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采取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0-06-08齐长岁才晓鹏秀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5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肛门

齐长岁,才晓鹏,秀云

(呼伦贝尔市第四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 引言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临床上一般认为可受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的影响[1]。直肠癌早期无显著症状,患者难以发现,随着病情进展,粪便经过肿瘤时常导致出血,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黏液和血液,若发生感染,可呈脓血便[2]。患者常伴有便意频繁、出血、体重下降、如肿瘤转移至肝部和肺部,可导致患者肝功能受损、呼吸困难、黄疸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需求,现对直肠癌患者多采用保肛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问题受到了医疗工作者的重点关注,据相关报道,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本研究将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的治疗中,以期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20 例接受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 例。观察组中,男性6 例,女性4 例,年龄33~54 岁,平均(42.32±1.32)岁,对照组中,男性7 例,女性3 例,年龄34~55 岁,平均(43.11±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符合直肠癌诊断标准,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直肠癌,并采取保肛手术治疗的。②术后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发生改变的。③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的。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内科疾病的。②对盆底生物反馈训练不耐受者。③无法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与球囊逼出实验检查。所有患者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为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球囊逼出实验结果:以5 min内将球囊排出为标准,所有接受保肛术的患者在1 min 内就将球囊排出,结果显示为控便能力差。盆底功能评估结果为所有患者均存在肛门括约肌松弛。结合上述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盆底肌训练法与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以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法:患者采取平卧位或坐位,收紧盆底肌,做提肛动作,每次收紧提起肌肉6~10 s,放松5~10 s,为一组动作,每次连续做20 组,每天做5 次。持续4 个月,训练动作的检验:护理人员可戴上手套,食指涂上石蜡油,轻轻放入患者肛门,让患者做盆底肌肉训练,如食指感受到紧缩感,说明患者训练动作正确。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以督促患者进行训练。

观察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将室温控制在24 ℃左右,采取治疗师一对一服务模式,采用VISHEE 生物反馈治疗仪器(加拿大进口)对患者进行训练,在训练开始前,了解每个患者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正式训练时,让患者采取120°仰卧于治疗窗上,将专用直肠电极放入直肠内,连接生物反馈仪,通过生物反馈仪给予生物电刺激盆底肌肉,使用生物电刺激时,以患者有感觉而不会感到疼痛为准。观察计算机显示屏上的肌电变化的波形动态变化,指导患者识别正常波形,使患者根据正常波形找到用力方式,当显示屏出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波形后,指导患者反复坚持使用此种用力方式,再联合凯格尔训练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1 次/d,30 min/次,10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6 个疗程。

1.3 观察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下床活动的时间,所耗时越短,说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更优,治疗效果更好,反之则说明治疗效果一般。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便功能的情况,从排便感觉、排便时间、排便次数、便意与肛门控制能力5 个维度进行评比,每个维度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排便功能越好,反之则功能越差[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保肛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以及活动所耗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术后首次排气(h)术后首次排便(d) 下床活动(d)观察组 10 42.31±1.01 3.41±1.20 2.10±1.32对照组 10 65.21±1.21 5.34±1.11 3.68±1.12 t 43.939 3.734 2.886 P 0.000 0.002 0.010

2.2 两组患者排便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排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排便功能对比

表2 排便功能对比

排便功能 时间 观察组(n=10)对照组(n=10) t P排便感觉 治疗前 1.02±0.12 1.06±0.31 0.381 0.708治疗后 6.21±1.21 4.25±1.11 3.775 0.001排便时间 治疗前 0.85±0.11 0.87±0.21 0.267 0.793治疗后 6.35±2.12 4.21±2.14 2.247 0.038排便次数 治疗前 1.24±0.65 1.25±0.58 0.036 0.971治疗后 7.58±1.41 4.58±1.25 5.035 0.000便意 治疗前 1.27±0.21 1.21±0.11 0.800 0.434治疗后 7.68±1.36 5.21±1.34 4.091 0.001肛门控制能力 治疗前 1.22±0.12 1.32±0.11 1.943 0.068治疗后 7.45±1.65 4.98±1.55 3.450 0.00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渐攀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手术时难以保留患者肛门及其功能,是困扰临床医疗工作者的一个难题[4]。保肛手术既能有效根治直肠癌,同时保留肛门,兼顾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解决了患者肛门及其功能保留与否的难题[5]。但由于外科手术的损伤,常使直肠癌患者术后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排便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提高保肛术临床价值的关键在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6]。结合近年国内外文献资料[7],长期对盆底肌肉和肛提肌进行刺激与锻炼,可以有效恢复肛门的控制能力,从而对排便进行有效控制。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可以将患者的用力方式转换为波形图,将波形图反馈给患者,医生可指导患以正常波形为参照标准,教会患者标准的用力方式,协调肛门直肠的相互运动[8]。患者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肛门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将盆底生物反馈训练介入到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自主锻炼,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排便功能差异不明显(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排便功能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证实了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

综上所述,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同时改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肛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肛门瘙痒如何治疗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肛门瘙痒不止为哪般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肛门瘙痒不能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