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与爱,春行者

2020-06-08

小资CHIC!ELEGANCE 2020年17期
关键词:罂粟小王子孩童

有一种成长的方式,是每一次迎来新的自我,

也都是新的一个孩童在自己身上。

而这新孩童,既有穿越上一次成长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有新的狮子勇猛纯善ta重新捡拾体内的热爱,但比上一次生命更懂得如何坚持这种热爱了。

花就是死亡?

一个女人生下孩子的时候,她自己死了。此后的生命,她开辟出多少重新的天地,可那都是她死后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如果一个母亲回忆起自己尚未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叙述的语调总是恍如隔世的。

生命中浓烟苛雾太多,人可真有一些“热爱”由心灵喷薄而出,获取了“光”破除万物的勇猛,穿越不断再生的“自我”吗?孩提时的热爱总是随处随时迸发的,但那时也热爱太多,是什么力量能催动花朵穿越花朵的形态,跨越不断的旧我之死亡,跃而出现在下一个新我的灵魂舞台?狄兰托马斯说,“通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也常见一个母亲,一边抚慰很懂得折腾人的孩子,一边琢磨自己想做的事,那脸庞总有隐在阴影中的部分,沟壑都是隐忍之情,若你见到,请认真去支持她。因那新舞台之复杂险峻,迥异于以往。

“轻浮”的例子也有。小女生收罗了一大堆蕾丝、碎布和纽扣,藏在自己的某条裙子里,每一种花样,都对应她想象的一个自我,每一个自我,都对应一些表情与情节。小男生揮舞着花样翻新的自制武器,强行冲破头脑里的千军万马,一会又死爱上赖在地板,猫在自己的“城堡”里。儿时充满创造力的可爱心性,我们也常在一些成人身上看见,赤子之心固如珠玉,但保留儿时混沌浮躁,不稳定的虚荣及通过别人的反应而自我认定,这种情况也挺常见。说到底,也许应当看作,这世界真的有人天分便是踯躅于表面,也满足于表面。

表面当然另有魅力。一朵野花也可倾倒众人,然表面的力量究竟是来自于表面本身,还是来自于表面并行的绝对内在,这也可以探讨。一株植物绽放花朵,凋谢而又再来。狄兰托马斯所说的那种几近来源无可辨析的催动力,穿越连绵雨水,传递到你的视网膜与触感神经。死亡是那小小萼瓣上的透明的悬念。悬念之球。能够一脚踢动这颗命运之球,才能看到花儿不断绽放、不断死亡、不断穿越的力的秘密吧。

晶子在桥上

保持在花朵表面、拒绝堕入其反向黑洞的创造者,与谢野晶子是一个。她是生活在日本明治至昭和时代的诗人。少时遭父亲以保护贞操为名而被禁闭,19岁,她遇见当时的新派诗人与谢野铁干,倾心之下追随铁干加入诗歌圈。“战胜”好姊妹也是情敌的另一位女诗人山川登美子,成为铁干的第三任妻子。她在婚前两个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乱发》,作风大胆、感官,情欲潋滟。

血液燃烧,那夜

在梦的旅店

把手臂借你为枕:

请不要看轻

这样的春行者。

这些诗行可以燃烧有心者的血液。还有一些别的诗句,无法尽录,但无论是写情欲还是嫉妒,诗人都不满足于世人所谓的浪漫,她要在反面包抄,月球背面无人能知的深水。晶子其后的生活却很波折,爱人铁干转而势微,晶子则在文坛诗名日上,她与铁干生了十二个孩子(过世四个),靠自己的文学收入独力支撑家庭。一位诗人如何去面对十几个孩子与一个垂头丧气的丈夫?晶子后来又支持铁干去欧洲转换失意心境,当她后来也赴欧寻找丈夫的时候,却意外亲身感受了欧洲正在兴起的女性解放浪潮,晶子觉得,她一直想要的灿烂和自由,都与此契合。

我是歌之子

春之子血之子

火焰之子,

于今有一对

自由自在的翅膀。

自由是晶子一直热爱的,性与情色,一个又一个孩子,困苦的十人家庭,生离与死别,都是她的桥梁,度桥者欲度不度,文字是把她卡在桥中间,令她留恋之物,立桥正中者,是哪一个晶子?幼年被禁锢的?少女离家的?面对丧子之痛,听任丈夫牢骚满腹的?晶子却始终在自己的桥上。

也谈玫瑰与小王子

和人们通常展望下一个自我不同,许多作家都迷恋那些被打碎、被遗弃、被掩口的“故我”。

圣爱克苏佩里的故事里,我并不觉得真的存在过那株初恋的玫瑰。小王子在自己的星球上创造了她,他创造了自己的爱,旋即发现这株“爱”太虚荣、娇气自……他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去继续爱它。但找不到,便离开了。

我在你的心里看见我想要的自己,反衬出残缺的我,我渴求与那想要的我合二为一,创造完整——这通常是作用在爱情背后的逻辑。小王子与玫瑰也是。因此小王子的离开,是因他对自己脆弱的认知,等到他看清自己对虚荣与被呵护的渴求,无异于一场过于单薄的梦。离开后,单薄便转化为美,停留在记忆里催动“想要”的渴望,但,也只是如此。小王子离开是因为他需要“成长”。他把脆弱的自己留在一颗孤独的星球上了。玫瑰是那个宇宙里妄念初生。妄念总是美的,也是必须被遗弃的。

