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如何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2020-06-08胡伟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胡伟

摘    要: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高校图书馆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与困境,为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方面探索一条创新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乡村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1.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1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乡村文化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空间肌理、自然、聚落、生产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另一种是以风俗习惯、精神信仰、民间艺术、历史记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源于乡村社会,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

2015年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对贫困地区的文化帮扶,提出“文化惠农”政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文化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脱贫的一个着力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的社会制度和大批惠农政策的落地实施,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等逐步改善,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化工業化的冲击,传统的乡村文化面临式微。衡量乡村社会的进步不能只看经济增长速度,文化的进步更加重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乡村精神塑造力、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指标,当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缺位,不良文化极易侵入,如果优秀精神食粮的补给不及时,将会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文化强国最大的短板。乡村建设专家贺雪峰认为,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乡村文化自信,传统乡村文化将会逐渐走向消亡。

1.2伴随着新时期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在经济亢奋、人心浮躁的当代社会,相比内心世界的富足,功利主义已影响部分人群的价值观,加上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制度体制的转变,城市文化的强势化、网络信息及多元价值的冲击,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空心化”加剧,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变得冷淡,传统的民间工艺失去了传承,乡村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赡养老人、婚姻关系、邻里关系、代际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凸显的问题仍有很多,农村的衰败不仅是人口的流失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更多的是乡村文化的自我迷失和消亡,传统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导致乡村主流价值的逐渐虚化与乡村公共文化主体的缺失。

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彰显政绩的需求,且文化消费是项长期的投资,不会有显而易见的回报,不符合农民迫切致富的愿望,致使其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弱化,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造血功能缺乏,文化传承断代。当地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多为生活所累,自娱自乐为主;艺术专业类大学生毕业后多在城市发展,传统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减少;在文化产品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没有兼顾绿色发展理念,文化遗产、生态资源本身的价值被忽视,致使一些优秀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过度开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乡村文化失调,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2.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困境

2.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与专业的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馆藏涵盖人文、自然两大学科资源体系,拥有海量的电子资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综合性藏书体系。以秦皇岛市辖区内燕山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图书馆为例,纸质藏书553万余册,期刊5590余册,电子资源860余万种,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260余人。高校图书馆有条件向村延伸、拓展,依托校内各类资源,借助学科服务的机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各二级学院与属地乡村搭建文化帮扶平台;高校图书馆人理应参与谋划,从村公共文化、道德建设、人才培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多做些努力和尝试,组织广大读者利用实习实践及寒暑假时间深入乡村,适时从不同侧面切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在形式和内容上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国内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多为提供管理、服务及发展咨询与指导,对口帮扶基层馆、农村书屋建设,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社会机构于2014年为青海玉树援建“北京大学图书室”;国外帮扶模式多为向社区开放、提供在线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如校地共建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图书馆改造社区”运动。

2.2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保障机制。

真正迫切有文化需要的地方仍是广大乡村地区,地方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投入建设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公共图书馆设有流动书车,这些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数量多分布散,地方政府和公共图书馆资源、人力有限,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作为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无论在数量还是基础条件上,都具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条件,利用各自图书馆的不同资源特色,有能力为乡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服务社会既能促进教学深化科研,又是高校应用型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双重需要,既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强化内部管理,又可提高对外服务的能力。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不同,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所有人员、资源归学校管理,主要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科研,虽然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如援建农村书屋、送书下乡送书进校等,但囿于体制限制,深层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跨层级跨行业的合作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制度保障打基础、指方向、建平台。目前,政府文化部门、公共图书馆、文化企业、高校图书馆都是各自为战,为广大农村地区输送着不同的文化服务,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大图书馆”理念,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没有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高校图书馆就难以开展持续有效的文化服务活动。

3.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3.1探究乡村文化需要,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高校图书馆要承担文化传播的使命,转变传统服务理念,增强参与性、共享性的社会服务意识,运用大数据思维完成对农村、农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分析,才能提供对等的具有实效性与参考学习的教育文化,而不是给予关照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依托强大的高校人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文化推广活动,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弘扬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活动培育良好的家风、民风、乡风;通过举办乡镇孝亲敬老、踏实创业等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导广大农民恪守本分、勤劳致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传统美德扎根心灵深处,让农民重拾习俗、礼仪、制度、信仰的记忆,激发民众内在转变,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

