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的工程导论课程探索与改革
2020-06-08沈艳
沈艳
摘要:以“立德树人”为引导,结合工程导论课程实际,深挖该课程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构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思政“教室—基地—网络”三堂联动机制,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思想素质上齐头并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且还能够促进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导论;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169-02
教高〔2018〕2号文指出,在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中,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业已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想素质齐头并进,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4]。工程导论作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机械电子、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工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开设至今已有十余年。课程组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导论课程中,逐步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态势。
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交融的教学体系
(一)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
工程导论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程职业有一定的了解,树立自己的努力方向,为后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在未融入思政教育之前的目标更加侧重于工程知识的传授、工程意识以及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塑造。因此,课程组应在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重新构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交融的课程目标。新目标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培养其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前后目标对比如图1所示。
从新旧目标对比中可以看出:新目标保留了旧目标中的第1点和第2点,其二者是学生今后从事工程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目标3不仅涵盖改革之前的目标3、4、5,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进一步强调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对工程素养的影响,特别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强化绿色思维和生态意识;目标4和目标5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目标5,其旨在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其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二)挖掘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内涵和载体
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课程组梳理了教学内容,新增工程伦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等内容,其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内涵,明确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教学方式和承载途径,打造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模块或典型案例,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课上与课下教学育人相结合的全程性。
例如,在工程学概论中,课程组构建了工程发展史模块,通过“四个一”活动,即一个典型工程、一个人物的匠心故事、一篇或一部有关工程的文章或图书、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工程的发展史。以PPT和相关影视资料作为表达载体,向学生展示世界目前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体现了天人和谐的理念,蕴含着生态伦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
二、建立“教室—基地—网络”三堂联动机制
当前,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室中完成,尽管学校也会安排学生参观金工实习车间或气象观测场,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而网络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一)授业与解惑
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挖工程导论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地将思政教育“无痕”融入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承,又强调价值的塑造。例如,在讲授“工程”概念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了中国古代工程主要是指楼台亭阁,并以岳阳楼为例,向学生介绍其历史并引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作者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来引导学生树立家之根、国之魂,牢记自己的责任担当。
(二)体验与实践
在基地教学中,通过实地体验和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专注专业课程学习,强化情感共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探究以及参加各类竞赛等活动,在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其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及协作奉献精神。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大气观测场和大气博物馆让其了解中国气象探测仪器的前生今世,并为先人前仆后继、默默无闻和不计回报的精神所感染;特別是通过向学生介绍镇馆之宝,可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国之大任。
(三)传承与创新
网络作为第三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工程导论课程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教书育人,围绕思政元素,组织学生借助抖音等各种软件工具,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制作并发布微课,实现在线与离线协同育人,彰显工程导论吸引力,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抬起头。
三、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把加强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5]。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专业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学科知识传授者层面。由此可见,工程导论课程能否有效地融合思政理念,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导论课程组定期开展课程组研讨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与课程组教师讨论思政教育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如利用学习强国App,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引导教师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更好地肩负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使命。
四、结语
习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工程导论课程组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拓宽了学生思想教育思路。
參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10-08.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3] 余有贵,王放银,伍强,黄秀琼.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中把好“三道关”—以《酿酒工艺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04):194-196.
[4] 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6):66-69+91.
[5]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Abstract: This paper ta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deeply, and enriches the resourc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y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course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is course framework, a three-category "classroom-base-network" linkage mechanism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built up, which not only enables students to advance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but also promo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