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

Derek Jarman在宛如地球尽头般荒凉的海滩上、核电站对面,建造了他的小小花园。他把野生的当地品种移植过来,也捡燧石与卵石,砌出几何图案,恰如其分的木桩和旧铁,他也用穿孔的白石和铁枝、锈渍建造雕塑。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都在这里度过,他搬来的时候是1986年,彼时他父亲去世不久,也是那一年他验出自己患上了艾滋病。

Jarman的影像一直在沈实与敏锐中游移。他醉心扑闪频现的光影,也想去面对令这光影发生、将之承接的大地一种绝对的舞台上,光线因敏锐于美的发现,而暴烈、而鞭笞、而迸发色情的瞬间。他引领着伦敦的酷儿艺术,是时代的同性恋偶像,也是特立独行的天才,他说自己是同代导演中最幸运的,因为他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最后,是这座花园荒凉的生机承接了他。

读他写给花园的文字时,有一处引起我的注意,他的笔调突然从温柔淡然中“雀跃”起来,因为他发现:“石阵里开出了野生的罂粟花,或许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逃亡者”,“真是令人雀跃啊。”绚烂而逃亡,罂粟之华美与满是锈滓的铁枝,是Jarman生活的两重力度。

无独有偶,罂粟也是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喜爱的花。他很有名的一首诗《Corona》,据说是因故乡田野最常见到罂粟,而红罂粟溅血原野后,“开败后记录出发黑的花蕊,像一顶忧郁的王冠。”

今日的Corona(冠状病毒)令全世界由停摆到重新洗牌,保罗策兰的Corona,却是他据称为“最美的诗”:

我们彼此相望,

我们说些黑暗的事,

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

有一种成长的方式,是每一次迎来新的自我,

也都是新的一个孩童在自己身上。

而这新孩童,既有穿越上一次成长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有新的狮子勇猛纯善ta重新捡拾体内的热爱,但比上一次生命更懂得如何坚持这种热爱了。

花就是死亡?

一个女人生下孩子的时候,她自己死了。此后的生命,她开辟出多少重新的天地,可那都是她死后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如果一个母亲回忆起自己尚未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叙述的语调总是恍如隔世的。

生命中浓烟苛雾太多,人可真有一些“热爱”由心灵喷薄而出,获取了“光”破除万物的勇猛,穿越不断再生的“自我”吗?孩提时的热爱总是随处随时迸发的,但那时也热爱太多,是什么力量能催动花朵穿越花朵的形态,跨越不断的旧我之死亡,跃而出现在下一个新我的灵魂舞台?狄兰托马斯说,“通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也常见一个母亲,一边抚慰很懂得折腾人的孩子,一边琢磨自己想做的事,那脸庞总有隐在阴影中的部分,沟壑都是隐忍之情,若你见到,请认真去支持她。因那新舞台之复杂险峻,迥异于以往。

“轻浮”的例子也有。小女生收罗了一大堆蕾丝、碎布和纽扣,藏在自己的某条裙子里,每一种花样,都对应她想象的一个自我,每一個自我,都对应一些表情与情节。小男生挥舞着花样翻新的自制武器,强行冲破头脑里的千军万马,一会又死爱上赖在地板,猫在自己的“城堡”里。儿时充满创造力的可爱心性,我们也常在一些成人身上看见,赤子之心固如珠玉,但保留儿时混沌浮躁,不稳定的虚荣及通过别人的反应而自我认定,这种情况也挺常见。说到底,也许应当看作,这世界真的有人天分便是踯躅于表面,也满足于表面。

表面当然另有魅力。一朵野花也可倾倒众人,然表面的力量究竟是来自于表面本身,还是来自于表面并行的绝对内在,这也可以探讨。一株植物绽放花朵,凋谢而又再来。狄兰托马斯所说的那种几近来源无可辨析的催动力,穿越连绵雨水,传递到你的视网膜与触感神经。死亡是那小小萼瓣上的透明的悬念。悬念之球。能够一脚踢动这颗命运之球,才能看到花儿不断绽放、不断死亡、不断穿越的力的秘密吧。

晶子在桥上

保持在花朵表面、拒绝堕入其反向黑洞的创造者,与谢野晶子是一个。她是生活在日本明治至昭和时代的诗人。少时遭父亲以保护贞操为名而被禁闭,19岁,她遇见当时的新派诗人与谢野铁干,倾心之下追随铁干加入诗歌圈。“战胜”好姊妹也是情敌的另一位女诗人山川登美子,成为铁干的第三任妻子。她在婚前两个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乱发》,作风大胆、感官,情欲潋滟。

血液燃烧,那夜

在梦的旅店

把手臂借你为枕:

