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责任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2020-06-08罗艳梅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改革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

罗艳梅

摘    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程,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精神陶冶和道德规范等重任。要高度重视高职学院的大学语文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职业精神,以这些职业精神为统领,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和教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高职学生重视并践行这些职业精神,提高他们未来在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改革途径

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包括对人进行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等内容。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为华夏儿女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大学语文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虽然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①,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不重视大学语文课,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措施将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院大学语文课开设现状

1.开课专业少、课时少。

在我院七个系中,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的只有设计艺术系。部分系对部分班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如经管系、轻工系,他们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单招免费定向培养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部分系用应用文写作或艺术与文学作品鉴赏等课代替了大学语文,如酒食系、机电系等。个别系完全取消了除思政和英语以外的人文素质课,导致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質得不到提高。

艺术系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但课时数很少,一共48学时,分两期完成。第一学期为大学语文,第二学期部分专业改为应用文写作。经管系、轻工系的单招免费定向培养班课时数只有24节,一学期完成。酒食、机电等系的应用文写作或艺术与文学作品鉴赏,课时只有24学时。因课时较少,教师无法对很多重要问题讲深、讲透,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2.大学语文教材模式陈旧、内容单一。

大学语文教材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教师和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于2012年,至今已有7年。虽然是规划教材,但其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裁+文选”模式,内容比较单一。全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科普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择了数量不一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代表作品。教材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力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编排体例来讲,“体裁+文选”的模式较陈旧,没有精读、泛读的区分;从所选作品看,部分内容不新颖,时代感不强,有些篇目与中学教材重复,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没有体现行业或专业特色;从课文内容看,每篇课文由作品简介、正文、注释、赏析和思考练习等传统内容构成,强调了对作品的鉴赏和审美,但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比较少,欠缺职业教育的特色。

3.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的艺术系,学生的文化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分数更低,文化基础更弱。他们大多不喜欢语文课,认为学习大学语文对自己的用处不大,除了课堂时间外,他们平时几乎不看大学语文教材。觉得大学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太难,且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更喜欢在视觉和听觉上有强大冲击的声音和图像资料。上课时,老师往往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对于老师课后布置的任务,或者拖延完成,或者直接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很难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后作业,语文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其他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的专业,学生因文化基础不强、专业学习压力大等原因,一般不会主动阅读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及英语的过级和各种专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上。

4.教师教授大学语文存在主客观软肋。

目前我院撤并了基础部,不再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分配到各系部的专业教研室。这些教师面临转型的压力,还要完成科研、优质建设等任务,再加上学生对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不浓,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将全部热情投入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上也继续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较少,最后形成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的恶性循环。

二、我院存在问题的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忽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我院从学校、教师到学生普遍存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忽视大学语文课教与学的问题。学校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指导下,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强化学生的专业和实践性教学,忽略大学语文课的作用,各专业都压缩甚至取消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从教师层面看,虽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因面临转型、科研等多重任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精髓教给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难度可谓不小。从学生角度看,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吸引力明显不如网络小说和游戏,而且中学阶段学到的语文知识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习语文。三方在认识上的偏差共同造成了大学语文课在我院边缘化的现状。

2.文化基础弱、专业学习任务重,使学生放弃大学语文的学习。

我院是一所公办高职学院,主要面向四川省和部分西部省市招收三年制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虽然我院的录取分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算中上水平,但总体来看,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普遍不高,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另外,高职学制虽然是三年,但不少专业规定了半年甚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实习以外的学习时间又被大量专业课程占用,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大学语文学习,因此开设大学语文的艺术系有不少同学直接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3.科研、转型等压力让教师难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大学语文的教学及教材更新上。

我院从2017年起,撤销了基础部,所有语文教师全部归并到全院七个专业系部。诚然,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转型是教学创新改革的方向,但语文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实际问题:一些语文教师一边承担了大量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一边还要加强学习,融入新专业,完成科研等任务,难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法和更新教材。

三、我院大学语文课改革的途径

1.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大学语文教学。

高职教育虽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但绝不能只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相反,职业教育的理念应当回归到先把学生培养“成人”再让学生“成才”上,因此学校应把对人文教育产生极大影响的大学语文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写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学分及课时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同时给予大学语文教师更多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摒弃功利思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语文教学工作中,以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学生应在老师引导下端正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终生学习的目标。

2.更新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引领者。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应在尊重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实基础上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专业要求。教材的编写体例可以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即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如砥砺奋进、精益求精、推陈创新等职业精神作为编排的基础模块。在每种职业精神统领下,再选择针对我院轻工行业特色的文章。例如在砥砺奋进精神模块,可以选择体现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奋勇前进的作品,如冯友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在推陈创新精神模块,可以选择《史记·货殖列传》(节选),让学生思考司马迁经营思想的创新。因为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文章的选择应以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主。教材还必须体现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在每个章节增加相应的写作及口才训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富有成效。

根据教材特点,大学语文课适宜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即把授课内容分为知行合一精神模块、精益求精精神模块、砥砺奋进精神模块,将相关的语文知识、口才训练及写作的技能训练融入每一模块中。语文知识教学不再强调字、词、句等语法知识的掌握,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理解作品,领悟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职业精神,认可这些职业精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并自觉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训练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对这一模块学习后的感受和领悟,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各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同一模块的内容形成从抽象的语文知识到具体的语文技能之间的转换。同一模块中,还应根据专业群的不同要求,分别强化训练学生的不同能力,如强化理工专业群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文管专业群学生的表达能力、艺术专业群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讲授法、案例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手段也适合本课程教学。无论哪种教学手段,都要以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职业精神为核心。

总之,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课。要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和教法。要使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领会并践行蕴含在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职业精神,并让这些职业精神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注释:

①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8.

参考文献:

[1]陈学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大学语文课的实现与反思[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39-42.

[2]王金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8(6):25-26.

[3]王莹.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之中的策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4):6-7+92.

[4]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发[J].文教资料,2009(9):71-73.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國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课题。

猜你喜欢

改革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工科院校数理基础课程改革构想
浅谈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