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勐海县刚竹毒蛾调查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2020-06-08王仕华王巧燕宋军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3期
关键词:勐海县黄白色毒蛾

谢 翔,王仕华,王巧燕,宋军平

(1.勐海县林业局,云南 勐海 666200;2.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林业有害防治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和减灾工程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保护林业建设成果,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推进“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重任。勐海县地理条件复杂,境内交通发达,边境线长,对外贸易便利,导致了各种虫害四处伺机扩散。再者,随着人工纯林面积的增加,各种病虫危害也日异加剧。现今,由于害虫的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也逐渐变异或减退。因此,研究森林虫害的防治技术对于林木的生长成材变得尤为重要。据此,本文从2016—2018年针对勐海县危害竹类较为严重的刚竹毒蛾进行调查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旨在为勐海县的竹类发展及有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勐海县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和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和澜沧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56 km,总面积5 511 km2。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368 595.3 hm2,活立木总蓄积为28 536 330 m3,森林履盖率为60.33%。其中:思茅松面积为25 742.9 hm2,竹林面积为7 945.6 hm2,杉木面积为605.9 hm2。勐海县属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林木四季常绿,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土壤类型,使勐海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产业较发达,林产经济成为勐海县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调查

野外踏查主要以样线法为主。利用公路、河流、林间道路、林班线等现有的路线对竹类地块进行调查,每月1~3次监测刚竹毒蛾的生活史及其变化情况。

2.2 勐海县森林虫害刚竹毒蛾的分布调查

2016—2018年对勐海县的有害生物进行调查,在勐遮镇曼洪村委会曼洪村的集体林,发现有刚竹毒蛾危害的竹林达666.7 hm2,每年均有发生,调查期间对刚竹毒蛾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监测研究,并进行防治试验。具体分布区域如图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寄主为甜竹、黄竹、苦竹等,受害竹林大面积发生时可将竹叶吃光,使竹腔各节内积水,致被害竹林成片死亡,下年度竹笋减少,成竹产量下降。

图1 勐海县刚竹毒蛾的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in Menghai County

3.1 形态特征

3.1.1成虫

雄蛾体长10~11 m m,翅展28~30 mm,复眼黑色、圆形突出、触角双栉齿状,触角干黄白色,栉齿黑色,头胸和腹部浅橙黄色,足黄白色,颈板和刚毛簇色略深,前翅橙黄色,其前缘和中室处颜色较深,后翅浅橙黄色,内缘颜色较深,略带橙黄色。雌蛾比雄蛾体形略大而体色较浅,体长12~13 mm,翅展32~35 mm,头、胸和腹部浅黄白色,颈板和刚毛簇呈浅黄白色,前翅浅黄白色,半透明,少数斑点浅褐色,后翅污白色,半透明,后缘近中央处斑点黑褐色[3]。

3.1.2卵

半球形,直径0.8~0.9 mm,上部略平,卵孔在略凹陷的正中,凹面中央有一褐色小点,卵孔周围有鳞片状刻点。

3.1.3幼虫

老熟幼虫头宽3.2~3.7 mm,体长20~25 mm,体被黄白色和黑色,长短不一的毛,呈丛状或刷状。前胸背板两侧各有一束向前伸出的灰黑色羽状毛。1~4腹节背面中央有4簇桔黄色刷状毛,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簇橘黄色刷状毛,腹部末节背面有1束向后伸的灰黑色丛状长毛[3]。

3.1.4蛹

黄棕色,短径5~6 mm,末端臀棘30~43根,臀棘端部膨大略呈豆芽状,基部共生一束。

3.1.5茧

椭圆形,由纵横交错的蔳丝网组成,茧薄浅黄褐色,杂有毒毛,长约15 mm(图2)。

3.2 刚竹毒蛾的发生规律

刚竹毒蛾在勐海县勐遮镇是1年2代,第一代以卵或1~2龄的小幼虫在竹上越冬,幼虫翌年3月中旬出现并取食危害。幼虫4月下旬化蛹,蛹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成虫5月上旬至下旬为第一次危害。第二代为8月初至9月初,幼虫期8月中旬到10月初,蛹期9月底至10月底,成虫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为第二次危害。10月中旬成虫产卵越冬(图2)。刚竹毒蛾喜温暖湿润环境,虫害初期常发生于海拔500~800 m,背风向阳的山腰或山脚处,然后向周围扩散。

3.3 生物学特性

1)成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在清晨或黄昏活动较为活跃。雄雌在清晨多次交尾,卵多产在竹叶背面,每次产3~14粒,成直线排列,每雌虫平均产卵70粒左右。

图2 刚竹毒蛾的卵、幼虫、蛹、茧、成虫Fig.2 Egg,larva,pupa,cocoon and adult of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2)幼虫:幼虫一般5龄,1~2龄有吐丝下垂随风扩散习性,善爬行,能弹跳。老熟幼虫群集结茧在竹叶背面和竹节线下。幼虫主要取食竹叶,但在食物缺乏时,也取食林地周围其他禾本科植物。在勐遮镇发生区域周围为农田,在监测时发现禾苗上到处都有刚竹毒蛾幼虫危害禾苗叶片。

3.4 防治技术

3.4.1计划烧除清除老熟幼虫

根据监测结果,每年勐遮镇发生地的刚竹毒蛾老熟幼虫危害发生在2—3月、10—11月,表现为群集结茧在竹叶背面和竹节线下。因此,在老熟幼虫危害期有计划地实施计划烧除,可烧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减少取食竹叶的危害。

3.4.2化学防治

1)喷雾防治。可施放生物农药森得保粉剂(用喷粉机直接喷洒),用量为15~39 kg/hm2喷洒30 min后虫体脱落死亡。喷药时要顺风方向将药粉向上喷洒,喷洒宜选择晴天早上或者雨后,叶上有露水时喷洒,药效会保持较长时间,喷洒时注意风速,风速超过3 m/s,停止作业[3]。

2)熏蒸法。采用8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进行焚烧后的烟雾进行防治,杀虫效果达97%,不足之处是施后易分解,残效期短。

3)生物防治。利用频振式杀光灯诱杀成虫。挂灯位置选择在开阔地,高度为离地1.2~2 m处,注意及时清理捕杀的成虫,此方法主要诱杀成虫,用于降低虫口密度。

4 建议

4.1 加强预测

以县为测报站、以各乡镇为测报点,建立一个覆盖全县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对辖区内的竹类资源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刚竹毒蛾的分布及其变化动态。既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也要结合竹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县刚竹毒蛾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林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2 改善竹林健康状况,减少造成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抗虫品种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减少造成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4.3 专、群结合,群防群治

抓住虫害化蛹、羽化、产卵、幼虫初孵的薄弱环节,发动群众采用专、群结合的办法大搞人工采茧、诱蛾、采卵及用喷粉袋喷杀群集未散的初孵幼虫。

4.4 实施计划烧除

每年2月中、下旬,在幼虫未爬上树前,有计划地实施计划烧除,也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勐海县黄白色毒蛾
刍议飞防蜀柏毒蛾与蚕桑产业和谐发展
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危害的研究初报
勐海县总工会:开展“六一”节慰问活动
勐海县总工会: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勐海县总工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企业
牛膝
泽泻
如何防治肾毒蛾
月出
龙眼木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