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2020-06-08张利华薛学峰施东平

关键词:凝血功能

张利华 薛学峰 施东平

【摘要】目的 探讨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进而分析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输注的凝血效果。方法 分别测定启东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56例大量失血患者,28例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为对照组,另外28例患者既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又合并输注冷沉淀为观察组,观察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情况。结果 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指标PT,APTT,FIB,TT,PIT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后对凝血功能有直接影响,及时准确输注冷沉淀是大量失血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大量失血;冷沉淀;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55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1

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输血技术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1]。临床上抢救大量出血患者时,需要大量补液或者输血以快速扩充血容量,极易造成患者稀释性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由于冷沉淀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等多种凝血因子,在内源性凝血途径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能显著增强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和聚集功能[2]。因此,本文选取56例大量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抽取56例大量失血患者,28例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为对照组,另外28例患者既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又合并输注冷沉淀为观察组,观察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情况。

1.2 方法

(1)标本采集时间

输血前患者及时抽取样本,输血后24h内抽取样本

(2)凝血功能检测仪为希生美康CA-1500/CA-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3)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

(4)检测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血小板(PLT)

(5)對照组

男17例,女11例,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60.06±16.28)岁。输注红细胞悬液8.5 U~12.5 U,平均(10.36±1.07)U,新鲜冰冻血浆200 mL~2000 mL,平均(1173±527)ml,有1例另外输注血小板10U。观察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8.73±16.63)岁。输注红细胞悬液4~20.5 U,平均(12.53±3.88)U,新鲜冰冻血浆200mL~3100 mL,平均(1770±661)ml,冷沉淀5~20U,平均(10.10±4.42)U,另外有4例各输注血小板10 U。及时检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值判断APTT:20~40秒,如大于参考值10秒以上则视为异常。PT:10-14秒,如大于参考值3秒以上则视为异常,TT:14~21秒,如大于参考值3s以上则视为异常。FIB(2~4)g/L。PLT计数(100~300)×109/L。冷沉淀在37℃水浴快速解冻后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2 结 果

观察组即既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又合并输注冷沉淀组PT、APTT、TT、FIB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单项凝血指标改善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即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组改善不明显,甚至还有恶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均有恶化趋势,由于部分输注血小板的原因观察组略好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大都还维持在50×109/L以上,如低于此值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3 结 论

冷沉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发现并且应用,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Ⅷ因子,因此最早用于治疗血友病,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冷沉淀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遍及各临床专业科室[3]。在大量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后,早期联合输注冷沉淀可以使患者血浆中的纤维结合蛋白活性得到提升,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升纤维结合蛋白生物胶样作用,增强患者的止血和组织修复能力,降低患者伤口的感染率,从本院临床及时联合输注冷沉淀抢救大量失血患者过程的实践证明,及时准确地输注冷沉淀确实为对大量失血和大量输血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减少的程度及出血程度都不尽相同同,因此冷沉淀的输注指征和剂量的确定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同时,我们一定要严格掌握冷沉淀的适应症及输注指征,确保需要的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输注。

参考文献

[1] 王 静,黄远帅,张洪为.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疗效的Meta分析[J],西部医学.2017,(29)03,393-398.

[2] 尤海菲,尹 文.国内外输血医学教育初探[J].中国输血杂志中国输血杂志.2016,(29)05,535-538.

[3] 董 伟,戴宝剑.冷沉淀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0):1772-1773.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
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