为此,日后对疾病加以治疗时,可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需求,为患者实施溶栓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练贤惠,杨 琴,吴 春,等.介入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9):1103-1104.
[2] 王 乐,周红艳,孙静岚.介入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2):74-76.
[3] 吴利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51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8):83-85.
本文编辑: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