请不要看轻

这样的春行者。

这些诗行可以燃烧有心者的血液。还有一些别的诗句,无法尽录,但无论是写情欲还是嫉妒,诗人都不满足于世人所谓的浪漫,她要在反面包抄,月球背面无人能知的深水。晶子其后的生活却很波折,爱人铁干转而势微,晶子则在文坛诗名日上,她与铁干生了十二个孩子(过世四个),靠自己的文学收入独力支撑家庭。一位诗人如何去面对十几个孩子与一个垂头丧气的丈夫?晶子后来又支持铁干去欧洲转换失意心境,当她后来也赴欧寻找丈夫的时候,却意外亲身感受了欧洲正在兴起的女性解放浪潮,晶子觉得,她一直想要的灿烂和自由,都与此契合。

我是歌之子

春之子血之子

火焰之子,

于今有一对

自由自在的翅膀。

自由是晶子一直热爱的,性与情色,一个又一个孩子,困苦的十人家庭,生离与死别,都是她的桥梁,度桥者欲度不度,文字是把她卡在桥中间,令她留恋之物,立桥正中者,是哪一个晶子?幼年被禁锢的?少女离家的?面对丧子之痛,听任丈夫牢骚满腹的?晶子却始终在自己的桥上。

也谈玫瑰与小王子

和人们通常展望下一个自我不同,许多作家都迷恋那些被打碎、被遗弃、被掩口的“故我”。

圣爱克苏佩里的故事里,我并不觉得真的存在过那株初恋的玫瑰。小王子在自己的星球上创造了她,他创造了自己的爱,旋即发现这株“爱”太虚荣、娇气自……他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去继续爱它。但找不到,便离开了。

我在你的心里看见我想要的自己,反衬出残缺的我,我渴求与那想要的我合二为一,创造完整——这通常是作用在爱情背后的逻辑。小王子与玫瑰也是。因此小王子的离开,是因他对自己脆弱的认知,等到他看清自己对虚荣与被呵护的渴求,无异于一场过于单薄的梦。离开后,单薄便转化为美,停留在记忆里催动“想要”的渴望,但,也只是如此。小王子离开是因为他需要“成长”。他把脆弱的自己留在一颗孤独的星球上了。玫瑰是那个宇宙里妄念初生。妄念总是美的,也是必须被遗弃的。

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

Derek Jarman在宛如地球尽头般荒凉的海滩上、核电站对面,建造了他的小小花园。他把野生的当地品种移植过来,也捡燧石与卵石,砌出几何图案,恰如其分的木桩和旧铁,他也用穿孔的白石和铁枝、锈渍建造雕塑。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都在这里度过,他搬来的时候是1986年,彼时他父亲去世不久,也是那一年他验出自己患上了艾滋病。

Jarman的影像一直在沈实与敏锐中游移。他醉心扑闪频现的光影,也想去面对令这光影发生、将之承接的大地一种绝对的舞台上,光线因敏锐于美的发现,而暴烈、而鞭笞、而迸发色情的瞬间。他引领着伦敦的酷儿艺术,是时代的同性恋偶像,也是特立独行的天才,他说自己是同代导演中最幸运的,因为他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最后,是这座花园荒凉的生机承接了他。

读他写给花园的文字时,有一处引起我的注意,他的笔调突然从温柔淡然中“雀跃”起来,因为他发现:“石阵里开出了野生的罂粟花,或许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逃亡者”,“真是令人雀跃啊。”绚烂而逃亡,罂粟之华美与满是锈滓的铁枝,是Jarman生活的两重力度。

无独有偶,罂粟也是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喜爱的花。他很有名的一首诗《Corona》,据说是因故乡田野最常见到罂粟,而红罂粟溅血原野后,“开败后记录出发黑的花蕊,像一顶忧郁的王冠。”

今日的Corona(冠状病毒)令全世界由停摆到重新洗牌,保罗策兰的Corona,却是他据称为“最美的诗”:

我们彼此相望,

我们说些黑暗的事,

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

我们睡了像螺壳里的酒,

像海,在月亮的血色光芒里,

……

是时候了。

是不断的成长令旧有的自我死亡,和许多人在不断破除旧我建立新我的过程中逐渐千疮百孔,朝现实摆布的非人进化不同(死亡终点人终于成为非人),有一种成长的方式,是每一次迎来新的自我,也都是新的一个孩童在自己身上。而这新孩童,既有穿越上一次成长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有新的狮子勇猛纯善——ta重新捡拾体内的热爱,但比上一次生命更懂得如何坚持这种热爱了。

我们睡了像螺壳里的酒,

像海,在月亮的血色光芒里,

……

是时候了。

是不断的成长令旧有的自我死亡,和许多人在不断破除旧我建立新我的过程中逐渐千疮百孔,朝现实摆布的非人进化不同(死亡终点人终于成为非人),有一种成长的方式,是每一次迎来新的自我,也都是新的一个孩童在自己身上。而这新孩童,既有穿越上一次成长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有新的狮子勇猛纯善——ta重新捡拾体内的热爱,但比上一次生命更懂得如何坚持这种热爱了。

猜你喜欢

罂粟小王子孩童
小学生赏花顺便立了个功:铲除125 株罂粟!
Do Softly Pray
小王子
孩童之道
小王子的圣诞节
大理石客厅里的罂粟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