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校园劳动传统,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2020-06-07张秀春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摘 要:校园劳动传统是一所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自成体系的、能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理念的典范性劳动教育模式,以及师生由此形成的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校园劳动传统具有激发与培育学生劳动情感、审美人格和劳动素养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强化劳动课程建设、结合当地地域资源等路径培育校园劳动传统,通过建立形势分析机制、评优树先激励机制、与时俱进发展机制保障劳动传统在创新中持续传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校园劳动传统;劳动教育;劳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12-0016-03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1],这些都是促使劳动教育在学校落地的重要举措,让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切实的抓手。学校要使这些措施和要求落地生根,必须要让每一名学生从内心里热爱劳动,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幸福感,所以《意见》要求“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2]。笔者认为,学校劳动传统的培育就是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激发点。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小学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部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日益减少,而劳动教育淡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园劳动传统缺失造成的结果。

一、何谓校园劳动传统?

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培养校园劳动传统自古有之,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劳动传统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正是这些劳动传统使劳动带有浪漫色彩。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描述了校园劳动传统的真实情景:在这所学校中,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并逐步形成了“自制献给学校的礼物”“自制直观教具”“果园周劳动”“首捆庄稼节”“夏季割草”等九大劳动传统。例如,“学年开学前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传统”,暑假最后一天,学生和教师都来到学校,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如同节日一般,用鲜花编成花环,装饰在教师的讲桌上,他们为花卉松土、施肥、浇水,平整校园,不久校园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和学校景象变化中,学生的劳动自豪感油然而生。晚上他们聚在一起,开启他们的篝火晚会,新的学年在愉快的节日气氛中开始了。[3]

那么,什么是校园劳动传统呢?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以及当前校园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校园劳动传统是一所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自成体系的、能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理念的典范性劳动教育模式,以及师生由此形成的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那么,校园劳动传统具有哪些特征呢?笔者认为校园劳动传统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

第一,校园劳动传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校园劳动传统是一所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的凝结。校园劳动传统一旦形成,学校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课程、劳动模式、劳动程序和劳动规则等,并衍生出学校的劳动故事、劳动成果、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这就会让劳动同学生的美好情感、审美人格、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自觉意志。

第二,校园劳动传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集体中的劳动,不只是一个人对自然界、对周围世界的影响,而且也是心灵、感情、思想、感受、兴趣、爱好之间的相互影响。”[4]校园劳动传统的形成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结果。在开展集体劳动生活时,学生更容易被教师、同学和热火朝天的场景所感染和鼓舞,从而产生对劳动的认同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

第三,校园劳动传统具有仪式效应。仪式感是一种庄严的美感,会使学生产生敬畏和崇尚之情。在校园劳动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具有仪式性质的劳动活动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劳动的重视,从而自觉参与其中,进而产生对劳动的认同以及参与劳动的自豪感,明白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和价值,逐步养成自觉参与劳动的良好习惯。

第四,校园劳动传统具有榜样教育作用。在劳动中,尤其是劳动精神的传承中,高年级学生会把自己的劳动经验、技巧等教给低年级学生,这样,一方面,高年级学生会在其中感受到自我劳动、自我创造的力量与价值,升华劳动品质和情感;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则会感受到榜样的示范與激励力量,产生投身于劳动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知行合一的达成。

二、校园劳动传统的形成路径

校园劳动传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校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学校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从学校和师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入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长期、总体的宏观规划,形成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切实管用的顶层设计方案,助推劳动传统的形成。比如,杭州市富春第七小学为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设计了“开心农场”“内务整理”“包干区域”三个劳动教育载体,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劳动课程群。其中,“开心农场”夏令营成为学生每年必选的传统劳动活动;“内务整理”也从校园到家庭演变成每年九月开学第一周学生必须完成的自我服务性劳动传统,对整个学校的办学育人水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5]此外,在实践中,校长要注重借鉴兄弟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课程体系、实施策略等进行明确化,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在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中逐步形成学校的特有劳动传统。同时,学校应注重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全局上来把握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好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保质保量落实,形成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合力育人的和谐局面。

(二)强化劳动课程建设

劳动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形成校园劳动传统就必须要聚焦这个主渠道,在这个上面想办法、出实招。《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6],这表明国家将会统一编写关于劳动课程方面的教材,这也是未来学校实施劳动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据。在目前劳动课程教材尚未出版时,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常态化组织集体备课、试教练讲和经验分享,力争打造出若干堂“金课”,以此为统领把整个劳动课程建设好。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发挥主体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灵活设计课内外劳动活动项目,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劳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要引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适当数量的实践课程,将自己身体力行的“教”与学生躬身实践的“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劳动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真谛。同时,学校还要引导教师围绕劳动课程制定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适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提升劳动课程质量。

(三)结合当地地域资源

劳动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开展好劳动课程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应积极拓展渠道,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参与一线劳动生产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与感悟。实践中,学校要因地制宜,积极联系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开辟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走进农田、工厂、特色工艺作坊,在亲身劳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色项目和重要平台。当这些活动与校内劳动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共同助力学校劳动传统的形成。比如,在上学期,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与当地的一家国营酒厂合作建立了学生校外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深入车间,学习生产流程,亲身参与一线生产劳动。虽然过程艰苦,但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认识到了劳动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这一活动也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教育活动,在人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校园劳动传统的保障机制

校园劳动传统形成后,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机制,确保劳动传统在创新中持续传承。

(一)建立传承形势分析机制

事物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校园劳动传统的传承发展亦是如此。学校在传承校园劳动传统的过程中,要定期分析劳动课程和校内外劳动实践开展情况,分析查找倾向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建立起形势分析和问题整改的长效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向深里走、往实处落。同时,学校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劳动传统传承中的主体作用,着重了解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总体评价和意见,积极吸纳家长、社区、基地等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助推学校劳动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建立评先树优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是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劳动传统的传承也要通过定期评价来规范发展。学校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发挥评先树优的激励性导向作用。过程性评价可以月份或季度为周期,主要通过听课了解、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各年级、班级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评选一批月份、季度优胜年级、优胜班级,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经验交流介绍,树立起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学校要注重指导后进班级认真分析自身问题,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劳动教育开展水平。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各年级、班级全年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结合学生投票、教师推荐等方式,每学期或每学年集中评选一批“传承示范班”“劳动之星”“劳动模范”,并将其纳入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外,学校也要通过举办“劳动成果展”,创建“劳动成果纪念馆”,把历年来学生创作的典型劳动作品进行陈列,并将其中的精神传承下去,切实调动师生参与劳动传统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方式和劳动形态也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掌握现代劳动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劳动传统项目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不断丰富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劳动理念和方法,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中,劳动方式和形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是脑力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借助机械化、智能化的设备开展劳动已经成为劳动的主要形态。“学校的劳动教育如果实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融合,也就彰显了劳动的精神、智慧和品质。”[7]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该关注这一趋势,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方式选取等方面进行调整,实现劳动传统的与时俱进。

(张秀春,无棣县第三初级中学,山东 滨州 251900)

参考文献:

[1][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0.

[3][4][苏联]В.А.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2-104,406.

[5] 章振乐.“新劳动教育”:让人事相趣[J].人民教育,2014(8):62-65.

[7] 杨颖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J].中小学管理,2019(5):23-25.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