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0-06-08赵靖涛朱阳杰兰春慧
赵靖涛 樊 玲 张 意 朱阳杰 赵 喆 兰春慧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400042)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根除后仍存在复发的可能。目的:探讨Hp感染根除后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确诊的317例H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Hp根除后的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5例Hp感染复发,复发率7.9%。其中10例患者1年内复发,11例1~2年复发,4例2年以上复发。含有克拉霉素+替硝唑的根除方案的Hp复发率最高(37.5%),而阿莫西林+PPI的优化二联方案的复发率最低(3.4%)。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家庭人口、消化性溃疡以及根除后接受胃镜检查是Hp感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较多的家庭人口、患有消化性溃疡以及根除后接受胃镜检查是Hp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Hp复发的高危人群,需谨慎选择根除率较高的根除方案,并加强后续随访检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为一种定植于人胃黏膜的微需氧、螺旋状革兰阴性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能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并发症[1-2]。然而,Hp根除后仍存在复发的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复发,这会减弱根除治疗的效益,并增加后续治疗的医疗成本。目前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3]。因此,Hp感染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研究发现,Hp根除后的复发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明显差异,并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呈负相关[4]。近年随着抗菌药物耐药率的不断升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Hp感染的复发情况呈现新的特征和变化。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Hp根除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旨在探讨影响Hp感染复发的因素。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系统和Hp感染随访资料库中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电子胃镜检查、14C或13C-呼气试验呈阳性且成功根除Hp(治疗后4~8周复查14C或13C-呼气试验呈阴性)的患者;②后续随访期间至少接受一次14C或13C-呼气试验检查,判断Hp根除后是否复发;③完善与本研究相关的患者信息。排除标准:①同时伴有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②随访期间曾行胃部手术的患者。本研究方案由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入选者均取得知情同意。
二、方法
1.根除方案:纳入患者接受的Hp根除方案主要为四联方案(PPI+铋剂+两种抗菌药物)、三联方案(PPI或铋剂+两种抗菌药物)、优化二联方案(阿莫西林+PPI)。
2.信息收集:准确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和诊疗相关信息。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居住面积,家庭人口,就餐方式,饮用水来源,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等;诊疗相关信息包括治疗方案、胃镜检查及其病理结果、根除后是否再次行胃镜检查等。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共筛选出317例患者,其中男性120例(37.9%),女性197例(62.1%);平均年龄为(46.9±11.5)岁;消化性溃疡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癌或癌前病变(包括上皮内瘤变、Barrett食管等)27例。
二、Hp感染的复发率
共25例患者复查Hp阳性,复发率为7.9%。其中根除治疗后1年内复发者10例,1~2年复发者11例,2年以上复发者4例。
三、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共125例患者Hp培养呈阳性,药敏试验提示甲硝唑耐药率为92.0%,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3.6%,克拉霉素耐药率为20.8%,对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不耐药。
四、不同根除方案对Hp复发率的影响
优化二联、三联、四联根除方案的复发率分别为3.4%、14.3%、9.3%,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表1)。对使用不同抗菌药物的Hp根除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克拉霉素+替硝唑方案的Hp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案,而阿莫西林+PPI方案的Hp复发率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表2)。
五、影响Hp感染复发的因素
单因素分析显示,较多的家庭人口、患有消化性溃疡以及根除后接受胃镜检查可能是导致Hp复发的因素(P<0.05;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多的家庭人口(OR=1.373)、患有消化性溃疡(OR=4.482)以及根除后接受胃镜检查(OR=3.238)是H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4)。
表1 不同Hp根除方案的复发情况比较
表2 不同抗菌药物的Hp复发率比较
*根据患者药物过敏情况、既往治疗情况、药敏试验结果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方案,包括四环素+阿莫西林或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
表3 单因素分析Hp根除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表4 多因素分析Hp根除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讨 论
Hp感染复发是指接受抗Hp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复查Hp结果为阴性,而在后续随访中再次出现Hp阳性。一般包括两种机制:再燃和再感染[5]。再燃是指根除治疗并未彻底清除Hp,药物只是暂时降低菌株总量及其活性,使菌株分布发生变化或产生球形变,从而使复查结果出现假阴性,误以为已治愈。随着停药时间延长,菌株活性恢复并大量繁殖从而再次检测呈阳性。再感染是指患者经治疗全部根除原始菌株后,被新的菌株类型或与原菌株同源的Hp感染,使检测结果呈阳性。应用DNA指纹图谱技术可鉴定出Hp菌株,从而判断是再燃还是再感染[6]。然而这项技术的程序复杂,对操作人员和设施的要求较高,且费用较高,临床上尚未能广泛开展。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Hp根除成功后第一年内的复发多为再燃,一年以上的复发则多为再感染[5,7-9]。
