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2020-06-08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胡 洁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其对宪法及法律的看法和观点,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自身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并且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法治素质的高低和社会法治发展的进程。“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在课上将法治意识厚植于学生的心中,帮助他们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出现这种问题,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淡薄,再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与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矛盾。这样的情况使得一些初中学生的意识、行为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出现了偏差,由此产生了矛盾,甚至酿成了严重后果。因此,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成为当下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为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一线教师了解学生法治知识学习情况和法治意识现状,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难点和重点,设计问卷组织调查,旨在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此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某区初中七年级在校学生,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472份,其中男生729名,占总人数的49.52%,女生743名,占总人数的50.48%。此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借助网络调查问卷工具进行采样,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学校,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本次调查问卷的覆盖面较广,该区七年级学生基本实现全员参与,在调查对象中还有来自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68名。调查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进行了统计与整理,确认调查数据真实有效,样本来源较为全面并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的理论依据
首先,明确法治内涵。“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本质、内涵并不相同,极易混淆。法制教育主要以传授法律知识为重点,而法治教育则是在法制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的培养,这正是设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意义所在。其次,界定法治意识的概念。法治意识是一个不同于法律意识的、具有价值指向的概念,它表现为公民对法治的理解、认同、参与、捍卫与信任,其内容以宪法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契约意识、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等为主。其中,培养宪法意识是培养法治意识的最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心理基础。再次,明确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社会作用。公民具备法治意识是成为法治社会合格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催生适应法治社会的良善规则并保证其实施的基础,还是指引公民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培育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支持、争取社会共识、培育运行土壤的重要保障。这些是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逻辑起点。
(三)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依据上文所述,我们应从法治内涵入手,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制定的培养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要围绕宪法意识、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意识展开,再分别从知识(原有法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法治的基本态度)、行为特征(践行法治的行为表现)这3个维度,结合生活实际,尽可能地将覆盖面扩大至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来进行问题的设计。设计好后的调查问卷共有24道选择题,其中1至4题,设计目的为了解学生宪法意识现状;5至8题,设计目的为了解学生守法意识现状;9至12题,设计目的为调查学生对于权利义务意识认知的现状;13至16题,设计目的为了解学生契约意识现状;17至20题,设计目的为了解学生程序意识现状;最后的21至24题,则是为了了解学生规则意识现状而进行设计的。
二 调查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此次问卷调查共计回收问卷1472份,汇总数据后绘制相关图表如下:
表1 数据汇总
续表
问卷共设计24道题,其中第4题、第13题、第24题为多选题,其余21道为单选题。汇总结果显示,多选题选择结果超过填写人数两倍以上,而单选题选择结果与填写人数一致,表明全体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均严格按要求回答了问题,此次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宪法意识调查在问卷中,共设计4道题用以调查学生宪法意识的情况,分别为第1、2、3、4题,其中第3、4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表2 你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吗?(第3题)
表3 下列对宪法的认识,你认同的有(第4题、多选题)
在表2中,数据显示,仅有6.42%的学生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宪法,而高达55.81%的学生表示自己只是略微了解宪法,这说明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多。这样的情况在表3中也有所体现:在关于宪法的核心精神和概念的测试中,虽然有83.18%的学生认同“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一宪法核心精神,也有83.75%的学生认同宪法“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仍然有72.54%、61.66%的学生对 “规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管理公民的具体事务”这两个内容有误的选项表示了认同。通过对学生选择结果的分析,我们可知当代初中生对宪法的主要内容、价值、作用和精神认识得不到位,由此也能推断出他们对于宪法意识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宪法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2. 学生守法意识调查
在问卷中,共设计4道题用以调查学生的守法意识情况,分别为第5、6、7、8题,其中第5、6、7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表4 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了一件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你会怎么做?(第5题)
表5 父母因管教而打骂自己的孩子,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属于(第6题)
表6 当你被同学欺负时,你会怎么做?(第7题)
在回答第5题在网购中遇到商品有质量问题,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93%的学生选择了先沟通,使用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回答第7题“当你被同学欺负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仅有0.95%的学生选择了“以暴制暴”的解决方式,而不少学生都选择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一选项。上述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守法意识,愿意自觉遵守和运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于涉及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的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身处困境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还不强,比如在第6题中,虽然有47.89%的学生认为父母打骂孩子属于侵权行为,但仍有52.11%的学生对父母打骂子女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表示不知道或不确定,甚至是认为天经地义。
3. 学生权利义务意识调查
在问卷中,共设计4道题用以调查学生权利义务意识情况,它们分别为第9至12题,其中第10、11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表7 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店员告诉你,如不索要发票,可以赠送两瓶饮料。你对店员的提议怎么看?(第10题)
表8 人肉搜索是不是公民享有的权利?(第11题)
在这一部分调查中,77.92%的学生知道饭店不开发票是逃税行为,但有22.08%的学生明确选择要饮料而不要发票或者对此不甚在意;另外,在面对“人肉搜索是不是公民享有的权利”这一问题时,只有46.1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对于公民依法行使权利的边界与权利义务相统一等概念的认识程度尚好,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此方面认识不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初中学生比较注重实现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对于履行法定义务则表现得有些消极。
4. 学生契约意识调查
在问卷中,共设计4道题用以调查学生契约意识情况,它们分别为第13题至16题,其中第13、14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表9 通常,你答应朋友做某事后,你会怎么做?(第13题、多选题)
表10 你借给别人钱时,是否会让对方写借条?(第14题)
