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医教协同对策研究

2020-06-08马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教贫困生健康状况

马晨

摘  要 目的:探究泰安高校某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及医教协同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泰安高校某院系本、专科共5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t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L-90总分97~281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13.16%。该院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贫困、社团活动、独生子女、幼年不幸、近期应激事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结论:应针对影响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教育;医教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020-03

Investigation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on Synergistic Countermeasures of Medical Education//MA Chen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udents in a department of Taian universit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path. Method: By using the self-rating scale (SCL-90)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re us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on 580 students in a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Taian universit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was 97-281,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13.16%. The scores of SCL-90 in this college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ational norm, 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irst three places are: anxiety,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epress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gender, grade, poverty, community activities, only child, childhood misfortune, recent stress events affec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Key words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d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評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各高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2]。大学生自我定位高,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是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3]。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难以甄别,又不愿意主动求助,其心理健康危机意识、自助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充分挖掘医疗、教育优势资源,医教协同,对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意义深远。为此,本研究运用症状自评量表探究泰安高校某院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探究院系层面医教协同的路径选择,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效能。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9年3—6月对泰安高校某院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年级分为四层(专科生分为三层),每层随机抽取三个班,共12个班,抽中的班级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325人(56.0%),女生255人(44.0%),年龄在17~24(21.72±1.53)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0份,筛选得到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94.8%。

调查工具

1)自编问卷: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是否贫困、是否为学生干部、恋爱状况;幼年是否幸福,近期是否经历应激事件。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包括90个项目,涵盖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每项采取五级评分,由轻到重分别赋1~5分,记录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问卷在心理部成员指导下,学生以无记名形式独立填写。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任一因子评分≥2分为心理症状阳性;SCL-90总分≥160分为心理问题检出阳性,存在心理健康问题[5]。正式调查前,由学院心理部成员采取方便抽样选取3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介0.716~0.801之间,问卷内部一致性尚可。

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该院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SCL-90总分97~281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3.16%。各因子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17.15%)、人际关系敏感(16.65%)、抑郁(16.07%)、强迫症状(15.73%)、偏执(13.16%)、敌对(9.76%)、躯体化(9.96%)、恐怖(6.53%)、精神病性(4.57%)。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表1显示该院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系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该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总分<160为心理问题检出阴性,赋值0;≥160为检出阳性,赋值1),以性别、年级、生源、学历层次、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单亲、是否贫困、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恋爱、是否参加社团活动、幼年是否幸福、近期有无应激事件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筛选。表2结果显示,性别、年级、贫困、社团活动、独生子女、幼年不幸、近期应激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学历层次、生源、是否恋爱、是否单亲、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影响。

4 讨论

该院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明显  总体上,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这大概是由于不同性别之间的人格特征所致[7]。一般情况下,男生喜欢运动,在情绪低落或面临棘手的问题时较为主动,有更多情绪消解的渠道,故心理调适优于女生。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年级差异  相对于大一新生,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既往研究表明,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在校园环境适应上差异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在入学初期认识不到努力的意义,没有建立自身内在价值与外界的链接,因此退學、学习倦怠状况多发。而毕业生面临就业、择业、生涯规划等不确定因素,往往面临焦虑、紧张和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8],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独生子女、贫困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  本研究中,相对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这大概是由于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宣泄不良情绪,能在诉说、倾诉中发现痛苦根源进而解除困扰。既往研究显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存条件,贫困生往往面临更多生活、学习压力,极易产生自卑、敏感、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也有研究证实,虽然贫困生自我认同低于非贫困生,但成就动机高于非贫困生[9]。

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作用  社团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可以调节枯燥的学习生活,以兴趣带动能力提升。已有研究表明,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各症状因子得分较低[10],没有经过社团活动锻炼的学生在未来面临应激事件、就业、择业等具体问题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幼年不幸、近期发生应激事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面临危机事件,大学生所感知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处理方式失败,会导致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功能水平较之前降低[11],此时如果不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大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精神心理疾病。然而,心理危机不会突然产生,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因为受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应激事件刺激,也与自身抗压能力弱、自尊心强、固执与偏执的性格特征有关。并且幼年遭遇不幸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隐匿性心理危机,在经历应激事件时,潜在的内心冲突被唤醒,情绪反应往往更强烈。

5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遵循发展规律,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2)把握贫困生心理特点,解决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落实资助政策的同时,强化社会支持,促使学生发奋图强,形成健康人格。

3)完善心理测评方式,发挥医学对心理危机的预警筛查优势。高校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不应拘泥于单纯的量表测量,应将主观幸福感、积极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评估体系,通过团体辅导、访谈、朋辈互助等实现心理测评多样化。目前,心理问题躯体化往往是大学生主动求助的诱因。而医学区别心理学、教育学的优势在于,可提前识别躯体变化,尽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12]。因此,高校应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心理问题预警筛查机制。

4)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有效融合,构建预防—辅导—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学重在预防,普及心理学、医学常识,培养学生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心理学重在辅导、危机干预,医学重在诊断与矫治。通过医教协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纵深拓展,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效能。

猜你喜欢

医教贫困生健康状况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医教结合背景下脑瘫儿童康复管理策略
21-三体综合征儿童医教结合康复干预个案研究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