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
2020-06-08张静
张静
内容摘要: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教育现象、教育理论、教育启示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彼此勾连,更好地启迪教育的发展。本文试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分析《论语·侍坐》章,还原教学场景,探讨《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的特点,探究其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叙事 《论语·侍坐》章 特点 启示
一.案例背景
叙事研究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已有日趋成熟的研究方式,但是,从教育学角度,“克莱丁宁和康纳利于1900年在《教育研究者》上发表的《经验的故事和叙事研究》”[1]才启迪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学。教育叙事研究将教育现象、教育理论、教育启示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彼此勾连,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研究者的热门选择。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为《论语·侍坐》章)这章堪称孔门教学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借鉴之处。本文分析《论语·侍坐》章,试探讨此章教育叙事的特点,探究其对当今教育的啟示。
二.《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
《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为切入,众学生各自“言志”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结束。笔者将《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整理如下:
(一)目的清晰,各言其志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拯救人世,治理国家。《论语·侍坐》章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
“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在讨论开始之前,由孔子“问志”引出,让学生各言其志。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一直牢记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的教育目的,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课堂。
(二)师生平等,导入轻松
“侍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或老师坐着,学生站在老师近旁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学生或坐或站,都是对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于座位聆听的传统课堂的突破,无形中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缩小教师与学生的差距,师生平等,氛围轻松。
孔子在讨论开始之前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轻松导入,鼓励众人打消身份顾虑,大胆言说。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师生平等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告别“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模式,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倾诉、辩论、质疑,养成思辨思维,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孔门弟子三千,性格、资质各有不同,《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针对四人的“言志”,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想,“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孔子的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四)提问巧妙,循循善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
讨论开始前,将问题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抛给学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并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角度与立足点,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干扰其他学生思维,而是引导、组织其余学生各言其志。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既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的启示
(一)德育为主,目标明确
教育目的是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者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一要坚持“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总目标,以德育为根本;二要将德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三要针对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明确聚焦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使德育和知识教育切实可行。《论语·侍坐》章从头至尾都坚持“言志”这一教学目的,以孔子“问志”为出发点,以学生各自“述志”为主线,以孔子“评志”为归宿,课堂活动紧紧围绕“言志”展开。设置明确聚焦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明确聚焦的教学目的。以教学目的为指挥棒引领并约束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等课堂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
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我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应该坚守德育传统,使学生成长为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主,目标明确”目的观。
(二)师生平等,因材施教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独立平等的个体,平等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孔子教育学生时,不以长者的姿态倚老卖老,不以大教育家的角色居高临下,不以周游列国的思想家身份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切实践行师生平等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态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独特的思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