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Hp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德国、挪威、日本等发达国家的Hp复发率为0.2%~6.2%,而秘鲁、土耳其、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复发率为2.2%~73%[4,10-12]。Niv等[13]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Hp复发率明显增高(13.0%对2.7%),这与Yan等[14]提出的Hp复发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呈负相关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与发展中国家的Hp高感染率和再次暴露于危险因素的高风险有关。
Zhou等[15]的研究显示,我国Hp感染的1年复发率为1.75%;最新一项关于全球Hp感染复发率的meta分析表明,中国的Hp感染复发率为2.2%,与HDI极高国家的复发率接近[4],这可能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有关。本研究的1年复发率为3.2%,总复发率为7.9%,相对较高,可能与样本量、地区差异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并未以规律的时间点随访患者,会影响复发率的统计。此外,部分根除成功的患者因无不适症状或重视程度不足而失访,故实际的复发率可能会有所降低。
有研究表明,Hp根除率与其复发率明显负相关,初始治疗越有效,根除率越高,Hp复发率越低[16-17]。近年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三联方案的根除率逐渐降低[18]。本研究发现三联方案的复发率较高。近年我国Hp耐药性的研究[19-20]表明,Hp对替硝唑的耐药率已高达85.33%,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51.53%,而对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很低,这势必会影响含克拉霉素+替硝唑根除方案的效果。本研究中,甲硝唑耐药率高达92.0%,克拉霉素耐药率为20.8%,而对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不耐药,这与含克拉霉素+替硝唑方案的Hp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用阿莫西林方案复发率的现象相一致。本研究还发现,含呋喃唑酮方案的Hp复发率为11.8%,这与其低耐药率的现象并不一致,考虑可能与呋喃唑酮剂量及其不良反应有关。呋喃唑酮不良反应较多,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服药持续时间有关。我国共识意见推荐的呋喃唑酮剂量较小,为100 mg bid。此外,个别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因不良反应而可能出现药物漏服现象,导致抗菌药物无法彻底杀灭Hp,只是暂时降低菌株总量及其活性,使复查结果出现假阴性。本研究11例采用含呋喃唑酮方案复发的患者中,7例均在第一年内复发。但本研究中各治疗方案的例数差距较大,且缺少各方案的根除率数据,因此,对于不同治疗方案Hp根除率与其复发率的关系,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前瞻性临床随访研究。
本研究发现,家庭人口较多的患者更容易引起Hp感染的复发(OR=1.373, 95% CI: 1.031~1.830,P=0.030)。这可能是由于我国Hp感染率高达50%以上,家庭中人口越多,越容易与Hp阳性个体密切接触,导致易感个体重新感染Hp。一些研究已表明,Hp感染具有家族性,可在家族成员间相互传播[21-23]。Konno等[24]发现76%受感染儿童体内的Hp菌株与至少一名家庭成员体内的菌株相同。因此,对于接受根除Hp治疗的患者,对其家庭成员进行Hp检测和根除治疗,可提高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对那些无意愿接受检查或治疗的家庭成员,也应进行Hp传染和预防的健康教育,并嘱咐患者采取分餐、使用公筷等预防措施。
本研究中,与无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相比,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感染复发风险明显增高(OR=4.482, 95% CI: 1.758~11.430,P=0.002),与以往多数研究[15,23,25]结论相同,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推测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Hp潜伏于溃疡深部病变,从而难以进行彻底根除。或当再次暴露于危险环境中,溃疡患者的免疫易感性使Hp更易重新定植于胃黏膜中,从而造成Hp感染的复发[15,25]。因此,对于胃镜提示有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患者,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建议患者治愈后加强复查随访。而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复发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仍需行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还发现,根除治疗后再次接受胃镜检查亦是Hp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OR=3.238, 95% CI: 1.236~8.479,P=0.017),这与Xue等[2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报道,医源性接触传播如侵入性内镜检查是Hp再感染的原因之一[27]。医院应严格监测内镜的清洗消毒程序,内镜检查时操作者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减少医源性Hp感染的传播。胃镜冲洗和消毒不充分、未使用一次性活检钳以及医师操作不规范是否与Hp再感染有关联,尚需行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并未以规律的时间点进行随访,且部分已根除Hp的患者未进行随访复查,会影响复发率的统计。其次,本研究筛选的病例数较少,可能会对多因素分析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导致发生偏倚。最后,本研究统计的相关因素仍不充足,一些已有报道的危险因素如收入水平[26]、外出用餐场所卫生条件[28]、根除后住院情况[15]等未被列入,故仍需多中心、大样本、更全面的前瞻性临床随访研究进一步明确影响Hp感染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Hp感染根除后复发率为7.9%,Hp复发可能与其根除率呈负相关,而较多的家庭人口、患有消化性溃疡以及根除后接受胃镜检查是Hp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Hp复发的高危人群,需谨慎选择根除率较高的治疗方案,并加强后续随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