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的价值功能、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0-06-08周旭霞
周旭霞
[摘 要] 文化养老既是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试金石,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敲门砖。当前由于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定位不明确、政策与设施不完善、内容单一、制度有失公平等问题,对此,应从转变宣传理念、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源供给、搭建阵地平台、壮大工作队伍、倡导互助模式等层面着手,促进文化养老的实现。
[关键词] 文化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杭州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3-0029-08
“文化养老”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实现活跃老化、尊严老化和幸福老化,老年当自立,阳光照暮年;就是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积极向上的多样化精神、情感和心理需求,发现和创造老年生活的趣味和价值,度过有品质、有意义、有尊严的老年生活[1]。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首次提出“文化养老”的概念,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条件的同时,鼓励老年人追求以文化的方式进行养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全国老龄办提出,应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尤其要启发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科学认识和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规律,提高战略意识、理论素养和决策水平,积极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2]。
一、文化养老文献综述
文化养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养老的需求。文化养老是一种基于老年群体内在精神文化需要而产生的高层次养老方式[3]。戴思航、张功翠(2019)通过对嘉兴市典型养老型社区的调查走访,发现老人有基于情感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文化需求[4]。王红涛(2011)认为,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以社会文明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拜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5]。二是文化养老的功能。文化养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提高老年群体幸福指数,实现共享发展的功能[3]。方爱清、王昊(2015)认为,文化养老这一理念既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养老的当代价值是更新养老观念、创新文化传承途径和保障养老安全[6]。三是文化养老的困境。当前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内容单一、专业人才匮乏、老年文化产品较少等问题[7]。叶群华(2018)通过对杭州市老年文化体育发展、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调研,发现城市文化养老存在诸多不足:对文化养老认识不够;相关设备、场所利用率不高;文化养老氛围尚未形成;老年人服务队伍有待加强;老年人文化需求尚未满足[8]。杨湛(2017)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文化养老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社会对文化养老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9]。四是文化养老的实现路径。文化养老需要动员孝道和仁爱的文化精神,整合慈善和公益的文化资源,实现敬老和乐龄的文化理想,以文娱活动实现老有所乐,以老年大学实现老有所学,以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为,以价值实现老有所用[1]。文化养老的可依路径包括探索科学内涵、完善扶持政策、宣传时代理念、搭建阵地平台和组建工作队伍[6]。钟春洋(2012)认为“文化养老”的发展路径,其一,弘扬孝道文化是“文化养老”成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有利条件;其二,培植先进文化是“文化养老”成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基本内容;其三,发展休闲文化是“文化养老”成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實现途径[10]。
作为传统的文明礼仪之邦,尊老、爱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范式。笔者通过走访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杭州市老年大学、杭州市余杭区随园嘉树、杭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水一方养老服务集团,与部分老人、养老机构等进行了交流,对杭州市文化养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二、杭州市老龄化态势与文化养老实践
(一)杭州市老龄化态势
杭州市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9年杭州市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表明,截至2019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6.2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数的19.9%。《杭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末,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80万人,老龄化比例将超过24%;户籍80周岁以上高龄人口超过30万人,高龄化比例超过18%。2018年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情况见表1。
表1 2018年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情况
[杭州市老年人口情况 老年人口数(万人) 占老年总人口比例(%) 60—69岁 100.50 57.62% 70—79岁 46.00 26.37% 80—89岁 24.37 13.97% 90岁以上 3.56 2.04% 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数(人) 282806 失能老人数(人) 29170 半失能老人数(人) 64165 ]
数据来源:《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
迈入深度老龄化的杭州市,在形成全社会尊重老年人、关心照顾老年人氛围的同时,更需解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和谐城市一道绕不过去的民生课题。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老龄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探索老龄化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杭州市相继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
(二)杭州市文化养老实践