其次,高校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的不断充实为文化推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脑、手机等通信设备在乡村已不再是奢侈品,但农民信息检索能力却有待提高。一方面由图书馆负责面向广大农民建立特定的微信公众号,用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性扩大影响力,开通数字咨询和远程服务,针对性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人文历史、健康养生、农业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享数字视频资源的推送,进行正能量的文化指引,让农民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所需资讯,快速查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与高校专业人员优势,与政府文化部门、地方公共图书馆一起组织开展具有文化普及和推广意义的文化讲堂、法律咨询与援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强化法律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做到内强意识外树本领,由内而外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3.2加强乡村阅读推广,助推基层文化管理。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教育支持的责任。在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图书馆可协同二级学院及大学生社团帮扶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定期选送儿童优秀读物,组织中小学生到大学图书馆参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制作与经典阅读资源相匹配的视频、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与中小学生建立互动交流体系,进行图书导读,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拓宽眼界,实现自主学习与开放学习。除此之外,还在广大师生读者中征集志愿者,对农村老人、妇女、留守儿童进行定向阅读陪伴引导,从生活观念、家庭美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增强群体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嵌入乡镇文化站与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乡村图书室的图书资料针对性和更新速度满足不了农民阅读的新需求,影响书籍的使用率和农民的阅读兴趣。学科馆员在协助进行图书资料规划与建设的同时,要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图书期刊的分类、排架、检索等基本职业素养,增加针对性的文獻传递服务,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图书馆协同阅读推广志愿者还要帮助乡镇文化站培养阅读推广人,将科技、法治、健康、和谐乡村的理念融入其中,由乡村阅读推广人适时实地地传播知识,由点到面地带动,逐步建立农村阅读新生态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民建立文化阵地。

3.3进行文化资源普查,引领区域文化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文化资源利用不足,自然风貌、民俗、器物、信仰、礼仪规矩、道德伦理等大量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力量。高校图书馆要引导政府、农民在文化资源和遗产的保护开发上树立生态博物馆理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筑牢群众基础,农民要树立文化主人意识,自觉参与到保护祖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工作中,高校图书馆作为纽带,统筹各项资源进行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即使是未被认定的文化遗产,如农业遗迹、民族村寨、民间技艺等,都应秉承整体保护、原地保护、自我保护、动态保护的理念指导保护与开发,使物质遗存妥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高校图书馆还应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在区域文化发展中勇挑重担,充分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优势进行专项文化研究。参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的收集整理,建立当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基本谱系;搜寻当地古籍、方志、传说等,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的精髓,编辑专题研究资料,为地方决策提供服务;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增强民众的乡土情结,拓展乡村文化的多功能性,推动承载本乡人和城市人共同的“乡愁”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文化品牌,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更多的时代内涵,逐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3.4构建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合力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地方图书馆应该为高校图书馆搭建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平台,统筹协调机构,组建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便于建立文化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整合各校优势资源,形成传统型服务科研教学和外延型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体系。无论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乡村文化制度设计,还是乡村精神文化塑造等,都需要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运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等科学理论进行指导。这些正是各高校拥有的宝贵资源,完全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

服务社会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仅凭高校图书馆及社会文化力量的参与推进效果是有限的,必须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从资金到保障机制给予充分的保障。政府、各高校图书馆、文化行业三者形成合力,充分实现地方和高校资源的共建共享,协同服务,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4.结语

在信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及文化惠民的形势下,如何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实现高品质文化服务的准确送达、培养民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获得感,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要站在关注文化民生的高度,自觉履行服务地方的职能,积极联合地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地方政府、乡镇文化站等共同进行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开辟一条创新且切实可行的乡村文化建设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元洲.浅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J].思路视野,2018(07):32-33.

[2]李明.论高校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主体地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4):98-103.

[3]郭利伟,冯永财.中外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模式[J].图书馆论坛,2016(9):40-51.

[4]周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项目来源:2019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立项课题《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19079)。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