在对学生契约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初中学生的契约意识会产生动摇。在回答第13题时,虽然有82.47%的学生表示会想方设法完成对别人的承诺,但又有50.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帮人最好,但是不影响自己才行”这一选项。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还显示出有些学生对于订立契约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得还不够明确,在这方面有待加强,如在回答第14题时,有高达43.21%的学生表示自己借给别人钱后不会要求对方写借条,另外还有11.4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发生因钱与他人闹得不愉快的情况。
5. 学生程序意识调查
在问卷中,共设计4道题用以调查学生程序意识情况,它们分别为第17题至20题,其中第17、18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表11 小明的爸爸和朋友产生了财物纠纷,随后小明爸爸将对方起诉到法院,小明的姑姑碰巧在这个法院担任法官一职,那么小明的姑姑能参与这个案件的审理吗?(第17题)
表12 某校评选三好学生时公布了下列程序:公布评选条件、组织评选、上报评选结果。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没在全校公示结果。对这名学生的质疑,你的看法是(第18题)
根据表11显示,对待近亲属参与案件审理这一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正确,证明他们对案件审理中的“回避制度”有了明确的认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有38.99%的学生对此不甚了解,甚至回答完全错误,这样的结果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司法程序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在另一个问题中,面对“三好生评选结果未在全校公示”的质疑,约30%的学生认为全校公示环节无必要、无所谓,这暴露了一些初中学生头脑中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储备,内心尚未树立起程序意识的现状。
6. 学生规则意识调查
在问卷中,共设计4道题用以调查学生规则意识情况,它们分别是第21题至第24题,其中第22、24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表13 某天中午,你正在学校食堂自觉排队打饭。突然,你的好朋友出现在队伍旁边,并向你请求:“麻烦你帮我刷一下卡,打一份饭。”此时的你会怎么做?(第22题)
表14 生活中,你如何看待个别人直接将共享单车骑进自家小区并停放在楼下的行为?(第24题、多选题)
在表13中,对于好友插队打饭的请求,有74.39%的学生选择了建议好友到队伍后面去排队;在表14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共享单车被个别人骑进自家小区并停放在楼下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其违反了道德与法律且自私自利。这说明,在某些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数学生是能够并且愿意遵守规则的。但是,针对共享单车“私享”的情况,仍有37.09%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行为“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邻居”,27.98%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行为“无所谓”,这一结果表明,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综观本次初中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结果可知,初中生所具备的思维独立性、批判性使他们的法治意识的发展呈现出了“动荡”的特征。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认知和判断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法治意识,表现出能够从外在现象深入到问题实质进行正确评价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少数初中生的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且存在认知冲突、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从社会和学生个体需要2个维度,进一步厘清、更新法治意识教育理念与方法。
(一)在法治知识理论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活场景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条例,而是通过积极行动对社会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目的的行为规范。因此,学生建立法治认知首先需要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其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把法治理念与生活场景密切结合,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其真正感受到法律就在他们的身边,由此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再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讲解,不断加深其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比如,宪法相关的教育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因此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将宪法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其观察、发现并思考生活场景中的宪法问题,在分析、讨论问题中认同宪法至上的理念。
(二)善于利用社会热点,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如果把法治教育局限在校园中或课堂上,会使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变得刻板,从而失去活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大社会引入小课堂,以问题为导向,把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相对抽象的法治观点融入生动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创设包含问题的情境,唤起其认知冲突,引导他们在质疑、思考中,多角度地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由此深刻感悟生活,理解法治内涵与原理,在社会环境与法治事件的真实互动中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法治精神。
(三)在法治意识教育中突出知行合一
法治意识教育不等于法律知识教育,更不等同于法律条文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只是基础,最终是要将法律内化为一种信仰、一种意识、一种行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自觉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锻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生活,让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有信心、有依据、有途径”地用法律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树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照自身实际行为,在反思中转变观念,真正让法治意识厚植于心,让法治融入生活之中,将法治意识转化为法治行动,做法治的忠实践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生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主人,如果仅有教师积极主动、苦心孤诣的讲授灌输,而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而进行的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的过程,也没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的话,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目的必然无法实现。因此,尊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首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明确,学生不是被动的法治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合理有效的教学环境,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锻炼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觉。基于这一前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不但要积极开展学情研究,摸清学生在法治认知上的困惑点、难点和盲区,还要紧密联系学情进行整体规划,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向与选择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要着眼学生成长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选社会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开展法治辩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故事教学、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等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五)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中,教师要自觉增强法治素养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法治意识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还会影响其法治教学的质量。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与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自身法治意识不强有关。比如:一些教师对法治意识的认识不深刻,在课堂教学中重法律知识讲授而轻法治意识培养,重德育教育而轻法治教育,重知识轻实践;有些教师对法治意识的关键维度、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等仍无基本认识,使得学科的深度和价值难以得到彰显;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法治意识不强,导致其不能自觉将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据和目标,也不能引导学生将遵法守法作为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还有些教师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新教材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等。对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身法治意识,夯实法律基础,提高灵活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才能肩负起作为法治教育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