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灵光
2020-06-08
刚刚开幕的西岸美术馆也是蓬皮杜中心为期5年的展陈合作项目的落脚处。正如其间所承载的人类最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栋剔透玉石般的建筑为西岸江畔带来了温情与灵光。
站在西岸美术馆恢宏明亮的一层大厅里,Dayid Chipperfield犹如一位初来乍到的观众.四处张望着。很快,位于大厅中央开放式书店里的一位店员认出了这位享誉世界的英国建筑师,热情地向他介绍起可灵活变化的USM模块化书架。chipperfleld认真地听着,还和对方讨论起收银台的位置。这时,即兴演奏的音乐家来到了现场,开始拉起小提琴。散落在大厅各处的参观者被乐声吸引,聚拢起来,chipperfleld躲在人群里,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人们如何在他设计的空间里流动。
这不是chipperfield在上海的第一个项目了,他曾对包括外滩美术馆在内的外滩源区域进行修缮改造。他坦言,“相比修缮项目,建造全新的建筑挑战更大,尤其是在我6年前开始接手西岸美术馆的设计时,建筑的功能尚不明确,最大的挑战在于我需要让空间足够灵活,以应对未来各种可能的功能。”
chipperfield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打破传统的建筑几何布局,建造3个呈风车形旋转排列的建筑,并通过中央门厅连接。这样的布局为建筑的各个部分带来独立运营的可能性。除了马路一侧的展厅入口,Chipperfield还特别在沿江一侧设置了两种进入方式:参观者既可以下至下沉式庭院进入,也可以通过广场上的台阶来到二层开阔的露台,并进入中央门厅。书店和咖啡厅则位于一层。“在中国,人们还不是非常熟悉如何使用美术馆,因此我们特别设计了很多对外开放的空间,人们无须购票就能在大厅里漫步、小憩.逛逛书店.喝一杯咖啡,也许当时正好还能听到音乐演奏。“chipperfleld解释道,“如果他们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艺术,就可以购买门票看展览。”
在3个风车形排列的建筑上层是通过顶部采光的展览空间,所有的天花板、管道均暴露在外,因为chipperfle“希望策展人可以尽情在此为他们的展览创造新的结构”。下层空间则包含多功能厅、艺术工坊和教育空间,并都可利用侧高窗采光。
令人无法忽视的是美术馆半透明的外立面,这令建筑随着光线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白天,阳光由此被带入建筑内部,夜晚,建筑内的灯光又会从这里向外扩散。chipperfleld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将废弃玻璃经过高温烧结再生而成的“玻璃透光石”。“博物馆是一个看起来不太透气的大盒子,没有很多窗户。因此,我想到了使用再生玻璃作为外墙材料,它很结实,但有透光性,能让建筑看起来轻盈.到了晚上还能散发一些光芒。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在中国找到的,我并没有花很多预算在材料方面,而是希望在预算内让使用者獲得最大的空间。”
对于美术馆的体量,chipperfield坦言:“小型美术馆令人着迷,但出于观众规模、曹收策略等原因,人们日益需要大型美术馆。但这两者是无法彼此取代的。”他也观察到建筑师作为职业的变化:“我们这一代建筑师都是理想主义者,相信可以改变世界。如今出生在消费时代的建筑师往往瞳得服务客户甚于服务社会。我认为,我们应当回到过去。但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建筑师需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我们在建筑中打造了3个尽可能开阔的展厅,希望策展人可以尽情在此为他们的展览创造新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