杭州市围绕“品质杭城,幸福养老”的老龄事业发展目标,按照“学有平台、为有阵地、乐有载体”的工作思路,坚持服务感动、文化拉动、活动带动、榜样推动四措并举,创新推进文化养老工程,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权益保障、基层老年组织规范化建设、老年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方面成效明显,服务规范,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央视、《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曾多次对杭州文化养老工作进行采访报道。
1.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增多
杭州市非常重视老年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市级财政不间断地下拨专项资金资助创建、改建、扩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场所不断增多。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有各类老年活动室3738个,其中,被命名“星级老年活动中心(室)”2734个。例如,杭州市江干区持续加大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城区层面和各街镇均建立离退休人员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活动场地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支持,利用其空暇时间,错时向老年文娱团队开放活动场地。杭州市十分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8个,建制村覆盖率占比37.8%,惠及43.1%农村人口,为开展农村老年文化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和组织支持。
2.老年文体活动日趋丰富
杭州市通过打造“杭州市老年文化艺术节”“杭州市老年人运动会”“杭州市老年健康生活博览会”“文化养老论坛”等主题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养老品牌。其中,“杭州市老年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杭州市规格最高、影响最深、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老年文化盛会。通过挖掘老年文艺骨干,成立各类老年文化组织,包括乐龄手工艺社、金桥京剧社、好来舞群众艺术协会、帼立艺术团等团队,涵盖音乐、舞蹈、文學、摄影等领域。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老年文艺团队3666个,参与文艺活动的老年人10.46万人;老年体协及各类老年体育团队4509个,参加人数45.32万人;其他老年社团组织295个,参加人数1.23万人1。杭州市下城区还引进浙江黄宾虹画院、中美民间友谊交流馆等文化组织落户,依托社团文化资源,组织开展钱塘灯会、邻居节、文化书市等群体文化活动。全市老年文体活动日趋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养老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
3.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杭州老年大学开办于1985年1月,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老年大学。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老年大学19所,在校老年大学学员2.97万人;全市有老年学校243所,在校老年学员3.77万人。此外,杭州市建有老年电视大学分校16所,老年电大教学点2987个,春秋两季参加老年电大学习的老年学员共34.81万人,平均入学率达10.41%,继续保持全省前列2。杭州老年文化教育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良好局面正在日益形成。
4.老年旅游市场不断拓展
杭州市依托优美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在推进文化养老、生态养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养老模式,提升老年人文化养老水平。如杭州市的淳安县、临安区依托生态环境区域优势,发展山水型休闲生态养老基地,通过挖掘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塑造旅游文化、红色文化和古镇文化等特色品牌;通过区域文化建设,拓展养老旅游市场,吸引外地老年人到淳安县、临安区文化养老旅游度假。
5.老年互助服务不断涌现
杭州市积极营造互助式文化养老风尚,广泛推行“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老人互助服务模式,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关爱大家庭氛围。以“身边的热心人”“老年之星”等为载体,引导低龄老年人帮助高龄老年人,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对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进行广泛宣传,开展“银龄无忧”爱心使者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积极招募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志参加公益活动,特别是有一定服务技能的老年人,不断壮大爱心互助队伍,如杭州市江干区共有爱心互助队员1829名,其中拥有理发、家电维修、养生保健、水电木工、手工制作、书画摄影等特长的队员156人。杭州市鼓励各街镇、村社创新思路,因地制宜提供特色为老服务,志愿服务的形式逐步从单一的广场式、摆摊式服务,向结对帮扶和上门服务为主、广场服务为辅的服务形式转变,如杭州市江干区爱心互助队已实现与全区1000余名孤寡、独居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结对帮扶。
总之,杭州市文化养老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主线、文体活动为载体、心情愉悦为目标,按照“娱有场所、学有平台、为有阵地、乐有载体”的工作思路,把敬老养老融入“娱、学、为、乐”等文化元素之中,构建新型文化养老服务体系(见图1)。通过财政资助和社会公益捐助,建成了一大批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创新文化养老模式,保障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心更加健康。
三、杭州市文化养老的困境与成因
虽然杭州市文化养老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和多样化的老年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养老定位有待明确
文化养老从服务对象来说,属于社会养老事业,从活动内容而言,又属于文化事业,所以,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社会事业。由于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定位不明确,导致社会各界还未就文化养老形成统一的共识,养老工作的重心依然是落在提高物质及硬件保障水平上,对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关注度还略显不够,对文化养老的推动力度较小,未从整体上构建起一个有效的文化养老体制机制。我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由于目前很多家庭属于“四二一”模式,子女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陪在老人身边,有的老人感到在家空虚、寂寞、孤独、失落,老年人的幸福感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二)文化养老政策有待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虽提及赡养人对老年人有精神慰藉的义务,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地方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够,可操作性不强。从杭州市政府层面上讲,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保障比较重视,如相继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深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杭州市“银色人才”建库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但尚缺少促进文化养老事业发展的专门文件或政策,缺少对文化养老服务内容、方式和办法等细致明确的规定。
