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的命题

2020-06-08郭金晶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穆旦

摘  要:“矛盾对峙”的修辞方法广泛存在于穆旦的诗歌创作中,“矛盾对峙”刻意构造的突转效果,意在对读者的日常庸碌生活加以刺激;“矛盾对峙”之下,真理与传统美德的崇高性遭到消解,人类陷入精神信仰失落的困境,“矛盾对峙”是穆旦现代性反思的文本呈现。

关键词:穆旦;矛盾对峙;现代性反思

作者简介:郭金晶(1996.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01

穆旦在写作诗歌时常将意义相反的词语并置,使两者发生关联,或在同一小节内部,制造情景、氛围、基调的突然转换,还有不同小节之间场景、情节的对立。这些都导致了穆旦诗歌语言的生涩怪僻。那么,穆旦为何要在其诗歌中广泛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重大裂痕,理性主义已经信誉扫地,虚无主义正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灰色背景。”穆旦是一位关心人类生存现状、崇尚真理与传统道德的诗人,其大部分的诗歌思考着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以及人类在世俗化生活下的精神困境。

首先,“矛盾对峙”的艺术策略意在叫醒沉浸在庸庸碌碌日常生活中的人。率先揭示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西美尔指出,“人逐渐在快速的社会现象中隐藏起自己最灵动、最敏感的那部位,自我的心灵与他人的心灵保持并日益加大着‘距离,而变得逐渐灰暗僵化起来。”[1]穆旦在40年代因为维持生计的需要,经常从事枯燥乏味的文职工作,“他是一个不断找工作又不断失业的年轻人,生活平淡、工作枯燥。”[2]穆旦对都市中的八小时工作制深恶痛绝,对于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庸碌、麻木,他在诗中多有表述,《还原作用》写道:“八小时工作,挖成了空壳”[3];《玫瑰之歌》:“没有气流的激变,没有山海的倒转,人在单调疲倦中死去。”[4]在如此疲倦乏味的日常生活中,穆旦渴望着朝气和新生,渴望能到达一个崭新的自由的世界。他在诗歌里实践着自己对新奇、自由的向往,以期达到对现实庸碌灰暗生活的逃离和反叛,创造思想情感上的刺激。《夜晚的告别》、《蛇的诱惑》,气氛由平和突转为紧张,由安静突转为嘈杂;《防空洞里的抒情诗》,防空洞内的阴森恐怖与温馨浪漫的都市生活快速切换;以及《五月》里不同诗行之间,用现代诗笔法写下的现代战争画面,与用古典诗歌形式写下的古朴场景的切换,都是诗人在诗歌中刻意营造突转,打破平庸劳碌生活的艺术修辞策略。对立属性词语的随意组合、联合排布,也是诗人希望自由地遣词造句的表现,不能在生活中实现对自由的追求,那么就在写作中实现自由。

第二,诗人将对立意义的词语并置,消除事物原有的价值含义,意在告诉读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带有反讽意味。原先被认为崇高的事物不再崇高,而变得平庸甚至遭人鄙弃,原先被认为庸俗的事物现在却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诗人在《小镇一日》中写道:“只有鸡,狗,和拱嘴的小猪,/从它们白日获得的印象,/迸出了一些零碎的/鼾声和梦想。”[5]诗人将“鼾声”和“梦想”并置,鼾声与梦想原先的价值内涵已经被打破,“梦想”作为一崇高事物的意义遭到了怀疑。诗人注意到,现代社会中原本富有崇高价值意义的事物遭到摒弃后,世人的观念产生了变化,而这种改变导致的后果就是现代人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成为劳碌的躯壳。“胡塞尔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的享受而轻视精神的需求,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虚和人生意义的丧失。”[6] “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7],“所有科学不能祛除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8]等诗句,就表现出穆旦对于理性、智性发展的怀疑态度。马克思·韦伯则认为现代社会是宗教“祛魅”的世俗化社会,宗教神灵的权威性日益受到挑战,工具理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价值理性的没落。穆旦在其诗歌中表现出许多对世俗化社会,精神信仰失落的思考,他认为世界需要救赎,渴望精神主宰的再次到来,“让我们看见吧,我的救主……我们一切的发明不过为了——但我们从没有增加安适,也没有减少心伤。”[9]

“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從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10]穆旦诗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峙”文本修辞策略,是有其思想源头的。“矛盾修辞”法之下的强烈反差,造成诗歌的叙事节奏的不均匀,往往给读者以刺激、奇诡的阅读体验,再加上穆旦大量诗歌关注现代性给人带来的异化,传统精神价值的失落,可以推断,穆旦刻意运用的“矛盾修辞”法实则与其对现代性的反思有关。“风物长宜放眼量”,生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常怀一颗关怀人类生存困境的诗人,穆旦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以其独特的诗歌文字唤醒着日益被僵化、禁锢的芸芸众生,在诗歌中思考着“生的命题”。

注释:

[1]同上,第81页.

[2]易彬著:《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9页.

[3]穆旦著:《穆旦诗文集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24页.

[4]同上,第29页.

[5]同上,第56页.

[6]潘洪林著:《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第6页.

[7]穆旦著:《穆旦诗文集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67页.

[8]穆旦著:《穆旦作品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9]穆旦著:《穆旦作品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42页.

[10]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94页.

参考文献:

[1]穆旦著.穆旦诗文集 第2卷 日记 书信 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易彬著.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王毅.围困与突围:关于穆旦诗歌的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1998(3):105-113.

[7]潘洪林著.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穆旦著.穆旦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穆旦诗歌90年代后研究综述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穆旦《我看》(节选)
今我不述,更等何时
一直想找机会写穆旦
“穆旦传”的现状与价值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