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2020-06-08徐哲敏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

摘  要:物哀是日本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审美特色,凝聚了日本民族的文学思维习惯。物哀之美学具有悲为美的特点,作品中力求给读者呈现凄凉孤寂、忧郁的审美氛围。理解日本文学的物哀,不仅要充分的感受作品的感伤情感,而且还要仔细体会人、物、情、景的交融,进而实现对人生、自然与世间万物的美的投射。本文主要分析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之美;审美特色

作者简介:徐哲敏(1971.4-),男,汉族,江苏泰州人,留日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日本文学、组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1

物哀这一概念出现在日本的江户时期,由日本文艺学家居宣长提出,物哀的浅层次理解指的是以“悲”为核心的一切审美元素,它更强调文学作品渲染哀伤的氛围,激发人们对哀伤的共鸣。从深层次角度来讲,物哀之美主要由人的感伤、自然的感伤、世相的感伤三种境界。物哀之美更注重的是人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表现人们共同拥有的情感特质。

一、物哀之美的形成分析

1.地理环境因素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从地理上看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屿,虽然相对狭小的空间聚集着众多美景,雪山、大海、峡谷、温泉和樱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使得日本民族更加向往、尊重与亲近大自然。日本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对时节变迁与生活美好有着更深刻的感怀,日本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日本人将自然万物都视作“灵物”,这也造就了日本人民钟爱自然的深层次文化心理。但是,日本国的狭小岛屿又是个灾难与美丽并存的地方,这里由于频繁的火山活动,使得地震频繁,还会遭受到台风、海啸的袭击,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日本人民认为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就如绚烂的樱花不会长久,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日本文学由此带有浓厚的悲伤感。

2.中华文化影响

日本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汉唐文学,中日两国的频繁交往,使得日本传统文化具有深深的中华文化的烙印,尤其是汉唐之交的魏晋玄学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文化,造就了日本独特的审美理念。魏晋玄学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文学观的诱因。魏晋玄学本质上继承了道家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关注人的本体,力求从人的角度探索世界的本源。魏晋名士对世俗压抑的强烈反抗,运用文学作品表达的悲美意识都成为日本文学效仿的楷模。唐代文学积极追求生命激情诗歌,以及中唐以后文人以各种方式寻求生命的解脱,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创作。人与自然关系之辩是魏晋时期的重要哲学命题,魏晋时期讲究的一切随缘、无拘无束、注重个性对日本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日本人在如此自然环境下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理,与《诗经》一脉相承的审美特点,自然界实在之物与内心情感的完美结合,以及礼法与世俗的冲突、热衷于自身个性的释放、运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然的感受,再加上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以及汉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传到日本,这些都树立了日本文学追求空澄静寂的艺术效果。

二、物哀之美的审美鉴赏

1.情境交融

日本文学的物哀从本质上具有中国文学“意境”讲求的情境交融的特征。物哀更多的是借助丰富的客观世界的物象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花、月、水、山都被文人赋予了或悲伤,或喜悦,或幽静的情感。例如,日本文学最著名的《源世物语》主要以“物哀”为审美表现形式,力求把人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上。这部作品更多的借助主人公表现了内心精神世界的悲凉。物哀手法较为清新,真、善、美在情景交融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委婉细腻中构筑了有我之境。鉴赏日本文学会发现,日本文学总是对短暂的事物美有更多的描述,例如,日本人对樱花有别样的审美寄托,日本作家借助樱花表示对美好事物的流连情感,借助短暂的美传递了日本民族的文化追求。

2.形式多样

物哀之美的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文学积淀后,日本文学家在展示物哀之美时更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例如,日本文学擅于运用植物生长来展示不同生命状态。也更愿意借助残缺美表现自己的情感,甚至未消融的白雪、细细的涓流、细弱的残阳,都可以表达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例如,有些作家还将不同的物象结合起来,即使描绘月亮的美好也会略带一点激起感伤的秋风,从而表达出一种淡然的“哀”。日本文学展现物哀之美时或描写,或比较,或铺陈渲染,无论是直抒胸义,亦或是曲折委婉,都表现了日本文学对世相的深刻思考和无限感怀。物哀是传统日本文学审美理念的代表,更是文学方法与体系的传承与发扬。

3.影响广泛

物哀讲究以悲为美的文学气质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的灵魂,物哀已经成为日本具有全民族意识的文学追求。随着日本文学走向世界,物哀理论也逐渐地与世界文学相互融合,物哀具有深层次的悲剧意识,它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很大程度上值得世界文学吸收借鉴。例如,郁达夫深受日本物哀文学的影响,其创作的《沉沦》等都具有独特的主观感伤的色彩。

结论:

物哀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美学理念,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应当充分的借鉴日本文学物哀审美特质中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读者情感共鸣,实现作品与读者的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1]张锦.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外语学刊,2016(5):172-174.

[2]周萍萍. 追尋“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文化解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7(4):81-82.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
网络教学背景下大学日本文学课程改革探讨
日本明治时代文学中的老庄之风
浅析日本文学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分析
《方丈记》的“政治性因素”浅析
以悲为美
论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硕士研究生日本文学研究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