(三)文化养老设施有待增加
在日益高涨的文化养老需求情况下,由于经济条件、资源保障、服务供应方面的局限,文化养老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文化养老产品供给不足。许多老年人想通过文化学习增加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但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接纳人数有限,许多城镇的老年人要排队等几年才有机会入学,如杭州全市有老年大学19所,在校学员不足3万人,约占到老年人口的2%,还有98%的老年人没有机会参加老年学习,以致近年来老年大学招生爆满、名额难求,“老有所教”难以普及。再如,调研中一些基层单位反映,老年人组建的文艺宣传组、文化协会等,因为缺乏必要的设备、资金和场地,所以许多活动均无法如愿开展。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文化养老公共资源的缺乏。
(四)文化养老服务有待丰富
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开展了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但是在调研中老年人均反映,文化活动实在太少。访谈中也发现个别民营养老机构对文化养老不够重视,缺乏文化养老的经营理念;城市社区中有些老年人活动中心变成麻将室,部分老年人活动中心只挂牌子没有实质内容或者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社区对一些孤寡老人的照料主要局限在日常生活方面,对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较少;文化养老的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是广场舞、大合唱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农村老年文化活动只有看电视、搓麻将等,活動内容单一、层次较低,老年文化消费严重滞后,无法满足老年人心理情感和文化知识的需求。
(五)文化养老制度有待平衡
由于体制和制度因素,不同的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的文化养老服务待遇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的文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较多,对农村文化养老设施建设的资助较少;二是文化养老政策更多惠及离退休干部,对普通工人,特别是农村老年群体的关心不够,表现为享受老年文化服务权利上的不平等;三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养老服务条件相对较好,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条件则相对较差;四是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别,城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可以保证他们安享晚年,而超半数的农村老年人还在田野劳作,没有条件参加文化养老活动。一些农村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成为被家庭和社会双重遗忘的群体。
四、杭州市文化养老的策略与路径
文化养老既是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试金石,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敲门砖。建设文化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杭州市老龄事业的发展,丰富“两富浙江”的内涵,努力实现“基本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跨越,在全市形成“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局面。
(一)宣传文化养老的时代理念
先进理念的传播和人性化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宣传工作。今后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一方面广泛宣传和引导人们更新养老理念,提高民众尤其是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激发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传播文化养老的政策与工作导向,积极开展与文化养老相关的专题和专栏宣传,提高涉老部门对文化养老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把增强老年群体的生活乐趣变成全社会的共知共识。此外,应当鼓励老年人以价值实现老有所用,如鼓励老年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实现立言立德立功;向老年人宣传“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思想,普通老年人可以成为社区向善、老有所教的榜样,达到“善己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境界。加强文化养老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生态环境。
(二)完善文化养老的扶持政策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文化养老离不开各项养老工作政策的扶持与护航。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在文化养老领域中要协同创新,凝聚合力,为老年教育、老年文娱、老年维权、老年社会参与等方面提供细致而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强文化养老研究,制定城市文化养老的发展规划、行业政策和监管制度,推动文化养老规范、有序发展;制定文化养老的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推动文化养老法制化,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权益,建立健全杭州市文化养老的体制机制。此外,文化养老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既需要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扶持社会资源和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形成公办与民办相互促进、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加大文化养老的资源供给
文化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文化养老的资源供给,从政府层面上说,一是强化对社会、社区公共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的文化养老设施、设备的配套完善;二是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对文化设施薄弱的城乡边缘地区、农村地区给予重点关注,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建设;三是发展社区(村)文化养老、居家文化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对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资助;四是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民间团体、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养老,在资金投入、融资渠道、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增加市场力量在文化养老中的份额,促使文化养老主体多元化;五是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活动场地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支持,利用其空暇时间,错时向老年文娱团队开放活动场地。
(四)搭建文化养老的阵地平台
文化养老的具体实现依赖着阵地平台的搭建。一是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年图书馆、老年网络中心等教育阵地的辐射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重回校园的学习机会,采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图书影像资料,科学设计老年人课程,拓展老年教育事业功能。二是加大老年文娱活动中心的建设,设立诸如老年声乐社、戏曲社、象棋社等社团,举办系列音乐舞蹈、养生保健、老年摄影或信息技术的课程或讲座,鼓励和扶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在提供精神愉悦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三是充分挖掘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老专家等老年集体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潜力,在“传帮带”中给予老年人施展才华、发挥余热的空间和平台,让老年人在体验文化养老新理念的同时,开启晚年生活的新航程。
(五)壯大文化养老的工作队伍
文化养老理念与政策得以实施,专业人才是关键。一是需要培养一批从事文化养老的专业工作队伍,强调对文化养老理念、文化养老政策的教育与培训,定期考核其文化养老整体观、文化养老工作素养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为文化养老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人才队伍基础。二是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增加文化养老专业人才供给。三是激活全社会人才的动力,如鼓励养老机构引入兼职文化工作者,丰富人才服务的专业性,提升文化养老的质量,推进文化养老的人才效益最大化。
(六)倡导老人互助的养老模式
很多老人老年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摆脱精神上的孤独苦闷和空巢时的孤单无助。处于退休、空闲状态的健康老人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的需要,而处于高龄、空巢、失能的亚健康老人则有老有所依、老有所护、老有所安的需求。政府应多提倡老人互助的文化养老模式,即倡导健康的老人为亚健康老人服务,以社会参与的方式实现老有所为,也不失为文化养老的另一种实现途径。因为“老人互助”可以产生双重效应,即对服务者来说是“积极养老”,对被服务者来说则是“安全养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共同构建起“快乐养老”的文化图景。通过老爱老、老教老、老暖老和老助老等老年互助方式,实现新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文化。还可以探索试行量化奉献机制,支持互助养老,鼓励有专长老年人加入各类为老服务中,提升文明素养,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结语
随着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物质养老开始向高层次的文化养老转变,这种以丰富精神文化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方式越来越受老年人的青睐,文化养老成为城市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杭州市“娱有场所、学有平台、为有阵地、乐有载体”的工作思路,坚持服务感动、文化拉动、活动带动、榜样推动四措并举,创新推进文化养老工程,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养老的内涵。进入新时代,文化养老已成为城市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必将成为养老领域的一种新趋势、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也将成为我国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跨越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文化养老的指向[N].北京日报,2016-05-09(14).
[2] 潘俊强.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EB/OL].(2018-05-14)[2020-01-17].https://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80514/32407214.html.
[3] 韩俊江,徐彬.文化养老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N].中国人口报,2019-07-05(03).
[4] 戴思航,张功翠.老年人潜在需求视角下的嘉兴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供给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93-94.
[5] 王红涛.宽容理念:“文化养老”的理论基础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173-178.
[6] 方爱清,王昊.文化养老的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及其可依路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4-37.
[7] 沈勤,韵卓敏.新时代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8):72-77.
[8] 叶群华.杭州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的研究与展望[J].职大学报,2018(1):84-88.
[9] 杨湛.社会文化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为例[J].三江论坛,2017(3):41-44.
[10] 钟春洋.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路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1):70-81.
[责任编辑:丁浩芮]
Abstract: Cultural service for the aged is not only the touchst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but also the key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t present, due to insufficient provisions of cultural services for the age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positioning, lack of policies and facilities, lack of diversity in activities, and institutional unfairness. In this regar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cultural services for the ag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anging publicity concept, improving supporting policies, increasing resources supply, building cultural platforms, strengthening working team and advocating mutual assistance.
Key words: cultural service for the aged; population aging; service for the aged;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